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杜荀鹤《小松》阅读答案
篇一:小 松 杜荀鹤
诗歌形象鉴赏之二 ------事物形象 1、 小 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开头两句描写了“小松”怎样的特征? 4、子规
杜宇冤亡积有时,年年啼血动人悲 。 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树何山著子规? 诗人是借子规抒发怎样的情感? 2、咏柳 (曾巩 )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物寓意。请细加揣摩,分析其寓意。 5、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①凤城:京城。
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 3、蝉(虞世南)
1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注:垂緌(ruí):指蝉。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角须,形状好像贵族仕6、早 梅张 渭 宦下垂的冠缨(帽带)。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这首诗塑造了蝉什么样的艺术形象?
问: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
这三首诗显示出“牛”各自不同的思想境界,请各用一句话阐明。 第一首:7、马诗 (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这首诗塑造了骏马什么样的艺术形象? 第二首:
第三首:8、白鹭图(刘羽)
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花公子立芳洲。 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
这是一首题画咏物诗,诗人笔下的白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10、墨 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2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①这首诗表现了画中梅花的什么特点? 9、病牛 李纲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禾熟 孙平仲
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谷登场。 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斜阳。 牛 王安石
朝耕及露下,暮耕连月出。 自无一毛利,至有千箱实。 ②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品质? 篇二:延庆语文试卷及答案
北京市延庆县2015届高三下学期3月模拟 语文试卷 2015.3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20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题。 书院二小松 李群玉
一双幽色出凡尘,数粒秋烟二尺鳞。 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 小 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3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1.下列对这两首唐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李诗首二句,扣紧题目“二小松”着笔,以“出凡尘”极言小松的神韵,
以“秋烟”比况小松初生的稚嫩而翠绿的针叶。
B.“自小刺头深草里”的“刺”,一字千钧,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 而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活脱脱地勾画出来了。
C.“而今渐觉出蓬蒿”的“出”字用得精当,不仅显示了小松由小转大发展变 化的情景,而且在结构上也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出”是“刺”的必然结果, 也是未来“凌云”的先兆。
D.“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两个“凌云”,均指小松。小松尚幼小,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如能识别出它是“凌云木”,而加以爱护、培养,那才是有识见、有意义。
2.“松”作为意象内涵丰富。下列诗句没有表达出诗人高洁品质的两项是(4分) ..
A.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 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魏晋· 刘桢《赠从第》) B.十五从军行,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望是君家,松柏冢 累累。 (汉乐府《十五从军行》)
4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C.修条拂层汉,密叶障天浔。凌风知劲节,负雪见贞心。 (梁·范云《咏寒松》)
D.结根生上苑,擢秀迩华池。岁寒无改色,年长有倒枝。露自金盘洒,风从玉 树吹。寄言谢霜雪,贞心自不移。 (隋·李德林《咏松树》) E.渊冰厚三尺,素雪覆千里。我心如松柏,君情复何似。 (乐府民歌《子夜四时歌·冬歌》)
3.请简要赏析李诗的尾联“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5分)
4.在古代诗歌中“烟”是一个有着独特审美价值的意象。“烟”以其飘浮、不可捉摸的灵动感,朦胧、遮盖的虚无感以及迷茫、凄迷而忧郁的诗意,延引出无限联想的神秘味道,使人
悟到灵趣和妙趣。在我们学过的古诗文中频频出现“烟”的意象,陶渊明《归园田居》描写村落的炊烟随风飘升“ ①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开头形容大海上烟波渺茫“ ② ”;杜牧《泊秦淮》用“③ ”来描述淡烟寒水、夜幕朦胧的凄迷景象;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把“水”与“烟”结合起来,表现塞外秋景“ ④ ”;王勃《滕王阁序》说“潦水尽而寒潭清, ⑤”。这些借助“烟”创设的意境确实值得我们细细品味。(5分)
5.下列谜语都与《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有关,其中谜面与谜底不对称的一项是(3分)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