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三、质量互变规律

质是指事物成为它自身并使该事物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的内在规定性。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属性,就是一事物和他物在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质。属性是外在的能感觉得到的东西。质是内在的感觉不到的东西。 认识质的意义:

(1)认识事物的质判断事物运动、发展的标准。 (2)认识事物的质是认识和实践的起点。

量是事物固有的规定性,它是指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量的特点是一定程度的外在性,和事物存在的不直接同一性。

认识量的意义:

(1)认识事物的量是对事物质的认识的深化。 (2)认识事物的量能将同质的事物区别开来。 (3)定性分析要和定量分析相结合。

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和量的限度、幅度、范围,是和事物的质相统一的量的限界。度是质和量的统一。

度的原理的意义:

(1)度的原理的理论意义在于为量变引起质变原理提供了基础。 (2)度的原理要求在实践中掌握适度原则,反对“过”和“不及”。 (3)度的原理是法学、政治学上强调的“正义”价值的哲学基础。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量变是事物在原有性质的基础上量的变化,包括数量的增减和构成事物的成分在排列组合上的变化。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变化,是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是由事物内部矛盾主次两方面地位的转化所导致的旧事物的灭亡和新质事物的产生。

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就是看事物量的变化是否超出了度的范围。 量变和质量的辩证统一:

(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量变形式的多样性:

(1)数量上的增加或减少。

(2)构成事物的成分在排列次序,结构形式、比例关系的变化。 质变形式的多样性: (1)爆发式飞跃。 (2)非爆发式飞跃。 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1)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 (2)质变过程中有量的特征。

四、否定之否定规律

精品

.

所谓肯定,也叫肯定方面,是指事物内部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即肯定这一事物为它自身的方面。

所谓否定,也叫否定方面,是指事物内部中促使它灭亡的方面。 肯定和否定的相互统一体现在两方面:

肯定中包含否定,在一定意义上肯定就是否定。 否定中包含着肯定。在一定条件下否定就是肯定。 辩证否定,是指事物在自身矛盾的推动下而进行的自身否定,并通过这种自身否定,实现“自己运动”,自我发展。 辩证否定的特点: (1)自我否定。

(2)辩证否定是发展的环节。 (3)辩证否定是联系的环节。 形而上学否定观的缺陷:

(1)在否定的动力问题上,认为否定不是自我否定而是外力否定。

(2)在否定与肯定的关系问题上,把否定和肯定绝对对立起来,否认二者的统一。 辩证否定观的意义:

既然辩证否定是自我否定,那么

(1)应该在自我内部寻找否定、发展和完善的根源。

(2)否定就是限制,因而人应自限、自律、自克、节制,即自我否定,在自我否定中实现自我肯定,把自己肯定于否定之中。

(3)自我的对立面是他物,客观对象,非我,因而自我否定就是把自己的内在本质对象化为自己的对立面。

既然在辩证否定中否定和肯定是辩证统一的,那么

(1)在认识和实践中就既不要肯定一切,也不要否定一切,而要在肯定中看到否定,在否定中看到肯定,坚持具体分析的态度。

(2)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上应坚持批判和继承相结合的态度。 事物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完整过程是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完成一个周期而实现的。 1、否定之否定过程的基本方向是事物的自我完善 (1)自我完善是两次否定三个阶段的必然结果。 (2)自我完善是通过仿佛回到出发点的运动实现的。 2、否定之否定过程是事物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发展的过程

五、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的发展

归纳是指从许多个别的事物中概括出一般性概念、原则或结论的思维方法。 演绎是以一般概念、原则为前提推导出个别结论的思维方法,即依据某类事物都具有的一般属性、关系来推断该类事物中个别事物所具有的属性、关系的推理方法。 普通思维的分析,就是把客观对象分解为各个部分,并认识部分在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思维过程。

普通思维的综合,就是把认识对象的各个部分有机地结合成整体,认识对象整体性质的思维过程。

辩证思维的分析,是指分析事物的矛盾,也就是对事物的各个矛盾以及矛盾的各个侧面分别加以深刻的考察,以找出对象的各方面的本质特征的思维过程。

辩证思维的综合,就是把对象的各种矛盾以及矛盾的各个侧面,把对象的各个本质方面,按其内在联系结合成对立统一体的思维过程。

精品

.

思维成果的抽象,指的是思维经过分析所抽取出来的规定,它是客观对象某方面属性、因素在思维中的反映。 思维方法的抽象,通常是指在思维中把对象的某个属性、因素抽取出来而暂时舍弃其它属性、因素的一种逻辑方法。

感性具体是人们通过感官,对事物整体所形成的一种“混沌的表象”。

思维具体就是关于某一对象的各种抽象规定按照其内在联系统一起来的有机整体,是这一对象在思维中的完整再现。

历史这一概念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1、是客观事物即认识对象自身的历史发展过程。 2、是人类对特定对象的认识发展过程。

逻辑是指关于这一对象的认识成果或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结构和范畴演化序列。

第三节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一、规律

规律就是事物发展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和稳定的联系。 唯物辩证法关于规律的基本观点是: 第一,规律是事物的本质联系。 第二,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 第三,规律是事物的稳定联系。

规律的客观性是指,规律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它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规律分为一般规律、特殊规律和个别规律三种基本类型。 一般规律就是普遍适用于客观世界的共同规律。

特殊规律就是普遍适用于客观世界某一领域、某一层次的规律,它是一般规律在特定领域、特定层次的体现。

个别规律就是仅仅只适用于个别领域和个别层次的具体规律,它是特殊规律向微观方面的进一步拓展,相对于特殊规律和一般规律,它又可以叫微观规律。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表现。现象有真象和假象之分。

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是由事物内部特殊矛盾造成的、并决定事物根本性质的内在根据。 现象与本质的的辩证关系:

首先,现象和本质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

1、现象外露于事物的表面,人们的感官可以直接感知;本质深藏于事物的内部,只能通过抽象思维才能把握。

2、现象是个别的和具体的东西,本质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 3、现象多变易逝,本质则相对平静、相对稳定。

4、现象比本质丰富、生动,本质则比现象单纯、深刻。 其次,现象与本质又是相互联系和辩证统一的。

1、现象不能脱离本质,任何本质都要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出来。 2、本质也不能脱离现象,现象总是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事物的本质。 现象与本质的的辩证关系的意义:

1、说明了科学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本质与现象相互区别,现象不等于本质,本质不等于现象,由此决定了科学研究的必要性。

2、它说明了科学认识的任务和途径。科学的任务在于揭示事物的本质,而科学认识的途径和方法则是从事物的现象入手,透过现象去把握本质。

精品

.

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含义:

必然性是指客观事物在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合乎规律的、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必然性是由事物的内部矛盾所决定的本质的联系。 偶然性是指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并非确定发生的,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偶然性是事物的外部矛盾所决定的非本质的联系。 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第一,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没有脱离开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 第二,偶然性体现并受制于必然性,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的偶然性。 第三,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原理的意义: 第一,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统一的原理,是反对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和唯心主义非决定论的有力武器。 第二,坚持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统一的原理,使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立足于客观必然性的可靠基础之上。

第三,坚持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统一的原理,也要重视并善于利用偶然性因素的作用。 社会发展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 社会规律的根本特点在于,它是人类活动的规律。离开人类的活动就没有社会规律;由此决定了社会规律只能是宏观层次上的统计性规律;是长期发展过程中显示的趋势性规律。 社会发展规律的基本内容: 第一,社会发展规律有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之别,唯物史观所揭示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它包括两条最普遍的规律,即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第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的科学概括,它的基本内容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既有适应的一面,也有不适应的一面,因此二者会发生矛盾;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第三,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的科学概括,它的基本内容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服务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既有适应的一面,也有不适应的一面,因此二者会发生矛盾。 第四,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比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更为基本的规律,这两条规律通过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这个中介环节内在的联系在一起。 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并相互转化。 主观能动性依赖于客观规律性。

客观规律可以被人们的意识所、所利用。

二、意识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是人脑对外部世界的反映。 意识产生的几个发展阶段:

①从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1)它具有自主性 (2)它具有选择性 (3)它具有趋利避害性 ②从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精品

.

③从动物心理到人的意识。

社会或劳动对意识产生作用表现的三个方面:

第一、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 1.劳动不同于动物的特征是“改造世界”。

2.劳动作为“改造世界”的活动为“理性”(意识)的产生提出了客观需要。 3.劳动使“自我意识”和“理性”的产生具有了可能性。 第二、劳动推动了语言的产生和发展,语言作为思维(理性)的形式推动了思维的产生和发展。 第三、劳动和语言促进了意识的生理基础——“人脑”的形成。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①人脑是意识的器官

②人脑的反射活动是意识的生理基础。 意识的本质:

①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 ②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③正确的、科学的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错误的甚至荒唐的意识也是客观世界的反映。 意识的结构:

从意识的主体分,可以分为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

从意识的内容(对象)分,可以区分为客体(对象)意识和主体(自我)意识。 从意识的水平分,可以区分为潜意识(无意识)和显意识、日常意识和意识形式。 从意识的性质分,可以区分为“知”、“情”、“意”三种形式。 意识的功能:

意识赋予人的活动以目的性和计划性。 意识活动本身是一个能动创造性过程。 意识通过实践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

意识通过自身和实践活动对人本身的改造作用。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一方面,意识的形式具有主观性,另一方面,意识的内容具有客观性。 一方面,意识具有主观差异性,另一方面,主观差异具有客观根源。 一方面,意识具有主观特征,另一方面,意识的主观特征有意识基础。 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

1.意识同物质具有质上的差异性、对立性,意识不能等同于物质。 2.意识具有主观性。

3.意识具有超越性、自主性、自由性、创造性、批判性、理想性等特征。 4.意识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5.意识的内容基础可以还原为物质,但不能把全部意识都还原为物质。 人工智能:对人的思维的模拟。

人工智能同人的思维具有本质的区别:

第一、人工智能不具有人类思维的心理素质。 第二、人工智能不具有社会性。

第三、人工智能不具人类意识的所特有的创造性。 第四、人工智能不具有主体性。

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点:

精品

.

第一、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的能动创造性。

第三、意识活动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 第四、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活动有控制作用。 怎样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首先,要对意识的能动作用有个恰当的估计。

其次,必须明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是实践。 再次,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关键是遵循客观规律。

最后,还要明确意识能动作用的发挥还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手段。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精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三、质量互变规律质是指事物成为它自身并使该事物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的内在规定性。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属性,就是一事物和他物在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质。属性是外在的能感觉得到的东西。质是内在的感觉不到的东西。认识质的意义:(1)认识事物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9i9ra7sfl557eja0pqkz5136q5t3m0006qv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