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成色几何:海牙常设仲裁庭大起底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成色几何:海牙常设仲裁庭大起底

作者:周思勰 韩墨

来源:《报刊荟萃·非常关注》2016年第08期

仲裁作为一种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在近代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在了1794年。刚刚独立的美国和英国签署的《英国国王陛下与美利坚合众国友好、通商与航海条约》建立了一种由混合的委员会处理各方法律争端的方式。这一争端解决方式随后于1872年被成功运用于英美两国间的阿拉巴马号仲裁案中。 常设仲裁法庭的建立

仲裁的成功运用,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重视。在俄罗斯沙皇尼古拉斯二世的提议下,1899年在荷兰海牙召开了第一次海牙和平会议,正是在这次会议上,通过了《海牙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公约》(下文简称《公约》)。次年,国际常设仲裁法庭正式成立。清政府于1904年加入了该《公约》,使得中国成为了缔约国。

正如在民法中仲裁需要得到仲裁各方同意与认可。在1899年《公约》的第15条、第16条等条文中,都充分体现了仲裁需要充分尊重国家意愿,得到各国认可的特质,同时也限定了仲裁为外交手段完全失败之后的救济措施,而非解决国际争端的一般措施。

实质上常设仲裁法庭既非常设,亦非法庭。这一组织只有一个国际局,起到各类仲裁案件的秘书处的作用,而仲裁委员会则是各个仲裁国在其所圈定的国际法专家名单中自主选择的,实质上参与案件仲裁的仲裁委员会是临时的,是就每个仲裁案的不同而临时设定的,并非常设的。

由于常设仲裁法庭在设立初期只接受主权国家间的争端仲裁,所以从1900年创立到1932年之间,其只仲裁过二十起案件。很长一段时间内,其陷入了无案可理的窘境,其起到的作用仅仅为向联合国国际法院提供法官候选人名单。

为了维持其自身的生存,常设仲裁法庭逐渐将仲裁范围从国家间的争端扩展到了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争端,国家与私营部门间的争端。如常设仲裁法庭于1935年仲裁了美国无线电公司提起的,与当时中华民国政府所签订的关于无线电通讯协议的争端。又如常设仲裁法庭在2012-17号案件对于美国某能源集团提起的针对加拿大政府违反《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仲裁。

由此可见,常设仲裁法庭根本不是调整国家间关系,解决国家领土争端的专门机构。根据其自身的统计,近年以来,其参与的国家间争端的仲裁只有8起,而其参与的私营部门与国家

间争端有73起,其参与其他有国家控制的实体(如国有企业)、国家或国际组织涉案的争端有34起。这不由得让人对其仲裁的专业性与仲裁结果的权威性提出质疑。

但根据国际法委员会制定的《仲裁程序示范规则》第35条,如发生下列三种情况之一,则仲裁结果是无效的:仲裁庭越权、仲裁者的腐败与仲裁严重背离程序正义。

关于仲裁庭的越权行为,知名的案例为美国与加拿大关于东北边界划分案。由美国与加拿大所选定的仲裁委员会在仲裁结果中无视美、加两国提出的边界线,而是自行划定了第三条边界线。这被公认为是一种典型的越权行为,导致了该仲裁结果无效。 草台班子、金钱交易, 南海仲裁庭猫腻说不清

南海仲裁庭位于司法之都海牙,乍一听非常唬人,但实际上它与联合国主要机构之一的国际法院毫无关系,与同样在海牙“和平宫”租地办公的常设仲裁法院也不是一回事。对此,联合国中文官方微博和国际法院官方网站均予以澄清。

实际上,临时仲裁庭是2013年菲律宾单方面提起仲裁后,由时任国际海洋法法庭庭长的日本籍法官柳井俊二操办组织的一个临时班底。这个临时仲裁庭不过是租用了“和平宫”的场地而已,并以此拉大旗作虎皮,让许多不明真相的人上当。

临时仲裁庭由5名仲裁员组成,除菲律宾指派1人外,其他4人均由柳井俊二指派。如此人員构成,仲裁的公正性从何谈起?尤其是柳井长年担任安倍政府安保法制恳谈会会长,一直协助安倍解禁集体自卫权,其政治倾向和对华态度让许多人心中生疑。

更有甚者,柳井在仲裁庭建立之初竟然任命妻子是菲律宾人的斯里兰卡法官平托为首席仲裁员,后迫于批评压力才换人。连“出现利益冲突时选择回避”这条基本原则都能“选择性忽视”,令当时不少国际法专家都大跌眼镜。

仲裁庭的人员最终构成也“煞费苦心”。首席仲裁员来自加纳,长年生活在欧洲,其余四名分别来自德国、法国、荷兰和波兰,没有一名来自亚洲。不用说广泛的代表性,就连基本的平衡都没有做到。

事实表明,仲裁庭不仅收费,而且其中猫腻有些说不清。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刘振民指出,这五名仲裁员是挣钱的,挣的是菲律宾的钱,可能还有别人给他们的钱,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是有偿服务的。

让人啼笑皆非的是,菲律宾居然“大包大揽”,主动承担了临时仲裁庭要求中方缴纳但被中方拒绝的费用,而临时仲裁庭居然“笑纳”。

俗话说,拿人手短,一些仲裁员果然提供了“高质量的服务”。有海外媒体经调查发现,荷兰籍仲裁员松斯几年前还公开撰文认为岛礁的法律地位问题与主权、划界问题不可分,这次却主动推翻自己的观点。这些反常表现在国际仲裁中极为罕见,不免让人怀疑多少人是属于“拿钱办事”。

处处硬伤和拙劣表现再次证明,所谓南海仲裁案从头到尾就是一场披着法律外衣的政治闹剧。值得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已看穿了仲裁庭的本质。中国不接受、不承认所谓裁决结果得到国际社会正义之士的广泛支持。泱泱南海,绝不会让一个“草台班子”搅乱搅浑。 (综合摘编自新华网、《文汇报》,2016.7.15)

成色几何:海牙常设仲裁庭大起底

成色几何:海牙常设仲裁庭大起底作者:周思勰韩墨来源:《报刊荟萃·非常关注》2016年第08期仲裁作为一种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在近代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在了1794年。刚刚独立的美国和英国签署的《英国国王陛下与美利坚合众国友好、通商与航海条约》建立了一种由混合的委员会处理各方法律争端的方式。这一争端解决方式随后于1872年被成功运用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9ifw16czcm667gj1yjqg01k8300x4z01cs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