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形成与发展
学习兴趣,是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积极或趋近认识的意识倾向,是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当学生对学习发生兴趣时,就能积极主动获取,牢固掌握和巧妙运用知识。著名物理学家杨振林在回顾自己学习经历时说:“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爱因斯坦把学习的成功概括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两位科学巨人对学习兴趣的肯定,凸现了学习兴趣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经过教改,“与其注重学生学习成绩,莫如培养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这个被无数教学实践验证的正确观念已经被普遍接受。但值得注意的是,学习兴趣不是与人的个体同时降生的心理成分,它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持续培养才能形成。作为一名普通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以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及作用、学习兴趣发展特点和形成条件、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这一心理过程为主线,对怎样培养学习兴趣作些粗浅的探讨,供各位同仁参考。 一、兴趣的形成和作用
兴趣是个体以特定的事物、活动及人为对象所产生的积极和带有倾向性、选择性的态度和情绪。它并非与生俱来,有其产生、发展和形成的完整过程。心理学家认为:兴趣起源于好奇,在接触好奇心指向事物的过程中强化,进而发展成为直接兴趣,再从直接兴趣转化成以志向、意愿为标志的间接兴趣。
著名科学家李政道曾对兴趣的起点——好奇心作过这样的
1 / 8
描述:“好奇心很重要,搞科学离不开好奇。道理很简单,只有好奇心才能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美国著名科普作家阿西莫夫也说:“科学始于好奇”。“好奇,总是与求知欲联系在一起,它激发青少年去发现生活的世界”。好奇心驱使着青少年主动观察、接触身边的事物,并从中获得愉快、成功和喜悦等快乐情感,其效能正如巴甫洛夫所说:“愉快可以使你对生命的每一次跳动,对于生活的每一印象易于感受,无论身体和精神上的愉快都是如此。”学习过程中获得的快乐情感不断刺激,好奇心将逐渐发育成直接兴趣。如果持续强化直接兴趣,最终将会形成“心中有了大目标一切困难皆可踩在脚下”为特征的间接兴趣。间接兴趣一经形成,学生就具备了“不待扬鞭自奋蹄”的学习自觉性和热情,在别人看来是又苦又累的事情,他们却乐此不疲甚至达到忘我的境界,把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当作莫大享受。
间接兴趣对学生的个性形成、发展和科技文化学习将产生巨大的作用,主要表现为:第一,对未来活动的准备作用。例如,能激励对爱好语文的小学生努力学习字、词、句和写作知识,为将来从事相应职业打基础做准备。第二,对正在进行的学习起推动作用。兴趣是一种具有浓厚情感的志趣活动,它可以使学生集中精力去获得知识,并创造性地完成当前的学习。第三,促进学生深入钻研和创造性地进行学习。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二、小学生学习兴趣发展特点
2 / 8
小学生从好奇发展到兴趣的过程中,因其阅历、知识、对事物的认知能力有限,不可避免地带有以下特点。 1、直接兴趣向间接兴趣转化
小学生在低年级时,由于活动的目的性差,其兴趣往往容易受具体生动的形象吸引和诱惑,从而产生好奇心并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参加学习活动。这个阶段,他们大多是对学习过程本身形成兴趣,例如,教学中的游戏、教师讲的动人故事、教师和蔼可亲的态度等,具有明显的直接兴趣特征。到了中高年级,学生对学习的目的性有所认识且能主动关心,学习兴趣大多由自身的某些目的、需要所激起,间接兴趣的主要特征开始显现。比如,虽然对某门功课或某种活动不感兴趣,但能在教师的帮助下认识到它的意义,从而积极参加,并取得成效。 2、兴趣广度逐步扩大
小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过程中,随着学习活动范围的逐步扩大,其兴趣会从课内学习扩大到课外学习,从阅读童话扩大到阅读文艺作品,从玩小玩具扩大到科技活动。小学阶段学生的兴趣广度虽然在不断扩大,但以理想、奋斗目标为标志的中心兴趣尚未形成,多以满足好奇心为学习目的。这个时期,教师应注意培养他们的中心兴趣,引导其围绕中心兴趣扩大兴趣范围,增长知识,开阔眼界。
3、由不稳定逐渐向稳定发展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兴趣还不稳定,既可以很快产生,也可以
3 /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