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 教案属性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3古诗三首 共 3课时 第 3课时 教材版本 课 型 部编版 阅读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描绘的景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体会古诗《十五夜望月》描绘的景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件 修注栏 交流搜集来的古诗相关的资料,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对古诗的学习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指导读出节奏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贴出图片(一个宁静、美丽的夜晚,一轮玉盘似的月亮高悬夜空),你看到了什么?看到月亮,你想到了什么?激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可诵读关于月亮的古诗) 2.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另一首关于月亮的诗《十五夜望月》。 二、释题意,明作者。 1.十五夜: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 2.王建,字仲初,许州(治今河南许昌)人,唐进士,曾任昭应丞、渭南尉。一生困顿,晚景尤其凄凉。早年以宫词著称,中年后,诗风转变,其乐府诗多方面地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面貌,揭露统治阶级的暴行。语言通俗明晰,凝练精悍,风格简括爽利,善用七言歌行体。 三、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1.借助拼音自由读诗。同桌互读,集体交流。 2.重点指导书写“栖、鸦”两个生字,注意“栖”字右面是“西”,不要加横。“鸦”是左右结构,注意书写时笔画的穿插避让。 3.熟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四、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1.借助注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小组内交流。 2.全班汇报。 ①汇报词语意思。 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白霜。 栖:歇,休息。 冷露:清冷的露珠。 湿:打湿。 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思乡怀亲的思绪。 ②连词成句,感悟诗意。 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白霜,树枝上栖息着乌鸦。 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院中的桂花。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不知那秋天的思念之情会落到谁家?
五、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文中写了哪些传统习俗?(八月十五望月)你还知道哪些传统习俗? 2.再读古诗,与同学交流: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八月十五游子的思乡之情。) 六、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熟读成诵,感悟古诗表达的情感。 2.课下搜集描写中秋节习俗的古诗或思乡的古诗,与同学交流。 十五夜望月 板书设计 望月兴叹 教学 反思 经过充分地朗读,能体会诗文的意思,理解诗人的情感
3古诗三首3- 副本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