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网络对公共医疗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研究——以江苏为例
作者:贲慧 张阳
来源:《江西社会科学》 2018年第5期
社会网络对公共医疗
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研究
——以江苏为例
■贲 慧 张 阳
公立医院资源配置效率是公共医疗资源非均衡治理研究的焦点问题。基于社会网络理论,探讨公立医院资源配置的利益格局和社会网络环境,运用Malmquist指数法测度江苏公立医院资源配置效率,并实证检验网络中心性、网络密度和网络结构洞对江苏公立医院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江苏公立医院资源配置效率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和区域性特征,网络中心性、网络密度和网络结构洞都对公立医院资源配置效率有着显著影响,落后地区对发达地区的网络关系影响表明公立医院资源配置存在地区“马太效应”和“空心化”问题,抑制了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建议从建立网络互惠性的双向机制、加强医师共享制度的队伍建设和强化资源配置的市场化导向等方面来提升公立医院资源配置效率。
[关键词]社会网络;公立医院;资源配置;效率
[中图分类号]F81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18)05-0227-08
[基金项目]国家自科基金青年项目“社会网络媒介化中重大工程环境损害的社会稳定风险传播扩散机理与防范策略”(71603070)、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风险媒介化下环境污染型工程项目的社会稳定风险传播扩撒及其治理机制研究”(16YJC630172)
贲 慧,河海大学商学院博士生;
张 阳,河海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河海大学世界水谷研究院院长。
(江苏南京 211100)
一、引 言
网络是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客观现象,几乎所有的系统都可以抽象为网络模型,公共医疗资源配置的社会环境也不例外。社会网络是以人、人的群体或社会单元为结点构成的集合,这些结点之间具有某种接触或相互作用模式。[1][2](P95)从社会网络视角来看,我国公共医疗资源供给的主要载体是公立医院,其利益相关者包括医院医生、医院高层管理者、患者及其家属、卫生行政管理机构、药品器械供应商等,以及社区等诸多利益者。公共医疗资源配置是多方利益相关者交互行为的过程,包括物质交换关系、资金和技术投入使用关系以及信息交流关系等,各利益相关者以不同方式对公共医疗资源配置产生影响,共同构成了
公共医疗资源配置的社会网络环境。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流动日益加剧,异地就医需求不断增长,特别是医疗资源落后地区,一些患者为了治病去异地就医,就医地区指向较为明确,多集中于医疗资源集中的特大城市[3],中心城市成为优质医疗资源集聚地和该地的“看病中心”。此外,公共医疗资源落后地区医疗机构的医务往来、人员学习、医术交流等活动也多集中在医疗资源丰富的大城市,构成了资源配置落后地区向资源配置发达地区输送异地就医人员的社会网络结构。
从福利经济学视角来看,公共医疗资源均衡配置意味着社会成员无论身处何地、身份如何均能无差别地获得同质同量的医疗服务。[4]学术界对我国公共医疗资源配置问题的讨论,多集中在医疗资源属性和财政投入等方面,如一些学者认为我国卫生财政投入总体规模不足、缺乏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是主要根源。[5][6]可以发现,以往研究主要关注公共医疗资源配置环境的作用,而缺乏研究资源配置主体交互关系变化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特别是在现有资源配置格局下大城市对公共医疗资源配置存在着“吸虹效应”,异地就医和地区间交流频繁,公共医疗资源深入嵌入社会关系中,社会网络成为公共医疗资源配置的重要载体,不同地区间的公共医疗资源社会网络结构直接影响了医疗资源在不同地区间的共享和整合。因此,基于社会网络环境视角,本文对公立医院资源配置效率进行分析,提出优化公立医院资源配置效率的政策建议,以确保公立医院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和均衡性。
二、利益相关者视角下公立医院资源配置的社会网络环境
(一)公共医疗资源配置的利益相关者
公共医疗资源配置是一种特殊的、受管制的资源配置,自卫生体制改革以来,我一直实行“宏观指导、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条块结合”的资源配置模式,致使卫生资源按部门、区域和行政隶属关系设置,出现了卫生资源配置多头、条块分割和各自为政以及医疗资源配置严重失衡等现象。如公共医疗资源过分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呈现出“强者通吃”的态势[7][8],而大量的基层卫生机构却“门可罗雀”,引发不同利益主体在公共医疗资源配置领域的冲突。在我国现有的公共医疗资源配置模式下,我国公共医疗资源配置利益主体包括医院服务者、患者、政府管理者、供应商及社区等,然而,并不是所有主体影响组织或者受组织的影响都是一样的。根据美国学者Mitchell和Wood提出的一种将利益相关者界定与分类相结合的评分法(score-based approach)来对公共医疗资源配置利益相关者进行分类,公共医疗资源配置利益相关者可以划分为医院、患者、政府、市场、社会公众。其中,政府、市场是公共医疗资源配置的供给主体,医院是资源配置载体,患者是资源的使用者,社会公众是资源配置的非直接监督者。
(二)公立医院资源配置的利益格局及其对社会网络结构
1.公立医院资源配置的社会网络环境格局。公立医院通常由各级政府出资创立,政府对其承担无限清偿责任,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公益性事业单位。作为我国医疗服务提供的重要主体,其主要职能是保护、维护和恢复人群健康并提供公共医疗卫生服务[9][10],按照规模可以划分为社区医院、县级医院、市级医院等三个等级。依据社会网络定义[11-13],将公立医院资源配置的社会网络定义为“公立医院在与其他主体接触中所形成的正式或非正式关系所构成的网络”。从利益相关者关系来看,公立医院社会网络环境可以划分为公共医疗资源的提供者环境、公共医疗资源使用者环境和公共医疗资源监督者环境。
2.公立医院资源配置的社会网络结构。在公立医院资源配置的社会网络环境下,各利益主体交互行为形成的利益格局决定了公立医院资源配置格局及其社会网络结构,而各利益主体的利益格局形成主要受国家医疗制度政策、公共资源的“马太效应”等因素影响,使得公立医院的优质资源向大城市和大型医院集中。在公立医院资源配置的非均衡利益格局下,公立医
院资源配置的社会网络关系也主要表现为资源落后地区主动发起向资源发达地区的联系,资源发达地区被动接受联系,即公立医院资源配置方向是由资源落后地区向资源相对集中的发达地区流动,以及资源相对集中的发达地区向资源绝对集中的发达地区流动。为此,相比资源落后地区的“稠密”对外联系网络,发达地区的网络关系相对“疏松”,致使公立医院的人、财、物等资源向大城市的大型医院聚集趋势加强,造成公立医院资源配置在空间上的非均衡程度扩大。
根据公立医院资源配置特点,在描述公立医院资源配置社会网络时,选取网络中心度、网络密度和结构洞这三指标。其中,网络中心度是指个体具有更多资源的来源,直接影响个体获得资源的数量和速度,尤其对资源配置不足地区而言,需要通过网络关系不断获取外部优质资源来弥补自身资源配置缺陷,为此处于网络中心位置的地区具有更强的医疗资源获取需求,其在网络关系上要比资源充足地区有更“稠密”的外部联系;网络密度主要反映网络连通性和传递性,是指网络中地区对外利用医疗资源的联结紧密程度,可用冗余度和非冗余度测度,冗余度高表明对外利用医疗资源网络联系紧密,低则表明网络联系较为松散;网络结构洞是两个行动者之间的非冗余联系,行动者所处网络中存在结构洞可以为处于该位置的组织和个人带来信息和其他资源上的优势。
三、模型构建与变量设计
(一)公立医院资源配置效率模型
(二)网络中心性测度模型
公立医院资源配置在空间上的非均衡,主要表现在物力资源配置、人力资源配置和财力资源配置的非均衡,并呈现出向大城市集中的现象。为此,在不同地区间交互活动网络与资源配置网络正好相反,即公立医院资源发达区域对资源落后地区“所求较少”,其地区间交互网络出度值较小、中心度值也较小,相反资源落后地区由于公立医院资源不足,需要与其他地区交互来满足自身医疗需求,其出度值、中心度值较高,其离公立医院资源配置网络中“核心”位置较远。
经济地理学理论认为“相互作用”和“空间距离”是影响竞争性公共资源配置非均衡的重要因素,医院资源“人为禀赋”带来的医院差距是导致公立医院资源再次配置非均衡的重要因素。基于此,将经济地理学中的引力模型引入来测度公立医院资源配置社会网络关系中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