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连真金教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2024高三语文文言实词
复习讲义1
一、文言实词词义巧推断
高考文言文阅读材料篇幅虽不长,
但内容丰富,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的现象非常普遍,
再
加上词类活用、语序倒置、内容跳跃和成分省略等,更增加了词义理解的难度。因此,在答 题时就要有较强的推断词义的能力。 基本方法
1、 运用形训,即通过字形结构分析来解释词的本义。
汉字中形声字占80%^上,其形旁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 例(1)径造庐访成。造:到 例(2)若少屈,冀得一归觐。
觐:拜见
、
“造”形旁为“ 走”,而“庐”是处所,不难推断与此相关联的词义应该是“到”
“去”,“造”字的其他意义(“制造”、“成就”等)显然与句义不符合。“觐”的形旁为“见”, “归”是回家,故而可判断“觐”释为“拜见”是正确的。
2、 运用声训,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解释假借义。 例(3)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 例(4)伯王之业,不从此也。 “翼”与“翌”字形相似,读音相同,
“翌”的含义是“次于今年、今日的”,则“翼
日”就是“翌日”,即“第二天”。“伯”与“霸”声母相同,古音接近,本句中的“伯”就 是“霸”的通假字,“伯王之业”即称霸称王的功业。
3、 借助成语来推断词义。
解释文言实词时,如果能联想到含有这一语素的成语,理解词义就省时省力了。
例(5)在官清恪,未尝闻私。 例(6)吾亦望汝副其此心。
恪:谨慎而恭敬。 畐U:符合
例(7)取诸县以给,敛诸大谷者尤亟。 给:满足自己。
例(8)善才绳之。绳:捆绑。
今有成语“恪遵功令”,“名副其实”,“自给自足” 我“绳之以法”。以上成语中加点词的词义,
们平时相对熟悉。借助它们,可以做出判断:例(
“绳”的解释有误,应释为“依法处置”
。
5)、例(6)、例(7)正确;例(8)对
4、 借助较整齐的句式来推断词义
古人为文讲究铺陈对偶,注意节奏和谐,常常使用一些结构相同或相近、意义相同或相 对的句子。把握住相关句子的结构特点, 利用对文、互文来释词。
例(13)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
解释:“圣君治国”,必须发现它与“亡国破家”之间的对应关系,弄清它们有相同的语 法结构,才能明确这不是主谓短语,而是并列短语,才能准确地回答出“圣明之君,治平之 国”。
“亡国破家”与“圣君治国”是对文。另外,文言文中互文也很常见。互文多为的近义 词并用,前后
联系起来考虑,可以顺利地理解词义。
例(14)忠不必用兮, 贤不必以。
本句中的“以”字本来较难理解,但借助与之对应的“用”字,我们可以推知“以”也 作“被任用”讲。
5、 根据上下文来推断词义,即“因文定义” 例(16)人灾,绝食者千余家。
绝食;断绝饮食。
推测词义的准 确性就会明显提高。就是说要充分
考查对“绝食”的理解,现代汉语中“绝食”指断绝饮食,以示坑议或自杀;而本句前 文已交代“天保中,郡县大水、人灾”,下文又写太守苏琼“贷粟以付饥者”,那么这个“绝 食”当指水灾后断了粮食。今义是主动地断绝饮食,此处则是被迫无奈断了粮,古今异义。 、重点文言实词归纳(过、恨、及、见) 1. 过
① 过失,过错。《劝学》: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② 走过,经过。《阿房宫赋》: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③ 胜过,超过。《促织》:裘马过世家。 ④ 犯有过错。《左传》: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⑤ 责备。《鸿门宴》: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⑥ 拜访,探望。《信陵君窃符救赵》:愿枉车骑过之。 ⑦ 过于。副词。《小石潭记》: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2. 恨 ① 名词,怨恨。 ②
动词,遗憾。《陈涉世家》:怅恨久之。
③ 复合词,恨恨。《孔雀东南飞》: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
3. 及
① 动词,追赶上。《屈原列传》: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② 比得上。《邹忌讽齐王纳谏》: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③ 接近。《〈指南录〉后序》: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
。
④ 遭受。《谭嗣同》:卒不去,故及于难。
⑤ 连词,和、与,表并列。 《荆轲刺秦王》: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⑥ 介词,等到,趁着。《论积贮疏》: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4. 见
① 动词。看见,会见,拜见。
② 名词。见识、见解。《失街亭》:汝真女子之见。 ③ 代词。放在动词前,有称代作用 ,表示对我怎样。《孔雀东南飞》久望君来。
④ 介词。表被动。《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君既若见录,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