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信息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第一,信息化建设提高了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 以\金\字工程为代表的信息化重大工程初见成效:
--金桥工程建成卫星站70个,主干网覆盖10个大中城市,正在产生经济和社会效益。
――金卡工程的12个试点城市全部实现了同城跨行的自动取款机联网,其中有的城市实现了国际自动取款机联网,发长量超过6000万张。全国电子联行系统每天处理5万多笔业务,金额达800一1000亿元,每天为国家增加可使用资金500亿元。
--金税工程稽核系统投入运行,据不完全统计,三年多来查出利用发票违法违纪件3万多起,追缴税款1.5亿元。 --金关工程制定并实施了进出口企业代码、进出口商品代码\两项标准\;建设了配额许可证管理系统、进出口统计管理系统。出口退税管理系统、出口收汇和进口付汇核销系统等\四个应用系统\,并已经陆续投入运行,提高了对外经济贸易的现代化管理水平,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减少了贸易摩擦。
第二,信息化建设促进了电子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和生产力的提高。
目前电子信息技术推广应用正在从单项应用向集成化、综合
化、网络化应用发展,在节能、降耗、减少污染、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例如: --\八五\期间,电子技术推广应用共完成8000多项。资金投入产出比为1:5。
--全国约有50%的自来水公司采用了计算机控制技术,每年节水挽回的损失相当于35亿元投资,可建设44个水厂。 --有色金属行业80%的铝电解槽实现了计算机控制,每年可节电1.2亿度。
--在企业改造中采用电子信息技术,使生产的效率和效益大幅度提高。成都飞机工业公司采用计算机集成生产管理系统,使麦道飞机机头的装配周期从12个月缩短到6个月。库存积压下降20%。
--农业信息网已在十几个省市、 200多个县推广应用。收到良好效果。如1998年1月,山东省聊城市大量芹菜滞销。在网上发布现货待售信息后,一周内积压的芹菜全部售完。价格上涨了一倍多,取得直接经济效益200多万元。 第三,信息化建设推动了科研教育的发展,为新闻宣传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手段。
--大批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实现了国际联网,使计算机成为了解与交流科教信息的重要工具;在教育系统计算机辅助教育,远程教育已经起步。
--在新闻宣传方面,人民日报社和新华社等主要新闻机
构,通过计算机互联网络,把中国改革和建设的成就传向全世界。最近以来,访问人民日报网络版的点击数己超过1300万次。其中一半的访问量来自国外。
第四,信息化建设带动邮电、电子和广播电视行业的快速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信息化促进通信产业的发展。从1993年到1998年,程控交换机由1978万门增到1.2亿门电话普及率由2.2%提高到10%,1998年邮电业务量增长25.4%以上。邮电业务量到2295亿元。
--信息化扩大了电子信息市场空间.93年以来,计算机产品、通信产品、软件产品的销售额分别以50%、40%和35%以上的速度增长。1998年电子信息产业销售额达到3100亿元。
--信息化推动了广播电视业的发展,从1993年到1998年,广播覆盖率从76%提高到S6%,电视覆盖率从82%提高到87%,有线电视入户数已达到8000万户以上。
事实证明,信息化在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已经产生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信息化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对中国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两个根本性转变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中国信息化发展的总体思路
信息化对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