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化无方觅诗情——从意象分析的角度解读《蜀道难》
意象是渗透了诗人思想感情的形象。一首诗有无诗味,最终是看这首诗有没有优美巧妙的意象,是看该诗有没有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审美意境。鉴赏诗歌则需要披文入境,捕捉意象,把握诗情。李白的《蜀道难》一诗以 “诗仙”之笔,描绘了一幅蜀道难行图,其美感力量就是由一组组动感十足、色彩繁复的意象聚合而成。沈德潜评论其诗说:“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唐诗别裁》)陆时雍称其诗“驰走风云,鞭挞海岳”。(《诗镜总论》)下面让我们透过本文营造的奇丽峭拔的意象,去领受诗人“落笔撼五岳,笑傲凌沧洲”的撼人气魄。
一、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调动联想与想象的翅膀,用优美的语言再现画面。
诗的开首四句是全篇的总纲,以后按蜀道的由来、历史,蜀道沿途各处高峻、阴森、险恶的气象和动荡不定的社会情况等内容次第写来,镜头一组比一组惊心动魄。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诗人成了御风而翔的鲲鹏,他将秦蜀之间重山叠岭千里不绝的图景尽收眼底,开阔的视野令人惊叹。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神话是人类的童年大梦,五壮士开山而死的神话使蜀道在瑰丽、神奇的色彩中又多了一分凝重、庄严、悲壮和浑厚。我们似乎可以听到五丁拽蛇时的大声呼喊,也仿佛看到无数勇敢的人在高山上开辟道路、架设栈道的情形。 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至“使人听此凋朱颜”,作者极写山势的高危。你看那突兀而立的高山,摩崖齐天,挡住了太阳神的运行;山下则是冲波激浪、曲折回旋的河川。诗人意犹未足,又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山高得连翱翔千里的黄鹤也不得飞度,轻疾敏捷的猿猴也愁于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峰路萦回,山势峻危,人行其上,艰难和畏惧可想而知。作者捕捉了行人在岭上曲折盘桓、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等细节,便把行人步履的艰难、神情的惶悚,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困危之状如在目前。
在蜀道难行似到极处时,诗人笔锋一转,借“问君”引出旅愁,以忧切低昂的旋律,把读者带进一个古木荒凉、鸟声悲凄的境界。“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原始森林里,杜鹃鸟空谷传响,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使人更觉蜀道之难。
然而,绵延千里的蜀道,还有更为奇险的风光。自“连峰去天不盈尺”至全篇结束,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水石之激荡、山谷之轰鸣的惊险场景如万里波涛般奔涌而来,又倏然逝去,令人目不暇接、惊心动魄,蜀道难行之状已是登峰造极。
二、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整体氛围和特点,由单个意象的情景联想上升到意象组合所描绘出的总体艺术图景的感受。
《蜀道难》是借古题写“新”诗,是借沧海之墨,在广阔的天幕上自如挥洒,创作了超越所有前人同题诗作的新乐章。诗人所选意象都是险峻、雄伟的,如“青天”“四万八千岁”“不通人烟”“太白”“鸟道”“峨眉巅”“地崩山摧”“六龙回日”“冲波逆折”“百步九折”“畏途巉岩”等等;诗人还用夸张的手法大肆渲染奇险之状:善飞的黄鹤要飞越,尚且“不得过”,连最能攀缘的猿猱想通过这大山也要愁苦连连;说山高,是“连峰去(距离)天不盈(满)尺”;说山险,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说路难,是“难于上青天”。诗人笔随情移,忽而仙界异地,忽而人间凡境,纵横驰骋,勾勒出经天纬地、阔大无比的宏伟景象,形成了整首诗撼人心魄的雄奇壮美的意境。
三、捕捉象中之意,在纷繁的意象中抽丝剥茧,提要钩玄,品悟作者物化了的情感内核。 这首诗以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贯穿始终,已经显示了它的咏叹基调。在具体描绘和抒情告白中,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如“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二叹蜀道之险,如“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三叹蜀中战祸之烈,如“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诗人用具体描写方式,再现了“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的图景,有不忍目睹之意。明人胡震亨说“言其险,更著其戒”可为本诗主旨的精妙概括。
诗歌创作贵在含蓄、凝练。诗歌中的意象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鉴赏诗歌应主要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去把握其内容,领会其主旨。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第3专题 幻化无方觅诗情——从意象分析的角度解读《蜀道难》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