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八 迈克尔逊干涉仪的调节和使用
【实验目的】
1.掌握迈克尔逊干涉仪的调节和使用方法;
2.调节和观察迈克尔逊干涉仪产生的干涉图,加深对各种干涉条纹特点的理解。
【实验仪器和设备】
迈克尔逊干涉仪、He~Ne激光器、扩束镜、小孔光阑、白炽灯、毛玻璃显示屏。
【实验原理】
一、迈克尔逊干涉仪简介
迈克尔逊干涉仪是一百多年前,物理学家迈克尔逊为了要测量“以太风”而设计出来的一种精密测长仪器,它是用“光的分振幅法”,将一束光分成两束相干光,经过分得很开的路径以后重新相遇而干涉的原理制成的。由于仪器设计得巧妙,用途广泛,测量长度精密准确,为当时空前启后的发明,从而迈克尔逊获得1907年的诺贝尔奖。
实验室最常用的迈克尔逊干涉仪其原理图和结构图如图1所示。
[1]底座 [2]水平调节螺钉脚 [3]导轨架 [4]丝杆 [5]拖板 [6]动镜M1 [7]调节螺钉(3只) [8]定镜M2 [9]调节螺钉 [10]水平拉簧螺钉 [11]垂直拉簧螺钉 [12]分光板 P1 [13]补偿板P2 [14]粗调手轮 [15]读数窗口 [16]微调手轮 [17]米尺 [18]支架杆和夹紧螺丝 [19]显示屏
M1和M2是在互相垂直的两臂上旋转的两个平面反射镜,其背面各有三个调节螺旋,用来调节镜面的方位;M2是固定的,M1由精密丝杆控制,可向臂轴前后移动,其移动距离由
-2-4
转盘读出。仪器前方粗动手轮值为10mm,右侧微动手轮的分度值为10mm,可估
-5
读至10mm,两个读数手轮属于蜗轮蜗杆传动系统。在两臂轴相交处,有一与两臂轴各成45°的平行平面玻璃板P1 ,且在P1的第二平面是镀以半透(半反射)膜,以便将入射光分成振幅近似相等的反射光1和透射光2,故P1板又称为分光板。P2也是一平行平面玻璃板,与P1平行放置,厚度和折射率均与P1相同。由于它补偿了1和2之间附加的光程差,故称为补偿板。
从扩展光源S射来的光,到达分光板P1后被分成两部分,反射光1在P1处反射后向着M1前进;透射光2透过P1后向着M2前进,这两列光波分别在M1、M2上反射后逆着各自的入射方向返回,最后都到达E处,既然这两列光波来自光源上同一点,因而是相干光,在E处的观察者都能看到干涉图样。
由于从M2返回的光线在分光板P1的第二面上
?,反射,使M2在M1附近形成一平行于M1的虚像M2因而光在迈克尔逊干涉仪中自M1和M2的反射,相
?的反射。由此可见,在迈克尔逊干当于自M1和M2涉仪中所产生的干涉与厚度为d的空气膜所产生的
干涉是等效的。
一、扩展光源照明产生的干涉图
?严格平行时,所得的干涉为等倾干涉。所有倾角为i的入射光束,由1.当M1和M2?反射光线的光程差Δ均为 M1和M2 ??2dcosi (1)
式中i为光线在M1镜面的入射,d为空气薄膜的厚度,它们将处于同一级干涉条纹,并定位于无限远处。这时在图1中的E处,放置一会聚透镜在其焦平面上(或用眼在E处正对P1观察),便可观察到一组明暗相间的同心圆纹。这些条纹的特点是:
(1)干涉条纹的级次以中心为最高。在干涉纹中心,因i=0,如果不计反射光线之间的相位突变,由圆纹中心出现亮点的条件
??2d?k? (2) 得圆心处干涉条纹的级次 k?2d? (3)
?的间距d逐渐增大时,对于任一级干涉条纹,例如第k级,必定以减少其 当M1和M2cosik的值来满足2dcosik?k?,故该干涉条纹向ik变大(cosik变小)的方向移动,即向
外扩展。这时,观察者将看到条纹好像从中心向外“涌出”;且每当间距d增加?/2时,就
有一个条纹涌出。反之,当间距逐渐由大变小时,最靠近中心的条纹将一个一个地“陷入”中心,且每陷入一个条纹,间距的改变亦为?/2。
因此,只要数出涌出或陷入的条纹数,即可得到平面镜M1以波长λ为单位的移动距离。
?移远了 显然,若有N个条纹从中心涌出,则表明M1相对M2 ?d?N?2 (4)
?移近了同样的距离。根据(4)式,如果已反之,若有N个条纹陷入,则表明M1相对M2知光波波长λ,便可由条纹变动的数目,计算出M1移动的距离,这就是长度的干涉计量原
理;反之,已知M1移动的距离和干涉条纹变动的数目,便可算出光波的波长。
(2)干涉条纹的分布是中心宽边缘窄 对于相邻的k级和k-1级干涉条纹,有
2dcosik?k? 2dcosik?1?(k?1)?
i2将两式相减,当i较小时,并利用cosi?1?,可得相邻条纹的角距离?ik为
2 ?ik?ik?ik?1??2dik (5)
上式表明:①d一定时,视场里干涉条纹的分布是中心较宽(ik小,?ik大),边缘较窄(ik大,?ik小);②ik一定时,d越小,?ik越大,即条纹随着薄膜厚度d的减小而变宽。所以在调节和测量时,应选择d为较小值,即调节M1和M2到分光板P1上镀膜面的距离大致相同。
?有一很小的夹角α,且当入射角i也较小时,一般为等厚干涉条纹,定2.当M1和M2?反射光线的光程差仍近似为 位于空气薄膜表面附近。此时,由M1和M2i2 ??2dcosi?2d(1?) (6)
2(1)在两镜面的交线附近处,因厚度d较小,d?i影响可略去,相干的光程差主要由膜厚d决定,因而在空气膜厚度相同的地方光程差均相同,即干涉条纹是一组平行于M1和
2?交线的等间隔的直线条纹。 M2?的交线较远处,因d较大,干涉条纹(2)在离M1和M2变成弧形,而且条纹弯曲的方向是背向两镜面的交线,这是由于式(6)中d?i的作用已不容忽略。由于同一k组干涉条纹
2i2乃是等光程差点的轨迹,为满足2d(1?)?k?,因此用扩展
2光源照明, 当i逐渐增大,必须相应增大d值,以被偿由i增大时引起光程差的减小,所以干涉条纹在I增大的地方要向d增加的方向移动,使条纹成为弧形,如图3所示。随着d的增大,条纹弯曲越厉害。
3.白光照射下看到彩色干涉条纹的条件
?的交线附近可以对于等倾干涉,在d接近零时可以看到:对于等厚干涉,在M1和M2看到。因为在d=0时,所有波长的干涉情况相同,不显彩色。当d较大时因不同波长干涉条纹互相重叠,使照明均匀,彩色消失。只有当d接近零时才可能看到数目不多的彩色干涉条纹。
二、点光源照明产生的非定域干涉图样
?的反射产生的干点光源S 经M1和M2涉现象,等效于沿轴向分布的两个虚光源
S1、S2所产生的干涉。因从S1和S2发出的球面波在相遇的空间处处相干,故为非定域干涉,如图4所示。激光束经短焦距扩束镜后,形成高度的点光源S照明干涉仪,若将观察屏E放在不同位置上,则可看到不同形状的干涉条纹。
当观察屏E垂直于S1S2连线时,屏上呈现出圆形的干涉条纹与等倾条纹相似,在圆环中心处,光程差最大,??2d,级次最高;当移动M1使d增加时,圆环一个个地从中心“涌出”,当d减小时,圆环一个个地向中心“陷入”。每变动一个条纹,M1移动的距离亦为?/2。因此了可用以计量长度或测定波长。
【实验内容】
一、点光源的非定域干涉
1、 旋转粗动手轮,使M1和M2至P1镀膜面的距离大致相等;点亮He-Ne激光器,在激光器与干涉仪中间放一小孔光阑,激光束从小孔穿过后再照射到分光板中央,光束基本上垂直射入两反射镜,通过调节干涉仪、反射镜后的三个调整螺丝以及激光管的水平度等,使两反射光点逆着入射光路回到光阑的小孔上重合,这时入射的激光束与两反射镜垂直。
2、 调节反射镜后的调整螺丝,使观察屏上分别来自两反射镜的光点中较亮的两个光点重合。
3、 取去小孔光阑,在激光光路中加入一短焦距扩束镜,调节扩束镜使扩整的光均匀照亮两反射镜,这时在毛玻璃屏上可见干涉条纹;调节固定反射镜的微动旋钮,可使干涉圆环的圆心位于M1、M2ˊ的轴线上。
4、 旋转粗动手轮,使M1移动,观察条纹的变化,从条纹的“涌出”或“陷入”,判断d的变化,并观察d的取值与条纹粗细、疏密的关系。
5、 当视场中出现清晰的、对比度较好的干涉圆环时,再慢慢地转动微动手轮,可观察到视场中心条纹向外一个一个地涌出(或者向内陷入中心)。开始记数时,记录M1镜的位置d1(两读数转盘读数相加),继续转动微动手轮,数到条纹从中心向外涌出(或向内陷入)100个时,记下此时M1位置d2。继续转动微动手轮,每涌出(或陷入)100个条纹记录一次读数,共变化1000条以上。
6、 用逐差法求得每变化500条(或其他数)M1移动的数值?d。利用式(4)即可算出待测光波的波长。
二、观察并记录等倾干涉、等厚干涉、白光干涉条纹
1、 等倾干涉 在干涉仪前方放置一毛玻璃屏,将原先的点光源扩展成面光源,此时显
示屏上看不到干涉条纹。取去显示屏,直接用眼睛观察分光板,应能看到部分干涉条纹。仔细观察,同时调节固定镜微动螺丝,直至眼睛上下,左右移动观察时,不再有干涉圆环“涌出”或“陷入”,圆条纹大小基本保持不变,仅中心随眼睛的移动而移动,此时所观察到的便是等倾干涉条纹。
2、 等厚干涉 观察完等倾干涉条纹,稍微转动一下微动螺丝,让干涉条纹又明显随
着眼睛的移动而“涌出”或“陷入”。往使干涉条纹越变越直的方向移动粗调手轮,直到出现一组相互平行的直条纹。
3、 白光干涉 在干涉条纹即将完全变直时在毛玻璃前置入白炽灯,一边缓慢转动微
动手轮,一边耐心等待观察,直到出现彩色条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