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 明清之际的的思想批判
学案设计:牛金雪 崔云花 张金辉
【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明末清初以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为代表引领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潮,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在课程标准的要求中,“异端思想家李贽”与“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及其代表思想”属于了解识记的能力层级,“明清之际批判思想出现的历史背景”和“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属于理解掌握的能力层级。
通过学习明清之际儒学思想的发展,培养自己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阅读教材与学案中的文献材料,培养自己对其中反映的观点进行正确分析并作出正确阐释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还应该激发自己学习明清进步思想家站在时代前列,不畏强权、勇于斗争、敢于承担历史重任的优秀品质。
【知识梳理】
一、历史背景:
你能通过阅读下面材料,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方面概括出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吗?
明清之际是诸种矛盾交织、发生天翻地覆巨变的时代。一方面专制集权高度膨胀,礼教纲常愈趋苛严;另一方面统治阶级极端腐败,纲纪凌夷,政教失控,危机四伏,正统礼教的腐朽黑暗面暴露得更加充分。特别是明末农民战争“武器的批判”带动了批判的武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对专制统治和纲常礼教的怀疑批判。明中后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出现和“西学东渐”近代科学的传入,也大大地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为思想界注入了崭新的时代气息。
1、政 治:专制统治腐败、农民起义打击
2、经 济: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3、思想文化:纲常礼教腐朽、文化专制、西学东渐
二、李贽及其“异端”思想: 1、背景: (1)、程朱理学 思想因循守旧 (2)、商品经济 社会风尚变化 (3)、部分士人 冲破束缚、追求个性、发展经济 李贽的生活经历和性格特征:
李贽生活在明朝后期,号卓吾,福建泉州人。受教于王学的泰州学派。青年时代生活困乏,
到处奔波。中年后做过二十多年小官,感受到明末社会的黑暗和官场的腐败。晚年毅然辞官,专事著述和讲学。后被明政府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迫害致死,著作被列为禁书。正是这样的生活经历,形成了李贽“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
2、进步思想:
材料一: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取待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焚书·答耿中丞》
材料二:余自幼读圣教,不知圣教;尊孔子,不知孔子何以可尊。所谓矮子观场,随人说妍,和声而已。 ——《续焚书》
材料三:万物皆生于两”,源于矛盾着的阴阳二气,而“不生于一”,并非生自“三纲五常”的天理。
材料四:“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欤。” 追求物质享受乃是“秉赋之自然”,“各从所好,各驰所长”。
材料五:李贽宣称“有好女子便立家,何必男儿”,赞扬汉代卓文君私奔再嫁司马相如是“正获身,非失身”,“当大喜,何耻为”。李贽也招收女弟子。
阅读上述材料,你能归纳出李贽的哪些进步思想?
(1)、批判理学,否定孔孟学说和“四书五经”的权威
(2)、批判封建礼教,追求物质享受,主张个性自由发展,主张男女平等
(3)、提出“万物皆生于两”—从根本上否定“天理
3、你能否结合上述内容对李贽的进步思想进行评价? 李贽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其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 斗精神。具有鲜明的反封建色彩,冲击迂腐的纲常名教,推动了人们思想的解放,有 三、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及其主张:利于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产生。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他们有着早年参加抗清斗争、后来隐居著书立说的类似经历。 1、思想上:经世致用思想 何谓“经世致用”?
指的是一种治学思潮,要求将经书研究与社会现实问题联系起来,以解决实际问题。又称经世致用之学。其特点是以史为鉴,学术研究和现实结合,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从中发挥自己的社会政治见解,并用于社会改革。
(1)、针对现状:明代八股取士、读书人只知诵读程朱注解、严重脱离社会现实情况 (2)、主要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 (3)、相关著作:《天下郡国利病书》等许多和实际问题密切相关的著作。 (4)、深远影响:实事求是、博学考据的治学方法开清代考证学术之风气;
立足现实、学以致用的观念也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
2、经济上:“工商皆本 ” (1)、出现条件:明末商品经济蓬勃发展 弃农经商现象增多 “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受到尖锐的挑战。
(2)、代表观点:
黄宗羲:明确提出“工商皆本” 顾炎武:因地制宜,振兴工商业 王夫之:“大贾富民者,国之司命也”
3、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制度,提出限制君权 (1)、出现原因:(联系明清时代特征) ①君主专制强化封建制度衰落,
②商品经济空前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2)、请同学们阅读下面材料,尝试归纳君主专制批判思想的具体观点?
材料一:“ 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原君》
“自秦以来,凡帝王者皆贼也!杀一人而取其匹布斗粟,犹谓之贼,杀天下之人,而尽有其布粟之富,而反不谓之贼乎?”
——唐甄《潜书》
材料二: “ 有亡国,有亡天下。… …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 …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