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2020年中考现代文阅读复习策略
一、2018年与2019年现代文阅读试题分析
年度 文体 分值 总分值:25分 记叙文:16分:16.17.18.19每题4分 说明文:9分:20(2分)21(3分)22(4分) 考点 16. 文章结构(承上启下) 17. 作者情感(直接问:此处感叹号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18. 全面把握文章内容(文章叙述了哪些事件) 19. 文章主题(人性光辉) 20. 说明方法(下定义) 21. 说明对象的特征(简要概括微塑料具有哪些特性) 22. 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可能”一词的作用) 总分值:25分 17. 理清文脉(结构) 记叙文:16分17.18.19.2018. 文章内容的全盘把握 每题4分 19. 人物描写(动作描写) 议论文:9分 20. 作者情感(直接问:作者在21(2分)22(3分)23文中抒发了哪些情感?) (4分) 21. 写作技巧(立论特点) 22.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 23. 文章内容整体把握(分论点) 记叙文 (写人散文—亲情) 2018 说明文 (事物说明文—微塑料) 记叙文 (叙事散文—民俗) 2019 议论文 (立论文—与青年朋友谈读书) 附:2018年的7道题
16. “而我更难忘的,是冻水果。这可是严冬赐予东北孩子的一道‘特产’。”这句话是从文中哪个自然段的开头抽取出来的?请说明理由。(4分) 17. “坐在奶奶烧得暖暖的炕头,吃上一口清冽匝牙、肉脆汁肥的梨子,那叫一个酸爽!”此处感叹号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18. 请你具体说一说,奶奶是怎样使“生活从不单调”的?(打出两点即可)(4分) 19. 奶奶忙于冻年货,甚至九十多岁还张罗冻年货。对奶奶而言,为家人冻年货究竟意味着什么? 20. 请在文中找出一处运用“下定义”说明方法的句子,抄写在下面。(2分) 21. 简要概括微塑料具有哪些特性。(3分) 22. “微塑料已遍布于全球海洋,可能会对生态系统造成负面影响。”这句话中“可能”一词有什么具体作用?
2019年的7道题
17. 阅读选文,理清文脉,在下列方框里依次填写相关内容。(4分) 演出前的准备——A ——B —— 民俗的形成 18. 文章开篇说“人们——当然包括我,都是来争看一道奇俗打树花”,简要概括
打树花“奇”在哪里?(4分) 19. 请从人物描写角度品析文中划线语句的表达效果。(4分) 20. 作者在文中抒发了哪些情感?(4分) 21. 作者以书信形式、朋友身份与青年谈“读书”这一话题,有何好处?(2分) 22. 作者列举富兰克林和孙中山的事例目的是什么?(3分) 23. 在读书方面,作者给予青年哪些建议?(4分)
二、记叙文文体知识梳理
1、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作用:概括故事情节、理解文章内容。
2、记叙文线索:在串起情节发生及发展过程中反复出现的物品、事件或情感。 ·作用:有助于掌握全文结构,理解文章大意,把握文章主旨。
3、记叙文叙述顺序:
·插叙:一般在文章中间,在记叙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插入与之有关的另一事情的叙述,再接着记叙中心事件。
·作用:内容上,交代了……内容;解释了……的原因;突出了人物性格(形象);突出主旨。
·结构上,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做铺垫或埋伏笔;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使文章情节完整;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倒叙:一般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段落,将事件的结果或某个重要、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前边,然后再从时间的开头按事件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作用:开篇点题;制造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使读者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留下深刻印象;使行文结构更加紧凑;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使文章层次井然有序,脉络分明。
4、记叙人称
·第一人称:以“我”、“我们”的口吻或角度展开叙述,“我”有时是作者本人,有时是经过艺术加工的“我”。
·作用:是文章更具真实性;叙述亲切自然;便于作者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第二人称:用“你”“你们”的口吻展开叙述,一般以配角来做主角,将真真的主角(隐藏主角)作为配角来叙述,其实意在讲述隐藏主角的故事。 ·作用:增加亲切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利于情感交流,便于抒情。 ·第三人称:作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场,用“他(她)、他(她)们”的口吻将人物的经历、事件的经过告诉读者。
·作用:直接、客观地展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反映形式比较灵活自由;用于物时有拟人效果,叙述亲切自然。
5、常见修辞方法
·比喻: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让人易于理解、接受。
·答题规范: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将……比作……,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的情景(特点),表现了人物……的心情。
·拟人:把物当做人来写。将物人格化,描写形象,表意丰富,表达生动而有趣。
·答题规范: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把……人格化,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的情景(特点),抒发了……的情感。
·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写。
·作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引起联想效果,给读者鲜明、强烈的印象;突出人物心情。
·答题规范: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突出(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的心情/强调了……的特点。
·排比: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和长度类似、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 ·作用:句式整齐,增强气势;便于抒情,感情强烈。
·答题规范: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节奏感强,有力地写出了……的特点,抒发了……的情感。
·反复:同一个词语或句子反复出现。
·作用:多次强调,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答题规范:运用反复的修辞方法,突出表现……的特点,突出了……的情感。 ·对偶:结构相同,字数相等,上下两句词性相对、意思相近或相反。
·作用: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增强语言的节奏感、韵律美,使文章节奏鲜明。
·答题规范:运用对偶的修辞方法,突出表现了……的特点,强调了……的感情。
·反问: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不需要回答。 ·作用:态度鲜明;加强语气,抒情强烈。 ·答题规范:运用反问的修辞方法,加强了语气,突出(强调)了……的特点。 ·设问:为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现出来,自问自答。 ·作用: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答题规范:运用设问的修辞方法,提出问题,引人思考,强调了……的特点。
6、表达方式
·叙述: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做的叙说和交代,使读者形成整体印象。
·描写: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的形态特征做具体、生动的描绘,使读者对描写的对象留下真切、具体的感受和印象。 ·作用:突出描写对象的特征和意义,生动形象。
·说明:直接说明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
·作用:把抽象的事物或道理说得清楚明白,让人易于理解和接收。
·抒情:是文章中抒发感受、表露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作用:突出感情,增强感染力,引起共鸣。
·议论:穿插在叙述、描写、或说明的过程中,直接表达作者的某种感受或观点,或者借以直抒胸臆。
7、常见描写方法:
按描写对象分,可分为人物描写与环境描写。
人物描写可分为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 环境描写可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按描写角度分,可分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动作描写:对人物个性化的行为、动作的描写。
·作用: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进程;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推动情节的发展。
·神态描写:对人的面部表情进行刻画。
·作用:更加凸显人物个性,给读者以真实感,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使文章生动形象。
·语言描写:对人物的独白、对话或几个人物谈话的具体描写。 ·作用:言为心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使人物形象丰满鲜活。 ·心理描写:对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描写。
·作用: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情感。 ·外貌描写:对人物身材、容貌、服饰、姿态等的描写。 ·作用:以“形”传“神”,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
答题规范:运用了动作、神态、语言、心理、外貌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形,表现了人物……的心理,刻画了……(人物形象)。
·自然环境描写:对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气候、时间等的描写。
·作用: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情感);深化主题。
·社会环境描写:对社会背景、时代氛围、地域风貌的描写。 ·作用:交代对人物、时间起作用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作品的时代背景);渲染……的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
·正面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直接描写人物或事物本身呈现的特征。 ·作用:写出(或表现)了人物(或事物)……的特点(如:人物的性格、心理、情感等)。
·侧面描写: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使其鲜明生动。
·作用:使人物或事件更加突出;使主题更加深刻含蓄。
·细节描写:对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进行细微而具体地刻画。也就是说只有那些于微小之处表现事物特征或情感态度,能够给予读者深刻印象的描写才可称为细节描写。
8、常见表现手法
·首尾呼应:开头和结尾在内容上有着积极密切的关系,对同一情况做出解
释、说明、交代。
·作用:使文章浑然一体,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答题规范:……与……相互照应,为下文……情节做铺垫,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衬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的特征,用类似的事物(正衬),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做陪衬(反衬)。
·作用:特点鲜明,矛盾突出,形成强烈反差;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
性格、思想、感情等;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答题规范:突出表现主要人物或事物的性格或特点等,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烘托: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
·答题规范:把表现对象……的心理,放在一个……的环境里,更好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面作比较。
·作用: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给读者留下鲜明而深刻的印象;衬托、突出主体事物的特点,强调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增强语气,使意义更明显。
·答题规范:运用对比,把……和……巧妙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让读者很自然地从对比中感觉到……的变化,从而鲜明地表现或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 ·铺垫:对起陪衬作用的部分往往大肆渲染,唯恐读者看不见,是“显性”的;铺垫所使用的笔墨往往较多,可谓浓墨重彩。
·作用:加强故事情节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完整性,使情节更具合理性。
·伏笔:通常只是一两笔,点到为止,比较隐蔽,是“隐性”的,即埋下伏笔。 ·作用:使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答题规范:交代含蓄,使文章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悬念:先把现象抛给读者而又不说明原因,层层设疑。 ·作用: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答题规范:引起读者注意,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起下文内容,更好地表现主题。
·欲扬先抑:作用:显示出一种变化的节奏美,使文章情节曲折动人,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为表情达意蓄势,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情感表达更加充沛;形成鲜明的对比,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起卒章显志的作用。
·答题规范:作者的本意是……,而先……,使情节多变,波澜起伏,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使所表现的对象形象更丰满,更鲜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象征: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征,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作用: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加含蓄、深刻,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答题规范: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借景抒情:通过对事物的描写或环境的渲染来抒发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感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作用:有极强的感染力,给读者留下“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感受,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答题规范:通过描写……(景物),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富有感染力。
9、散文相关知识
·叙事散文:以写人叙事为主,通过写人叙事抒发“我”特定的感受和情感。
·特点:通过某些生活片段、场景和细节描写以及人物最突出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揭示事件的意义。侧重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