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一时之跬步 臻千里之遥程《《《《《《《《《《《《
初中语文试卷
马鸣风萧萧
八年级语文上册竞赛试题
(时间:90分钟 总分:120分)
一、积累运用 ( 27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绮丽(yǐ) 两栖(xī) 归咎(jiù) 风雪载途(zài) B. 寒噤(jīn) 吊唁(yàn) 愧怍(zuò) 独占鳌头(áo) C. 殷红(yān) 取缔(dì) 诘问(jié) 惟妙惟肖(xiào) D. 追溯(sù) 伎俩(liǎ) 荒谬(miù) 日薄西山(bó) 2、下列选项中,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渴慕 典质 塌败 消声匿迹 B.翩然 噩耗 嫉妒 风雪载途 C.伧俗 赋闲 萌发 草长萤飞 D.烦躁 取缔 藩蓠 天衣无缝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感动中国”人物刘盛兰摆摆手说:“我所做的事微不足道,只希望这些孩子们能好好学习,将来....做国家有用的栋梁之材。”
B.大致来说,那些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有用心。 ....
C.在被列为日本大轰炸的重点目标后,葛家大院在劫难逃,在硝烟中化为一片废墟。 ....D.只有平常养成良好的习惯,考试的时候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不至于张皇失措。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科学家应该用专业的知识去传播科学理性的精髓,让科学获得最广泛公众的支持和理解,这是科学家的责任,也是一种担当。
B.第六届中国(费县)国际赏石旅游文化节开幕之际,来自国内的百余位赏石名家齐聚费县,以石为媒,以石会友,助推费县旅游事业。
C.2016年4月4日,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荣获“国际安徒生奖”。该奖每两年评选一次,被誉为“小诺贝尔文学奖”。
马明风整理
》》》》》》》》》积一时之跬步 臻千里之遥程《《《《《《《《《《《《
D.5月21日,临沂厉家寨樱桃节大山景区登山活动如期举行。看到初夏临港新城的壮美景色,让游客们深深地喜欢上了这里。
5、下面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2分)
A.对待一切善良的人,都应该做到真和忍:真者,真诚相待,不虚情假意。忍者,宽容忍让,不针锋相对。
B.“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这是韩愈盛赞同时代书法家张旭的话。
C.“海啸”究竟是一种什么现象?它是如何产生的?又该如何去预测?我们应该尽快搞清楚这些问题。
D.毕业50周年同学会现场,昔日的少年,今天的老人,你拉着我的手,我搂着你的腰,说啊、笑啊、哭啊……那场面真的是太感人了。 6、诗词、文学常识填空。(8分)
(1)杜甫的《望岳》中表达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与豪气的诗句是 , 。
(2)为人要洁身自好、不媚世俗,应像莲那样“ , 。”(请用《爱莲说》中的名句填写)
(3)浮云游子意, 。(李白《送友人》)
(4) ,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5)晴空一鹤排云上, 。(刘禹锡《秋词》)
(6)《苏州园林》的作者 ,江苏苏州人,我国现代作家、教育家、编辑家。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
7.用一句或几句话补写出结尾的内容,并用简练的语言(不超过20字)概括第一段。(4分) ①当地时间4月4日14时50分(北京时间20时50分),在第53届意大利博洛尼亚国际童话书展上,2016年“国际安徒生奖”正式揭晓,中国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获得该奖项,这是中国作家第一次获得该奖项。
②国际安徒生奖于1956年设立,由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赞助,以童话大师安徒生的名字命名,每两年评选一次,被誉为“小诺贝儿文学奖”。
③曹文轩曾创作了《草房子》《青铜葵花》《火印》等作品。曹文轩曾说:“《草房子》的主人公就是小学时候的我,《青铜葵花》的主人公就是中学时候的我。”作为中学生,我们未必都要走曹文轩的文学道路,但他的话却能给我们写作文带来有益的启示: 。(2分) 用简练的语言概括第①段: 。(2分)
马明风整理
》》》》》》》》》积一时之跬步 臻千里之遥程《《《《《《《《《《《《
8. 根据划线句子仿写。(2分)
成语是民间口语的浓缩,是文学经典的传承,是历史故事的再现。它像一幅画,用彩笔描绘着自然的花红柳绿; , 。
9. 他是一个“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的上等车夫,为了争取起码的生存权利而奋斗、挣扎,最终走上了一条自我毁灭的道路。这部作品叫《_______》,与人力车夫相关的两位女性是_______和_______。(3分) 二、阅读理解 (43分) (一) 古诗赏析(4分)
鲁山山行 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10.(1)颔联“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中“迷”字用的巧妙,请加以赏析。(2分)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并完成11---14题(14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 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11.解释加点词。(4分)
(1)屋舍俨然 ( ) (2)阡陌交通( ) ....(3)或请重法以禁之 ( ) (4)自是数年之后( ) ..
马明风整理
》》》》》》》》》积一时之跬步 臻千里之遥程《《《《《《《《《《《《
12.下列各句中加点“之”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2分) A问所从来,具答之 B民之所以为盗者 ..C上哂之曰 D或请重法以禁之 ..13.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
14.桃花源是个美好境界,它之所以美好,用【乙】段里的话来说,起码是因为那里没有 和 。陶渊明虚构这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其目的是什 么?(4分)
(三))阅读下面说明文,并完成15---18 题(11分)
呦呦之蒿,中国神药
①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这是《诗经》中的句子。在 2015 年 10 月 5 日之前,有谁能想到,这句诗竟能和诺贝尔奖联系起来——名字来自《诗经》的中国药物学家屠呦呦,因首次提取出治疗疟疾的“神药”青蒿素,而被国际学术界公认为\青蒿素之母\,也因此获得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②青蒿素所对抗的疟疾是地球上最古老的、 死亡人数极高的疾病之一, 是一种极为可怕的瘟疫。几千年来,人们深受其害却不知如何防治。自 1878 年发现其“真凶”--疟原虫开始,全世界的科学家就发起了寻找抗疟药的“攻坚战” 。屠呦呦带领她的中草药抗疟研究小组,从古代医术《肘后备急方》中发现治疗疟疾的方法: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医术中所说的青蒿是一年生草本植物,采用乙醚提取的方法,经过 190 次的反复试验,终于在第 191 次提取出青蒿中的有效抗疟成分—青蒿素。
③青蒿素是一种味苦的无色针状晶体。进入人体后,它首先作用于疟原虫的细胞膜、线粒体、内质网、并对核内染色质产生一定影响,让疟原虫的细胞内迅速形成自噬泡,并将细胞液不断排出虫体外,是疟原虫损失大量细胞液而死亡。正是这一治疟原理,是青蒿素当之无愧地成为疟疾的“天然克星” 。
④青蒿素治疗疟疾效果显著,是抵抗疟疾耐药性最好的药物。中国发现青蒿素时,美国也研制出一种抗疟新药—化学合成的甲氟喹,但疟原虫很快就适应了它,产生耐药性,临床使用后患者还出现了明显的不良反应。 而对于青蒿素这种从中草药中提取的药物, 疟原虫对它完全没有抵抗能力。1976 年 1 月,柬埔寨爆发疟疾,因疟原虫已经产生耐药性,疫情一时难以控制。 中国医疗队携带一批青蒿素在柬埔寨大显神威, 挽救了一大批疟疾患者的生命。
⑤但青蒿素也有一定的局限和不足。提取青蒿素的原料贵且稀缺,近十几年来,科学家一直在研究
马明风整理
》》》》》》》》》积一时之跬步 臻千里之遥程《《《《《《《《《《《《
人工合成青蒿素,但收效甚微。国内外许多著名化学公司也进行了长达 30 多年的化学合成研究,但回报率过低,目前难以形成产业化。
⑥中国传统中医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 青蒿素正是从这一宝库中发掘出来的 “神药是我国传统中医药先给世界的礼物。未来,通过不断地深入研究,传统中医药一定会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更好地为人类造福。
(作者:杨先碧 文章有删改)
15.阅读全文,说说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写“中国神药”青蒿素的。 (3 分) 答:
16.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3 分) 答:
17.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分析第④段划线句的表达作用。 (3 分)
1976 年 1 月,柬埔寨爆发疟疾,因疟原虫已经产生耐药性,疫情一时难以控制。中国医疗队携带一批青蒿素在柬埔寨大显神威,挽救了一大批疟疾患者的生命。 答:
18.阅读第⑤段,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2 分)
国内外许多著名化学公司也进行了长达 30 多年的化学合成研究,但回报率过低,目前难以形成产..业化。
答:
(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9— 22题(14分)
山 果 黄兴蓉
我从北京出发到云南元谋县,进入川滇边界,车窗外目之所及都是荒山野岭。火车在沙窝站只停两分钟,窗外一群约十二三岁破衣烂衫的男孩和女孩,都背着背篓拼命朝车上挤,身上那巨大的背篓妨碍着他们。
我所在的车厢里挤上来一个女孩,很瘦,背篓里是满满一篓核桃,她好不容易地把背篓放下来,然后满巴掌擦着脸上的汗水,把散乱的头发抹到后面,露出俊俏的脸蛋儿,却带着菜色。半袖的土布小褂前后都是补丁,破裤子裤脚一长一短,也满是补丁,显然是山里的一个穷苦女娃。车上人很多,女孩不好意思挤着我,一只手扶住椅背,努力支开自己的身子。我想让她坐下,但三个人的座位再挤上一个人是不可能的,我便使劲让让身子,想让她站得舒服些,帮她拉了拉背篓,以免影响人们过路。她向我表露着感激的笑容,打开背篓的盖,一把一把抓起核桃朝我的口袋里装,我使劲
马明风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