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汉代儒学
一、选择题
1.儒学思想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历史上就曾遭到政府的沉重打击,其中最严重的一次是在( )
A.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 C.秦朝 D.西汉
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可以说是对儒家学派和儒家思想最严重的一次打击,故答案为秦朝。
2.右图为北京天坛。天坛是明清皇帝用来祭天、祈谷的地方,其建筑“反映出天地之间的关系”,“还体现出帝王将相在这一关系中所起的独特作用”。最早把天、地、人的关系上升到理论并被统治者所接受的儒家人物是( )
A.孔子 B.孟子 C.董仲舒 D.荀子
解析:选C。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理论。他神化皇权,宣扬“君权神授”,人君受命于天,统治天下,所以应当“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同时提出,如果人君无道,天就会降下灾异加以谴责和威慑。据此分析C项符合题意。
3.董仲舒在论证“人性与教化”的关系时写道:“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可见,他把教化民众的权力和责任首先归之于( )
A.圣人 B.儒者 C.官吏 D.帝王
解析:选D。根据材料“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可知立王以使民尽善,此处的王即封建帝王。故D项正确。
4.有学者认为,“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指的是 ( )
A.“独尊儒术”也体现出法家的思想专制原则 B.法家思想是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
C.儒家思想已经失去了先秦的“民本”特色 D.法家学说被董仲舒全面吸收
解析:选A。注意关键词“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 “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说明到汉武帝时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董仲舒提出的“独尊儒术”是思想上的大一统、专制的体现。B、C、D三项说法错误。
5.秦始皇焚书,只有医药、卜筮、种树等书籍不在禁、焚之列,焚书之后又坑儒以警告天下,到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充分说明( )
A.政治制度决定文化的命运 B.专制统治空前强化
C.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 D.主流文化被否定和限制
解析:选C。秦代“焚书坑儒”和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实质都是通过加强思想控制以加强君主专制。这说明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故选C项。
6.李英华、武玉鹏在《董学特性新论》中指出:“正如周桂钿先生所说,为统治者服务未必就是罪过,这主要取决于统治者的性质。(汉)武帝时西汉王朝正处于上升时期,有一定进步性。”在这里,作者引用周桂钿先生的说法,最有可能得出的结论是( )
A.应该肯定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
B.应彻底否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思想 C.汉武帝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
D.要辩证地分析董仲舒和汉武帝在历史上的作用
解析:选A。根据材料可知,作者赞同周桂钿的观点。在经过长期动乱后建立起来的汉武帝政权是社会秩序的代表,是社会安定的保障。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为汉武帝政权服务,在一定程度上讲,就是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安定,有利于发展经济,促进社会进步。
7.下列关于太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议而兴办 B.学习内容为儒学五经
C.为贵族官僚所垄断 D.使儒学地位大大提高
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汉武帝设立的太学选拔的是儒学人士,其中不乏出身低贱的普通知识分子,故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
8.美国当代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统治中国的是一个由学者组成的统治集团即文人学士集团,他们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扼杀了创造力,培育了顺从性。”这一制度指的是(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解析:选C。由材料中“文人学士集团”和“扼杀了创造力,培育了顺从性”可知该制度是科举制。科举制度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由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但科举考试的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故C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儒家学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和演变。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提出了“仁”和“礼”的主张。后来孟子和荀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在人性论方面,他们的观点是调和的。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王道学说,他的学说和孔子的学说被后人称为“孔孟之道”。荀子的思想和孔孟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他主张“性善论”。西汉时期,董仲舒适应“休养生息”的时代要求,建立了以“君权神授”学说为基础的新儒学体系,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1)材料中共有7处说法不符合史实,请分别指出错在哪里,并给予改正。 (2)如果要给上述材料拟一个标题,你认为最恰当的表述是什么? (3)儒学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命运,请简要举出儒学受到的劫难和打击。(举一例即可)
(4)你认为在现实社会中儒家思想有哪些现代价值?
解析:第(1)问仔细阅读材料,逐句分析,将错误找出并修改。第(2)问表述时要注意抓住材料内容的关键,上述材料主要论述了儒家思想的演变。第(3)问要依据儒学受到的“劫难和打击”这一关键信息进行思考。第(4)问强调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要回答儒家思想中含有积极因素的部分。
答案:(1)战国→春秋,调和→对立,王道→仁政,完全一致→不完全一致,“性善论”→“性恶论”,“休养生息”→强化中央集权,“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2)儒家思想的演变。
(3)秦朝时,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禁止儒学传播,儒家学派受到残酷镇压。
(4)儒家思想所倡导的道德规范有利于培养现代公民意识;“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团结;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有利于今天的政治建设;“和为贵”思想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民本思想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义利观”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_教材答疑·名师指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学习思考
1.为什么秦王朝不禁、焚医药、卜筮、种树之书?(教材P9)
提示:秦王朝实行“焚书坑儒”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而医药、种树之书,跟儒学等思想无关,且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卜筮之书可以麻痹人们的思想,是其思想统治的工具。
2.汉武帝是以“雄才大略”而著称的帝王。在我们以前学过的历史知识中,你能够总结出汉武帝有哪些突出的历史成就?这些成就和罢黜百家、提升儒学地位的政策有没有关系?(教材P10)
提示:汉武帝改革官吏制度,大力选拔人才;实行“推恩令”,解决了诸侯王和中央政权分庭抗礼的问题;惩治豪强,打击不法贵族;推行盐铁官营;铸“五铢钱”,统一货币;抗击匈奴,保证了北方边疆的和平稳定;开通丝绸之路。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提拔儒生担任高级行政职务,为以上政策的制定和推行做了理论和人才准备。
3.《后汉书》记载,汉明帝曾经亲自到太学讲学,和诸位儒生就儒家经典的内容进行讨论,前来太学门前围观听讲的人不可胜数。汉明帝这样做说明了什么?(教材P11)
提示: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汉明帝的举动,表明汉王朝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根本目的是加强汉王朝的统治。
4.古代儿童启蒙读本中有这样的内容:“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反映了一种什么样的文化现象?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种文化现象?(教材P11)
提示:这反映了“学而优则仕”的文化现象。“学而优”是“仕”的基础,在今天仍有重要的意义。但现在“学而优”的最终目的并不是做官,应该是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史学争鸣(教材P10) 有人认为,儒学的本质是消极的、保守的,中国社会要进步,必须彻底“打倒孔家店”。有人认为,儒学的思想原则有积极、健康的一面,如“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所在。也有人认为,传统儒学可以实现适应时代的转化。
提示:儒学在历史上既起过积极作用,又有过消极影响。不同的时期,站在不同的角度,自会有不同的看法,只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即可。但彻底否定和完全肯定儒学都是片面的。
三、自我测评(教材P12)
汉代太学规模不断扩大,反映了文化教育怎样的趋势?
提示:官府垄断文化教育的趋势加强,私学相对减弱;儒学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官僚队伍的后备力量增强;尊儒重教风尚的形成;有利于文化教育的传播等。
四、材料阅读与思考(教材P12)
阅读并分析以下材料,谈谈你对“焚书坑儒”事件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