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等学校教育质量内部保障体系的构建论文
试论高等学校教育质量内部保障体系的构建论文
关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概念的界定,众说纷纭。有学者认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活动是以高等教育机构的自我评价为根底,由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 同行专家对高等教育机构或者是专业进行质量审计和评估活动〞。亦有学者认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也就是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是以高等学校的自我评价为根底,由高等教育保障机构 同行专家对高等学校及其专业教育质量进行审查与评估的活动〞。还有学者将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概念具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三层含义,一是实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主体具有多元性;二是高等质量保障具有连续性,追求质量达标,达标后又改良标准,不断进步;三是质量保障手段方式具有多样性〞。综合以上几种观点,可以把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界定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是高等教育评价与质量控制活动的进一步深化与系统化,是在两者的根底上,促进高校达成教育质量目标,满足相关群体的利益的过程。
按照质量保障的主体,高等学校教育质量保障的类型,可分为外部保障和内部保障。外部保障主要指 保障和社会保障,内部保障指高校自我保障。 保障主要通过教育职能部门对高校进行定期的质量检查、质量督查、质量评估和相应的质量管理机制,并把质量检查和评估的结果与学校的利益进行挂钩的方式来保障和提高高校的教育质
量,其主要手段是法律法规和政策机制。社会保障主要是通过民间机构或 授权中介性机构,对高校的教育质量进行监督和评价,并通过对高校进行排名和评议等方式,为高校反应意见,促使高校采取措施,提高教育质量。高等教育质量内部保障,是指高校自身高度重视质量建设,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和机制,采取积极的手段和措施,对教育质量进行监督、管理、评价和反应,从而保障和提高教育质量。 保障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加之行政力量的推动,约束力很大,但由于这种保障的方式和手段过于单一,容易无视各类高校的特殊性。社会保障的优点是比拟客观公正,同时可以把社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及时反应给高校,加强用人单位与高校的 与交流,但这种质量保障权威性不够,并且在我国还没有形成比拟专业性的民间机构,导致这种保障方式常常流于形式。高校内部保障的优点是有利于针对高校自身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手段,建立比拟具有操作性的机制,保障和提高教育质量。当然这种保障也有缺乏之处,如这种保障容易造成主观性,无视外界对高校的期望和要求。 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中, 仍然高居教育质量保障金字塔的顶端,发挥主要作用,高校还主要听命于 的指挥,直接面向社会和市场,自我约束、自主质量管理还很不够,高校作为与 相对 又相互 的平等保障主体地位没有受到重视阎。
前面提到,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的保障分为外部保障和内部保障。外部保障主通过 的政策、立法和管理机制和社会的评价、排名等方式
实现的。由于高等教育群众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形式、结构日益多样化, 通过政策法规对教育质量保障难免缺乏针对性,加之 职能部门对各类高等教育的政策还处于逐步完善中, 论证、 和实施政策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不能完全依靠 的行政力量对教育质量进行保障;另一方面,随着高等教育体制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出现大量不依靠 的财政性拨款的民办高校和 学院,所以 通过财政拨款的手段去鼓励教育质量建设的措施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再者,目前虽然我国出现了一些社会中介 ,通过社会评议、大学排名的方式对高校教育质量建设施加影响,但由于这些机构出现不久,专业性不强,对高校教育质量评价欠客观和公正,且不能准确地反映社对高等学校人才规格的需求。因此,高等学校必须明确质量是生存和开展的生命线,自觉主动地保障教育质量,把自身放在质量保障的主导地位上,构建以内部保障为根底的质量保障体系,并通过自我积极的努力而实现高质量的教育,从而赢得社会的赞誉和人们的信任,获得广阔的生存与开展空间。
从高等教育本质来看,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与工商业产品质量相比,除了要求获得外部的认可外,还须具有超脱世俗的内涵。这是因为大学是探究高深学问的地方,虽然现代大学己经从象牙塔走了出来,但仍然具有学术自治的传统,所以其知识传授与创新活动依靠自我约束。美国教育家布鲁贝克说:“为了保证知识的准确和正确,学者的活动必须服从真理的标准,而不受外界的压力。〞体,1987年英国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应付新的挑战?指出:“高等教育质量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