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行政执法人员执法证考试必考多选题库
及答案(共370题)
1、在行政诉讼过程中,下列哪些说法是错误的?( ) A、被告可以自行向原告收集证据 B、被告可以自行向证人收集证据
C、人民法院有权要求当事人提供或补充证据 D、被告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证据保全 答案:A、B
2、凡是知道案件事实的人,都有出庭作证的义务。但是有下列哪些情形之一的,经人民法院准许,当事人可以提交书面证言? A、当事人在行政程序或者庭前证据交换中对证人证言无异议的
B、证人贾某因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或者其他意外事件无法出庭的 C、证人王某因年迈体弱行动不便无法出庭的 D、证人秦某因路途遥远、交通不便无法出庭的 答案:A、B、C、D、
3、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在二审程序中,对当事人依法提供的新证据,法庭应当进行质证。这里新证据是指?( )
A、原告或第三人在诉讼过程中提出的,其在被告实施具体行政行为过程中所没有反驳的证据
B、在一审程序中应当准予延期提供而未获准许的证据
C、原告或者第三人提供的在举证期限届满后发现的证据
D、当事人在一审程序中依法申请调取而未获准许,人民法院在二审程序中调取的证据 答案:B、C、D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起诉被告不作为的案件中,除特殊情况外,原告应当提供其在行政程序中曾经提出申请的证据材料
B、在行政赔偿诉讼中,原告应当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造成损害的事实提供证据
C、原告可以提供证明被诉具体行政行为违法的证据。原告提供的证据不成立的,可以免除被告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的举证责任 D、原告或者第三人在第一审程序中无正当事由未提供而在第二审程序中提供的证据,人民法院不予接纳 答案:A、B、D 5、下列证据材料不能作为定案证据的是( )
A、以偷拍、偷录、窃听等手段获取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证据材料 B、以利诱、欺诈、胁迫、暴力等不正当手段获取的证据材料 C、当事人无正当理由超出举证期限提供的证据材料 D、不具备合法性和真实性的证据材料 答案:A、B、C、D 6、被告的举证期限为( ) A、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10日内
B、经人民法院准许,在逾期提供证据的正当理由消除后10日内 C、开庭审理前
D、人民法院指定的交换证据之日 答案:A、B 7、下列不能单独作为定案依据的证据有( )
A、未成年人所作的与其年龄和智力状况不相适应的证言
B、与一方当事人有亲属关系或者其他密切关系的证人所作的对该当事人有利的证言
C、难以识别是否经过修改的视听资料
D、无法与原件、原物核对的复制件或者复制品 答案:A、B、C、D 8、证据的合法性指( )
A、证据必须符合法定的形式
B、证据的取得必须符合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的要求 C、提供证据的人必须是行政执法人员 D、证据必须经过法庭质证 答案:A、B、D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法庭对经过庭审质证的证据,一般不再进行质证
B、行政机关在作出具体行政行为后自行收集的证据,可以作为合法的依据
C、当事人可进行交叉询问
D、当事人可向证人、鉴定人或者勘验人发问 答案:A、C、D
10、关于现场笔录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 A、现场笔录中,当事人有签名的义务
B、不签名或不盖章的现场笔录是没有法律效力的 C、现场笔录中,当事人没有签名的义务 D、不签名或不盖章的现场笔录是有法律效力的 答案:C、D
11、我国国家赔偿法关于时效的规定有 。 A、一般时效 B、时效的延长 C、时效的中断 D、时效的中止 答案:A、D
12、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国内外环境更为复杂,挑战增多。( )
A、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任务更加紧迫和艰巨 B、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收入分配不公平和差距扩大 C、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深刻调整,部分地区和一些领域社会矛盾有所增加,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
D、一些领域腐败现象仍然易发多发,执法不公、行政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比较突出 答案:A、B、C、D
13、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总体要求:( )。 A、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
B、认真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进一步加大《纲要》实施力度 C、以建设法治政府为奋斗目标,以事关依法行政全局的体制机制创
新为突破口,以增强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制度建设质量、规范行政权力运行、保证法律法规严格执行为着力点 D、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不断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 答案:A、B、C、D
14、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以依法治国、( )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A、执法为民 B、公平正义 C、服务大局 D、党的领导 答案:A、B、C、D
15、政府立法要按照有利于( )的要求,加强和改进政府立法与制度建设。
A、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 B、激发社会活力和竞争力 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维护公平正义、规范权力运行 答案:A、B、C、D 16、政府立法要( )。 A、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 B、充分反映人民意愿
C、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普遍性问题和深层次矛盾 D、切实增强法律制度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答案:A、B、C、D
17、政府立法要积极探索开展( )。
A、政府立法成本效益分析工作 B、社会风险评估工作 C、贯彻落实工作 D、实施情况后评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