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角洲为例
教材第72页活动
2.珠江三角洲在20世纪80年代后才具备、全国其他地区很长时间内不拥有的条件只有一项:对外开放政策。这是本地区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较快的关键性因素。
3.地理条件对区域发展有重要的影响:(1)从地理区位上讲,南部地带面向大海,具有开放性和便利的海运,为发展开放型经济提供了优越的区位条件。另外,在这种环境生活下的人们,思想观念比较开放,愿意与外界交流互通有无。(2)从经济发展环境来讲,珠江三角洲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容易受到它们的影响。当政策开放明确之后,首先接受了海外先进的技术、大量的资金和现代的经营管理方式,走上了经济快速发展的道路。
教材第78~79页活动
长江三角洲城市的等级较多,等级规模结构比较合理。不同等级的城市有其不同的定位,能够实现各级城市之间的合理分工,发挥城市群的整体优势。长江三角洲城市是以上海为中心,以南京、杭州为二级城市中心,兼顾辐射、扩散其他城市;珠江三角洲城市以广州和深圳作为区域中心。长江三角洲是单核模式,而珠江三角洲是双核模式(其实我国大部分省份都是,例如山东的济南和青岛、福建的福州和厦门等)。
2.可以从两方面综合考虑,一是上海所拥有的强大的经济实力、享誉中外的城市品牌和年均增长率始终保持两位数增长的良好发展势头,可为长江三角洲周边地区的联动发展带来众多的经济实惠和创造巨大的发展商机;二是上海作为长江三角洲乃至全国的经济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发展具有辐射、扩散、示范和带动的核心作用与服务作用,从而带动周围其他地区的经济共同发展。
3.南京自身可以依靠江苏,腹地很大,不用完全依靠上海。首先要解决自身在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提高对外开放的力度和水平,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积极带动郊区县的发展,打破“二元经济”格局。其次要积极开展长江三角洲的产业分工与协作,促进南京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再次要加快与长江三角洲的区域市场整合。
4.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其实无论在科技、文化、制度等方面都各有优势,要根据各城市的特点,发挥自己的区位优势,关键是突出长江三角洲的窗口示范性,京津冀的高科技性,珠江三角洲的外向型经济。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战略将定位于:中国及国际(东亚经济区)的重要经济、金融贸易区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根据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态势,今后区域合作与发展的着力点将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建成以上海为中心的世界级规模的港口群和城市密集群,积极推动长江三角洲资源开发与经济建设。②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经济优势,加快区域性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因地制宜地配合区域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的形成与发展。与此同时,各地要着力于发展特色产业及产品:a.上海将加快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大力发展附加值高、关联带动大的信息、金融、商贸、汽车、成套设备、房地产六大支柱产业,严格限制高能耗和有污染的产业。b.苏南地区将集中力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度重视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高传统产业,保持制造业在全国的领先地位。c.浙东北地区做大做强纺织、服装、机械、石化等具有一定规模和优势的产业。③逐步推进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建立区域共同市场。④建立区域性合作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长江三角洲技术创新能力。⑤加强长江三角洲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集约利用有限资源,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支撑体系。
学业达标
下图为我国某省城市分布图,读图,完成1~2题。
1.该地区20世纪80年代以后,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较快的外部条件是( ) A.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B.珠江三角洲长期积累的结果 C.珠江三角洲地区平坦的地形 D.本区人口众多、农业发达
2.该省北部城市化水平比南部低,其主要原因是( )
①北部山区地形复杂、交通不便 ②矿产资源短缺,能源贫乏 ③南部经济发展快 ④少数民族聚居,开发较晚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第1题,20世纪80年代以后,珠江三角洲的快速发展与政策、国际背景、优越的区位条件等有关,但四项中外部条件是A项。第2题,该省为广东省,北部山区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经济发展缓慢,城市化水平低。
答案:1.A 2.C
下图为“江苏省三大产业产值比重与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图”。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曲线标注的序号与文字说明对应正确的是( ) A.①—城市人口比重 B.②—第三产业产值比重 C.③—第二产业产值比重 D.④—第一产业产值比重 4.图示曲线反映了( )
A.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增长的速度最快 B.20世纪80年代城市化速度最快 C.1990年第三产业产值比重超过第一产业 D.城市人口增长与第二产业发展同步
解析:第3题,江苏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三大产业比重依次应为二、三、一,且第一
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故①为第二产业产值比重,②为城市人口比重,③为第三产业产值比重,④为第一产业产值比重。第4题,结合上题结论,可判断出1990年第三产业产值比重超过第一产业。
答案:3.D 4.C
5.珠江三角洲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属于生态破坏方面的是( ) A.大气污染日益加剧,该地区已成为全国一大酸雨中心 B.水污染严重,水质性缺水问题突出 C.噪声扰民,城市生存环境质量下降 D.耕地锐减,土壤肥力下降
解析:环境问题表现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大类,A、B、C三个选项表现的均属环境污染问题,D为生态破坏。
答案:D
近年来,苏州市沿江地带形成以冶金、能源、纺织、化工、粮油等基础产业为主的产业群体。下图中的Ⅰ、Ⅱ、Ⅲ示意苏州市城市化、工业化发展走廊。完成6~7题。
6.与Ⅰ、Ⅱ走廊相比,Ⅲ走廊发展的有利条件是( ) A.当地市场广阔 B.水运便利 C.科技实力强 D.原有工业基础雄厚 7.促进Ⅲ走廊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是( ) A.建设具有功能结构趋同的城市群 B.进一步推进原有单一重化工业发展
C.加强重化工业与港口工业的新技术应用,促进产业升级 D.依托当地的矿产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冶金与能源等产业
解析:第6题,从图中可看出,Ⅲ走廊临江靠海,水运便利。第7题,促进Ⅲ走廊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应充分发挥该地的水运优势,并搞好产业升级改造。
答案:6.B 7.C
8.下图分别是我国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形成的共同的优势区位条件有哪些? (2)B图所示地区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是____________。
(3)与长江三角洲相比,珠江三角洲产业升级面临诸多困境,原因有哪些? (4)近20年来珠江三角洲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
解析: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形成在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大方面存在共同的优势区位条件。珠江三角洲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是地理位置优越,海陆交通便利。珠江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相比,在产业基础、技术、腹地等方面存在劣势,所以产业升级面临诸多困境。近20年来,珠江三角洲的产业结构由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转变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
答案:(1)自然条件:地势平坦,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社会经济条件:工农业发达,人口稠密,水陆交通便利。
(2)地理位置优越,海陆交通便利
(3)受南岭阻隔,经济腹地小;产业基础薄弱;科技实力、人才队伍与长江三角洲相比均处于劣势。
(4)产业结构由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转变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 能力提升
随着沪宁城际铁路、沪杭高铁等铁路的开通和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长三角同城效应更加明显,正逐步形成继纽约、东京后的全球第三大都市圈。下图为长三角城市组成图,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现象或措施有利于长三角跻身世界第三都市圈的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