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阶段 列宁主义阶段 毛泽东思想阶段
3. 邓小平哲学思想是改革开放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发展 4. 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正确态度:坚持和发展的辩证统一。 ★ 坚持是发展的基础,离开坚持的发展就是否定。
发展是坚持的条件,离开发展的坚持就会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命力完全枯竭。
本讲思考题:
1. 哲学产生于什么时候?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需要什么条件? 2. 可不可以说哲学就是世界观?为什么? 3. 哲学与具体科学究竟是什么关系? 4. 如何理解哲学基本问题及其意义?
5. 哲学的基本派别是什么?与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一元论和二元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等是什么关系?
6.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哲学? 7. 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决定了它是开放的、创造性发展的理论体系?
第二章 物质与意识
需把握的基本概念: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诡辩论、物质、客观实在性、运动、静止、时间、空间、意识。
需把握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的内容及其意义、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及其错误观点、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及其错误观点、承认静止的意义、时空与物质运动的关系、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原理、意识的能动性及其表现、关于意识本质的错误观点、意识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关于世界统一性问题的错误观点、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与党的思想路线的关系。
第一节 哲学的物质观
一、物质观的形成和发展
1.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物质观的最初形式,它把物质归结为某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古代中国:五行说、汉代王冲的元气说 古希腊:泰勒斯的水、赫拉克利特的火
德谟克利特 原子和虚空的观点 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最高成就就
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具有两个明显的缺陷:★它只是一些可贵的猜测,完全缺乏实证科学的证据,带有朴素的直观的性质。它过于简单化,因而无法解释客观事物的无限多样性和内在的差别性。
2.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物质观的近代发展形式,它把物质归结为原子及其属性,仍然有很大的缺陷。
★ 它把当时自然科学对物质层次的认识当作对物质最终层次的认识,把一般物质范畴同物质的结构、属性混为一谈,把某一种特殊的物质形态当作物质的一般,因而无法区分哲学的物质概念和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
它割裂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统一性,无法正确说明社会历史现象,无法将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二、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1. 列宁对物质概念的科学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和反映。
3.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基本思想及其意义:
★ 它强调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的也是根本的特性,这就与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界限。
它指出物质既独立于我们的精神存在,又能为我们的精神所反映,这就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节 运 动
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1. 什么是运动:宇宙间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物质的存在形式及固有属性。 2. 运动和物质不可分割。
★ 物质总是运动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总是物质的运动,没有无物质主体的运动。
3. 割裂物质和运动的关系的两种错误形式。
★ 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直接导致形而上学。设想没有物质主体的运动直接导致唯心主义。
二、静止是运动的特殊表现 1. 什么是静止:
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质的相对稳定和平衡状态。 2. 静止的三种基本情形:
★ 相对于某种具体的运动形式而言,事物没有这种运动就是静止。 相对于某一参照系而言,事物与之保持平衡而没有位移就是静止。
相对于质变而言,事物没有发生质变就是静止。 3.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 运动是绝对的是因为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
静止是相对的是因为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静止只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4. 承认相对静止有重要意义。
★ 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绝对运动。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物质世界的多样性只有承认相对静止并通过相对静止,我们才能认识、研究和把握事物的质。
5.必须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反对形而上学和相对主义诡辩。 ★ 形而上学否认绝对运动并把相对静止绝对化。 相对主义诡辩否认相对静止,只承认绝对运动。
比较:赫拉克利特:“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克拉底鲁:“人不能一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第三节 意识的本质和作用
一、意识的起源
1.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无机物的反映特性 低等生命的刺激感应性 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人的意识
其中,劳动的进化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所以劳动创造了人,劳动创造了人的意识。 2. 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 3.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二、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 意识的内容来自于客观世界。
意识的形式(感性形式和理性形式)来自于主观世界。 意识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
2. 坚持意识的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反对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 唯心主义否认意识的内容来自于客观世界,把意识看作是纯粹主观自生的东西或者神秘的“ 绝对精神”的体现。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否认意识的主观特征,从意识内容的客观性出发,把意识看作是对客观世界的复印或反映。 三、意识的作用
1. 意识具有自觉反映客观世界又指导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的作用即主观能动作用。
它主要表现在:
★ 意识对外部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创造性活动。
意识能使人的实践活动本身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意识能通过实践对客观世界起改造作用。
意识能调节控制人体生理活动。 2.意识能动作用的性质。
★ 积极健康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 消极颓废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3. 必须坚持意识能动作用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反对唯意志论和宿命论。 ★ 尊重客观规律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根据。否认这一方面就会走向唯意志论。
正确和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深刻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和按规律办事的必要条件。否认这一方面就会走向缩命论。
第四节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一、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1.唯心主义、二元论、形而上学
★ 唯心主义的观点:世界在本质上统一于意识或精神。 二元论的观点:世界不是一个统一的世界,物质和意识是世界的两个独立并行的本原。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世界在本质上统一于某种具体的原初物质。 1.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 世界万物只有一个统一的基础 与二元论相区别。 世界统一的基础只能是物质 与唯心主义相区别。
统一世界的物质是统摄一切具体物质形态又不归结为任何具体物质形态的客观实在性 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相区别。
总结:世界是一个无限多样性统一的物质世界。二、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实践意义:党的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坚持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就必须坚持党的思想路线。
1. 坚持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就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主观意志出发。
2. 坚持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就必须全面地把握客观实际,全面地而不是片面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3. 坚持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就必须解放思想,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及时更新观念、解决新问题。
4. 坚持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就必须实事求是,即把握住实际的本质和规律。 本讲思考题:
1. 如何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它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有什么不同?2. 什么是运动?什么是静止?运动和静止是什么关系?关于静止和运动关系的错误观点有哪些?
3. 如何理解意识的本质?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区别是什么?4. 如何理解意识的主观能动性?它与客观规律性是什么关系?
5. 为什么要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练 习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总复习提纲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