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唐县第三中学、正定县第三中学、正定县第七中学2016—2017学
年第一学期12月联考试卷高三生物
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本大题共l3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关于细胞中物质与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ATP、染色体中含有的五碳糖都是核糖 B.磷脂、质粒都含有的元素是C、H、O、N、P C.所有细胞中核糖体的形成都与核仁有关
D.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发生分化后,高尔基体膜的更新速度一定加快
2.图中①~④表示某细胞的部分细胞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结构①和④都存在碱基A和T的互补配对 B.此细胞不可能是原核细胞,只能是动物细胞 C.结构①不能将葡萄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D.该图是高倍光学显微镜下看到的结构
3.下列甲图表示在一个细胞周期中不同时期所需时间的示意图,乙图表示一定温度条件下酶活性的变化曲线。关于这两幅图的描述,正确的是
A.利用一定剂量射线处理,基因突变较易在b时期产生 B.观察有丝分裂装片时,视野中的大多数细胞都处于a时期
C.在c点所对应的温度会使酶的分子结构被破坏
D.d点表示高温条件,是酶的最适温度
4.分析下列图中的曲线,其叙述错误的是
A.甲图表示CO2的浓度对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有一定影响
B.乙图表示在不超过B点所对应的氧浓度情况下,根细胞吸收矿质离子的量随氧浓度的
1
增大而增大
C.丙图表示缩短光照时间可促使A植物提前开花 D.丁图表示OA与AB生长素浓度对植物均起促进作用
5.血友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一个家庭中母亲患血友病,父亲正常,生了一个凝血正常的男孩,关于其形成的原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精子形成时减Ⅰ异常减Ⅱ正常 B.卵细胞形成时减Ⅰ异常或减Ⅱ异常 C.精子、卵细胞、受精卵形成均正常 D.精子形成时可能减Ⅰ正常减Ⅱ异常
6.螳螂是一种中大型昆虫,肉食性。有些种类行孤雌生殖(未受精的卵细胞单独发育成个体),性残暴好斗,缺食时常有大吞小和雌吃雄的现象。体色与其所处环境相似,借以捕食多种害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螳螂为了适应环境,体色朝与环境相似的颜色变异,得以进化 B.螳螂常有大吞小,雌吃雄的现象,体现了种间激烈的竞争关系 C.孤雌生殖说明了未受精的卵细胞具有全能性
D.“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从食物链上看螳螂属于初级消费者
7结核杆菌(tubercle bacilli)是引起结核病的病原菌,它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或皮肤损伤
侵入易感机体。活的结核杆菌进入肺泡即被其中的巨噬细胞吞噬,由于该菌有大量脂 质,可抵抗溶菌酶而在巨噬细胞内继续繁殖,使巨噬细胞遭受破坏,释放出的大量菌体在 肺泡内引起炎症。以下有关该病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结核杆菌的细胞中没有核膜及各种细胞器
B.结核杆菌的蛋白质需要在巨噬细胞的核糖体上合成 C.结核杆菌细胞巾含有DNA和RNA,其RNA不是遗传物质 D.结核杆菌的基因主要在拟核,其遗传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 8.下列有关酶和蛋白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几乎所有活细胞都能产生酶,酶只能在细胞内才可发挥作用
B.酶口服会被消化酶水解,因此酶不能作为口服药品治疗某些疾病
C.将氨基酸合成蛋白质的过程需要ATP和酶 D.将酶彻底水解得到氨基酸或核糖核苷酸
9.核糖体是在1953年由Ribinson和Broun用电镜观察植物细胞时首次发现的细胞质中存 在的一种颗粒,是进行蛋白质合成的重要细胞器。以下对核糖体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所有生物都要进行蛋白质的合成,都含有核糖体 B.核糖体不含膜结构,因此不含有磷元素
C.核糖体是细胞内水和ATP形成的重要场所之一 D.真核细胞的核仁与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10.如图为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类型的装置图,下 列现象中能说明酵母菌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 行无氧呼吸的是 ( )
A.装置l中液滴左移.装置2中液滴不移 B.装置1中液滴左移.装置2中液滴右移 C.装置1中液滴不移动,装置2中液滴右移 D.装置l中液滴右移,装置2中液滴左移
2
11.以下关于生物实验操作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将双缩脲试剂加入到过氧化氢酶溶液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溶液呈紫色 B.在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用体积分数为70%的乙醇溶解色素进行提取 C.用甲基绿染液对人口腔上皮细胞染色,能观察到线粒体的形态和分布
D.用龙胆紫溶液对大蒜的根尖细胞进行染色,能观察到染色体形态的动态变化 12.以下关于细胞代谢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是细胞内两个完全不同的过程 B.能否利用光能是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的根本区别 C.ATP和ADP间的迅速转化有效地保证了细胞内能量的供应
D.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中的氧全部来自于水,有氧呼吸产生的水中的氧全部来自于氧气 13.如图为光合作用暗反应阶段的示意图。RuBP羧化酶能催化 CO2+C5(即RuBP)→2C3。为测定RuBP羧化酶的活性.某学
14
习小组从菠菜叶中提取该酶,用其催化C5与CO2的反应,并检
14
测产物C2的放射性强度。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 A. RuBP羧化酶催化的上述反应需要在无光条件下进行
B.C02的固定宴质上是将ATP中的化学能转变为C3中的化学能 C.单位时间内14C3生成量越多说明RuBP羧化酶活性越高 D.RuBP羧化酶催化上述反应的场所都是叶绿体类囊体薄膜 14.下列有关物质出入细胞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吞噬细胞通过主动运输摄取病原体 B.植物细胞积累K+需消耗能量
C.脂溶性小分子更容易通过细胞膜 D.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利于物质出入细胞
15.《自然·遗传学》报道:癌症干细胞含有一种标志蛋白Dclkl,能诱导癌症干细胞持续产生
癌细胞,如果有选择地清除了Dclk1蛋白质,会使癌组织面积缩小80%以上,有些甚至完 全消失,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标志蛋白Dclk1的合成需要经过转录与翻译两个过程 B.癌细胞代谢旺盛,易扩散
C.癌症干细胞在增殖过程中不出现核膜、核仁的周期性变化 D.细胞癌变也受基因控制 16.下列关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分裂间期DNA和中心体复制,染色体数目不变
B.分裂间期DNA含量和染色体组数都加倍,染色质呈细长丝状 C.纺锤体形成于分裂前期,消失于分裂后期 D.染色单体形成于分裂前期,消失于分裂后期 17..以下事实最能体现分离定律实质的是 ( )
A.杂合子高茎豌豆(Dd)的自交后代高茎与矮茎之比为3:1 B.杂合子非糯性玉米(Aa)产生两种花粉A与a之比为1:1 C.基因型为Aa和aa的个体杂交后代显性与隐性之比为1:l D.在受精作用过程中不同类型的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18.在探索遗传本质的过程中有如下典型事例:①1866年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提出遗传 定律;②1903年萨顿研究蝗虫的减数分裂,提出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③1 910年摩尔根进行果蝇杂交实验,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据此有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①做了多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且F2均表现为3:1.从而验证了其假说
3
河北省石家庄市行唐县三中、正定县三中、正定县七中2017届高三生物12月联考试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