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共物品 特征 融资 生产 供给结构 范围 机制手段 机制手段 机制手段 保罗·萨缪尔森提出“准公共物品、纯公共物品”非竞争性主要特征(潜在收益)非排他性派生特征(潜在困难) ①政府融资(强制融资)难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②私人融资(自愿融资)导致供给数量不足结构不平衡③联合融资 ①政府生产②合同外包(私人签约者可能是营利性机构,也可能是非营利性机构是公共服务提供私有化的表现) ①公共物品供给决策制度是核心②公共物品供给融资制度③公共物品供给生产制度④公共物品受益分配制度 公共财政配置资源范围的大小取决于政府职能范围的大小。主要是市场失灵而社会又需要公共物品和服务领域 第二部分 财 政 部 分 第十章 公共物品与财政职能 资源配置 公共财政 ①满足政府执行职能需要②市场不能有效提供而社会又需要的支出③对社会资源配置引导性支出 ①确定社会公共需要基本范围和公共财政收支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实现高效社会资源配置②优化财政支出结构③为公共工程提供资金保障④通过政府直接投资,财政贴息,税收优惠等方式引导方向,提高投资效率⑤提高财政自身管理和运营效率 收入分配 经济稳定和发展 目标实现公平分配①根据市场和政府的职责分工,明确市场和政府对社会收入分配范围和界限②加强税收调节,如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遗产税和资源税③发挥财政转移支付作用④发挥公共支出的作用 主要包括实现充分就业、稳定物价水平和国际收支平衡①推动社会总供求基本平衡,保证物价和经济发展稳定,实现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②通过税收,财政补贴,财政贴息,公债等,调节社会投资需求水平,影响就业水平,使经济保持一定增长③通过税收等调节个人消费水平和结构④财政加大对节约资源、能源和环境保护的投入,加大对科技,文化,卫生,教育事业的投入 公共选择与政府失灵 公共选择 政府失灵 含义 “政府失灵”的三大理论基石 ①个人主义方法论②经济人假设(自我利益最大化)③作为一种交易的政治过程 ①选民“理性的无知”与“理性的非理性\② 政治家(政党)选票极大化(导致少数派社会成员利益被忽视,违社会公正原则)③投票循环(又称“孔多塞悖论”)④官僚体系无效率(最大化本部门预算)⑤利益集团与寻租 是指政府为履行职能,取得所需商品和劳务而进行的资金支付,是政府行为活动的成本 财政支出规模 第十一章 财政支出 财政支出及其分类 规模及其增长趋财政支出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反映政府实际上参与社会经济生活的程度 财政支出总额中各类支出所占的比重反映政府用各项财政资金都做了什么事 各项财政支出的具体经济构成反映财政每一笔钱具体是怎么花的 功能分类 经济分类 购买性支出 转移性支出 反映政府的职能活动,即政府的钱到底被拿来做了什么事 反映政府支出的经济性质和用途,说明政府的钱是怎样花出去的 政府消费性支出和政府投资性支出从私人部门取得并支付相应资金发生费用 政府扮演中介者不要求回报,包括政府补助、捐赠、债务利息支出 分类 财政支出结构 支出经济性质 分类方法 适用于编制政府预算的统计分类 根据交易经济性质进行分类 一般公共服务,国防,公共秩序和安全,经济事务,环境保护,住房社会服务设施,医疗保健,娱乐文化宗教,教育社保 2007年1月1日起中国分类改革①支出功能分类设类、款、项三级等17大类②支出经济分类科目设类、款两级,等12个“类” 衡量财政支出规模的指标 财政支出规模增长的 绝对规模指标 是政府在预算年度的财政支出总和 常用 其他 当年财政支出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不断上升 当年中央财政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比重相对稳定 反映政府干预经济的程度 反映中央对地方政府的控制程度 反映人均享受的公共服务水平 相对规模指标 人均财政支出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 政府活动扩张 梯度渐进增长 发展阶段增长 瓦格纳因为随着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发展增加了需求 政府职能不断扩大以及政府活动持续增加 皮考克和魏斯曼(阶梯式,非连续)①内在原因公众容忍税收负担是财政支出最高限度②外在原因总是同步增加的 马斯格雷夫财政支出数量的变化,是随着不同时期财政支出作用的变化而变化的(初、中、成熟) --
--
势 中国的结构 绩效考评 理论解释 非均衡增长 公共选择学派 鲍莫尔对增长原因作出解释①进步部门(技术决定)②非进步部门(劳动决定)生产率低支出快 ①选民“财政幻觉”② 政治家倾向大的支出来争取选民③官僚机构掌握着更精确成本信息④公共利益很难界定 财政支出总量快速增长、支出结构有所调整 财政支出的重点也逐步由经济建设向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转变 存在问题 优化结构 含义 财政支出绩效考评的内容与方法 分类 不同口径 财政集中度与宏观税负 ①购买性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长期偏大,转移性支出的比重处于较低的水平②相对于消费性支出而言,投资性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近年来虽然略有下降趋势,但仍徘徊在较高的水平上③社会性支出的比重近年来虽有上升,但还较低仍有待进一步增加数量和改善质量 ①严格控制一般性开支②大力支持教育事业发展③大力支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④大力支持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财政支持,落实城镇养老保险,完善最低生活保障,支持社会福利慈善,经济发展优先)⑤大力支持生态环境建设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主体是政府及其财政部门;绩效评价的对象是使用财政资金的部门或机构;绩效评价的内容是公共委托—代理事项; 4E原则:经济性、效率性、效益性和公平性。 原则 方法 指标 阶段 ①统一领导原则②分类管理原则③客观公正原则④科学规范原则绩效考评含义合规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1)比较法;(2)因素分析法;(3)公众评价法;(4)成本效益分析法 确定合理的绩效考评指标是财政支出绩效考评的关键。要遵循相关性、可比性、重要性和经济性原则 绩效考评程序一般分为准备、实施和撰写与提交绩效考评报告三个阶段 财政收入 含义与分类 ①税收(强制性)②社会缴款(可以强制,也可以自愿)③赠与收入(其他政府或国际)④其他收入(如使用费和规费) 我国将政府收入分为税收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非税收入、贷款转贷回收本金收入、债务收入、转移性收入共6类 ①最小口径(仅包含税收收入)②小口径(最常用不包括政府债务收入)③中口径(公共财政+社保收入)④最大口径 含义 口径 P 财政集中度也称为宏观税负,是指从国民经济收支环流中截取并运用的资金占国民经济总量的比重 ①税收收入/GDP ②公共财政收入/GDP ③(公共财政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入+社会保障基金收入)/GD特征 第二部分 财 政 部 分 第十二章 财政收入 要素 税收 ①强制性(直接凭借政治权力,通过法律形式对社会产品实行强制征收)②无偿性(税收本质的体现)③固定性 基本要素是前三个①纳税人(纳税主体)②课税对象(不同税种标志征税客体税目)③税率(是税收制度的中心环节,体现征税的深度:比例/定额/累进全额和超额) ④纳税环节⑤纳税期限⑥减税免税⑦违章处理⑧纳税地点 按课税对象 计量课税对象 ①流转税(主体税种,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关税)②所得税③财产税(土地增值税等)④行为税 ①从价税(增值税、营业税)②从量税(啤酒、汽油) ①价内税(消费税、营业税零售环节)②价外税(增值税零售环节之前) ①直接税(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财产税)②间接税(纳税人不一定是负税人。流转税) ①中央税(消费税,关税)②地方税(契税,房产税)③中央和地方共享税(增值,资源,所得,印花) 是一条先上升后下降的曲线 保持适度的宏观税负水平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条件 分类 税收与价格 税负能否转嫁 管理权限 拉弗曲线与征税的限度 税负转嫁 方式 影响税负转嫁的 因素 ①前转(最典型和最普遍)②后转③混转④消转⑤旁转⑥税收资本化(最典型是对土地交易。是税收后转特殊形式) 应税商品供给需求弹性 是决定税负转嫁状况的关键因素供给弹性较大、需求弹性较小的商品较易转嫁;反之 课税商品的性质 课税与经济交易的关系 生活必需品的税负容易转嫁;非生活必需品的税负不容易转嫁 与经济交易无关而直接对纳税人,不容易转嫁;经济交易过程间接对纳税人,容易转嫁 课税范围的大小 课税范围越广泛,税负容易转嫁;课税范围越狭窄,税负难以转嫁 --
--
商品的竞争程度 特征 国债功能 国债负担 国债限度 指标 竞争越小的商品越容易转嫁 自愿性、有偿性、灵活性与私债相比,国债由于有政府信用的担保、风险小,又称为“金边债券” ①弥补财政赤字(基本功能三种方式:向中央银行借款;增税;发行国债; 一般不会导致通货膨胀)②筹集建设资金③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 “金边债券”特别是短期国债,流动性强,被称为“有利息的钞票”)④调控宏观经济 四个方面分析国债的负担:①认购者负担(债权人负担)②债务人负担(政府负担)③纳税人负担④代际负担 绝对规模 相对规模 ①国债余额—历年累积债务总规模②当年发行国债的总额③当年到期需还本付息的债务总额 ①国债负担率即国民经济承受能力(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发达国家不超过60%,发展中国家不超过45%) ②债务依存度(占当年财政支出总额的比重国际公认债务度警戒线在15%~20%之间) 国债 李嘉图等价定理 发行 制度 国债 制度 在某些条件下,政府无论是用债券还是税收筹资,其效果都是相同的或者等价的 条件 方式 包括国债种类、发行日期、发行权限、发行对象等。决定发行条件的关键是国债的发行方式 主要有公募招标方式、承购包销方式、直接发售方式和“随买”方式 主要有抽签分次偿还、到期一次偿还、转期偿还、提前偿还和市场购销法等方式 ①国债发行市场(一级市场)②国债流通市场(二级市场:柜台市场,店头市场) ①现货交易方式(最古老,普通)②回购交易方式③期货交易方式(四项基本要素:期限、价格、数量、标的国债 三项功能:保值、投机、套利)④期权交易 偿还制度 市场交易制度 根据国债交易的层次 按国债交易成交订约和清算的期限 是政府年度财政收支计划㈠从技术性方面看{①从形式上,它是政府的财政收支计划,以预算平衡表体现②从内容上,它是政概念 政府第预十算三职章 能 与 原政则 府预算 我国预算职权划分 府对财政收支的计划安排,它是政府理财的主导环节和基本环节}㈡从政治性,它是重大的政治行为㈢从本质上,它是国家和政府意志的体现是一个重要法律性文件(属于年度立法) 最早出现在英国于17世纪 职能 原则 ①反映政府部门活动②监督政府部门收支运作情况的功能③控制政府部门支出的功能 ①完整性②统一性③可靠性④合法性⑤公开性⑥年度性(历年制从每年的1月1日起中德法国/跨年制美英日国) 按编制形式分 按编制依据的内容和方法分 ①单式预算(编制一个总预算)②复式预算(编制两个或两个以上预算⒈经常预算以税收为收入来源,以行政事业项目为支出对象⒉资本预算以国债为收入来源,以经济建设项目为支出对象) ①增量(基数)预算{在以前预算年度的基础上, 增量预算保持了财政收支指标的连续性。是一种传统的预算编制方法}②零基预算{不考虑以前年度的财政收支重新评估各项收支} ①年度预算{有法律效力是指预算有效期为一年的政府预算}②多年预算{也称中期预算,滚动预算,是指预算有效期为几年}中期预算一般不具有法律效力,也不需要经过国家权力机关的批准 ①平衡预算{收入基本等于预算支出}②差额预算{收入大于或小于预算支出} 分类 按预算作用时间长短分 按预算收支平衡状况分 按项目是否直接反映经济效益分 ①投入预算②绩效预算③规划—项目预算制度 ①中央预算②地方预算 按预算管理层级分 各级人民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权审查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及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批准中央预算的报告,改变或者撤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预算、决算的不适当的决议 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监督中央和地方预算的执行,审查和批准中央预算的调整方案,审查和批准中央决算;撤销国务院制定的同宪法、法律相抵触的撤销省、自治区、直辖市同宪法、法律相抵触的 立法 机关 代表大会 各人民代表大 会常务委员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