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材料原创命题的一点感悟
连圣强
21.(12分)大多数植物气孔的开闭都遵循昼开夜闭的近似昼夜节律。但在干旱条件下,气孔会以数十分钟为周期进行周期性的闭合,称为“气孔振荡”。 (1)气孔的昼开夜闭与叶片胞间CO2浓度的变化密切相关。白天, ,导致胞间CO2浓度
。
,气孔张开。黑夜胞间CO2
浓度则相反,原因是 所是
。叶肉细胞内CO2参与反应的场
(2)“气孔振荡”是对干旱条件的一种适应性反应,有利于植物生理活动的正常进行。其原因是
。
(3)玉米的叶片直立,其上、下表面气孔数目较为接近;向日葵叶片平展,其下表面的气孔数量较多;而有些水生植物,只在叶片上表面分布有气孔。这种现象的产生,按照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解释,是生物在
作用下,
的结果。
参考答案:
(1)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 下降 光合作用停止 叶绿体基质 (2)显著降低蒸腾耗水的同时使光合速率几乎不受CO 2亏缺的影响(气孔的周期性开合协调了作物对二氧化碳的需求和对失水的控制之间的矛盾)。
(3)自然选择 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或生物与无机环境协同进化。 命题缘由:
试题缘于2019年高中生物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现场命题比赛的“情景/材料命题”。素材很好,想充分挖掘和利用,真正应用到教学实际或考试测评中。恰逢宝安区在10月底要进行高三调研测试,便想利用其素材命制一道原创题抛砖引玉,以给宝安区高中生物教师在教学中渗透命题思维教学或进行命题训练一点启发。试题情景主要取材于“植物的气孔和气孔振荡”并参考了“植物的气孔振荡及其应用前景”,以期尽量做到有据可依,相对科学。 命题思维:
气孔直接关联的植物生理活动主要有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这正好是高考必备知识。气孔振荡是植物的适应性生理反应,其意义正是基于必备知识的逻辑思维的递进。生物的适应性与生物的多样性又正好切入到生命观念——“进化与适应观”。可基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这一必备知识展开命题。情景材料所赋予的考点和思维与课本知识的关联不仅非常紧密、十分贴切,而且立意很高,“一核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能得到很好的体现。
题干简洁明了,紧紧抓住命题素材“植物的气孔和气孔振荡”一文的核心内容。 (1)问考基础,搭台阶,做铺垫,注重基础性,考理解能力,考科学思维。气孔“昼
1
开夜闭”与多种因素有关,选取胞间CO2浓度这一重要因素以便切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这一核心考点,从“平衡观”展开命题。同时也是文献中阐述的核心观点。如果要加大难度,还可以这样来设问:气孔的昼开夜闭与叶片胞间CO2浓度的变化密切相关。请给出其合理的解释。
(2)问就“气孔振荡”所带来的生理意义的原由进行考问,是基于(1)问的思维的递进。明白气孔的作用的考生可直接作答,基础差一点的学生可通过(1)问进行推理。注重应用性和综合性,考综合运用能力,考科学思维、生命观念。
(3)问就气孔的分布特点,从另外一个侧面所反映的生物的适应性(多样性)的形成展开命题,境界又高了很多。思维进一步打开,思维品质进一步提升,对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和系统性有了更高的要求。注重创新性,考理解能力、综合运用能力,考科学思维、生命观念。
试题由基础到综合,由微观到宏观,由必修一到必修二,必备知识有机融合,思维层层递进,能力要求不断提升,学科素养的考查得到充分体现。
本次调研考试近5000考生,民办校考生近2/5,预估难度0.5,实测难度0.41。难度偏大。区分度应该比较好(暂时无实测数据)。
如果开展“基于命题思维的体验式教学”,可把教师个人的命题行为转化为教师和学生的共同研究行为。在课堂上直接把题干抛给学生,然后和学生一起关联知识、考点与思维。气孔的功能是什么?与哪些生理功能有关?为什么会“昼开夜闭”?气孔完全“闭”了吗?基于气孔的功能,谈谈“气孔振荡”的意义。如果就考这些知识,怎样设问比较合理。“气孔振荡”是植物对干旱环境的适应,适应性是怎样形成的?同时可抛出(3)问中气孔的分布特点,换个角度展开命题。在这种层层递进的知识关联和思维演进中,不断激荡学生的思维、灵感与智慧,实现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命题。从中使学生体验“用知识”的乐趣,领悟逻辑推理、论辩的价值,学会学习,学会思维,学会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感悟考试命题的真义。
一点感悟,试题虽说参考了一些文献,也仔细斟酌了一段时间,但限于能力水平难免有出错的地方,仅供参考。欢迎批评指正,交流指导。 附文献: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