郜永华《运营元素》:如何正确理解“社群”概念及“社群电商”的运营管理
社群。有一次有人跟我说:我最近准备开个课程,主要讲授社群营销的,你有没有兴趣来听一听,也包括新零售。
我当时回复:暂时没时间,确实很忙。这是实情,当然还有另外一个考虑,我当前(公司的发展情况)所处的阶段,根本没法让我去谈论社群和新零售,尽管我知道这是方向。我所考虑的是,任何一家公司,当你连传统电商都还没搞好的时候再去谈社群电商或者社群概念,说真的,有点舍近求远(当然,社群电商或许是弯道超车的机会也说不定,只是恕我孤陋寡闻,在我所经历经见的世界里,目前还没有所谓的成型案例)。作为任何一家企业来讲,最容易突破的还是传统电商(尤其是,你的传统电商已经做了好几年,关键是,硬是没干起来,就靠着这么一帮连传统电商还没入门的人去做社群电商,在我认为风险不是一般的大)。
而且我坚持认为一件事情,社群电商的前提是有大IP的存在,当IP不存在,大的用户基数不存在,谈社群本身就是水中月和雾中花。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而已。我个人不热衷于炒概念,我更倾向于实干,实干不蛮干,对企业和个人都是安身立命之本。所以在听到某些人一直在强调和热衷于谈论概念的时候,我只静听,看人表演,然后在心底里给出我的答案。
我的理解是,再怎样做社群,你最终还是得有个中心。这与“去中心化”是一个道理。
有很多人说,未来的零售就是去中心化的,可能是吧,但至少目前看不到这种结果。去中心化,很多公司,投入了不计其数的钱,结果怎么样呢?成功者甚少,有些人可能会说到拼多多,呵呵,拼多多算是去中心化的吗?拼多多只不过利用的是另外
一个渠道入口——微信(可惜的是,腾讯一直没做成的电商,在微信时代,倒被拼多多做成了,有些同学可能也不同意,说拼多多本身就是个APP,没错,是个APP,但它最早传播的时候,却借助了微信)。换言之,我并不看好去中心化这个零售的新提法。如果去中心化要是能行得通,那些新媒体小编,品牌策划人还每天想着怎么抓热点抓头条干什么?换言之,新媒体小编也好,品牌策划人也好,做的全都是热点营销,没有“热点”概念,写再多文章,也白搭。就默默发文章不就OK了吗?然后我们再回头看下新近崛起的微商,通常的套路是什么?加人、加人,还是加人?加人干什么?还是销售,如果是去中心化,微商本身就是一个中心。这有点说不过去吧!
浅层次的“社群运营”带来的不是粉丝,而是羊毛党。高质量的社群运营要有耐心,套路,真诚,感性,通过情感带动,而不是单纯的利益。可惜,高质量的种子用户并不太多。想要召集人,首先自己本身得是意见领袖。社群运营中经常会提到“去中心化”,但是,作为运营首先要考虑,你有没有中心,连基本的中心都没有,又何来去中心化。个人感觉,在做社群运营之前,你先得有中心,也就是先聚焦,后去中心化,当聚焦不具备,所有的去中心化都是扯淡。也就是说,你得先让自己成为中心。你成为中心了,你才有召集力。这其实跟微商有异曲同工之处,国内微商的大牛龚文祥经常会提到一句话:微商的本质就是运营人,打造强个人IP,就能够获得成功。一定要注意的是,微商也是以人为中心的模式,彼此之间的信任基础是社交,而不仅仅是因为交易。交易关系是你买我卖,相对来说就是弱关系,而社交关系是强关系,交易是基于人的关系,信任基础一旦建立是有很强粘性的。社群这个概念,放在不同的地方叫法不同,但仍然是微商的一种方式。
为了更深入的了解社群,我甚至还入手了一本书《猿形毕露》。这本书写的不算太枯燥。但如果你想通过阅读这本书得到直观的心理学答案,那么,它肯定不是你期
望中的书。这本书更多是通过猿类的活动观察,探究猿类与人类在某些事情上和行为上的共通性,进而研究人类在社群,权力,处事方面的一些深层原因。你如果寄希望它是一本心理学书籍还不如说它是一本研究社群心理的书籍。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的直接感受,我们的社会属性,在面对权力,分工,分配时候要远比科学研究复杂的多。科学研究太理性。当然,这仍然是一本社会心理学的好著作。下面我将读书过程中一些有感的片段摘录出来,分享给大家,不同的角度对其的理解也不同:
①、打招呼很简单,只要看到熟悉的面孔而感到欣喜,自然就会出现打招呼的行为,许多社会性动物都有这种反应。道别就比较复杂,因为道别必须有展望未来的能力。打招呼是一种天然现象,不用训练你的大脑皮层都会调动你的神经。
②、黑猩猩的权利斗争之所以多姿多彩却又极度危险,原因就是它会采取二选一的运作方式。政治结盟是关键所在,没有一只雄性黑猩猩能够单凭一己之力支配群体;就算做得到,时间也不会太长,因为只要社群团结起来,就可以推翻任何一位领导。黑猩猩非常善于拉帮结派,因此领导者必须有盟友,才能巩固自己的地位,并且获取社群的认同。要保有领导地位,一方面必须强力展现自己的权威,另一方面也必须谈好支持者,同时避免大规模叛乱。而中国自古以来就流传着帝王们的驭人术,在现代企业组织学中,绝大部分管理者更多是一种平衡术,当然,无论怎么平衡,我们要的仍然是业绩这个套路,用实力讲话。个人感觉,所谓的管理就是,接受自己的平凡承认别人(下属与员工)的伟大。
③、冒险是雄性的特色,隐藏弱点也是,雄性灵长类动物绝对不能示弱。所以,难怪现代社会里男人看医生的频率通常比女人低,他们也比较难以表达感情,就算有支持团体的成员在旁鼓舞也是一样。一般看法总认为,男人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培养
出隐藏情绪的倾向,但实际看来,这种态度显然比较可能是自然界的产物,因为雄性动物周遭总是围绕着一群虎视眈眈的竞争者。
④、恰当的尊重是维持良好秩序的关键,只有在阶级确立后,对手之间才能取得和解,社群也才能恢复平静。阶级体系越明显,越不需要有强化阶级的行为。和解其实是一种能力,在书中,作者说,男人虽然争吵快但和解能力也高,相反,女性和女性之间有龌龊,他们之间和解的可能性会变得非常低。但有一点,在组织中,女性天然的亲和力,调解群体的冲突要强于男性(我记得有本讲述管理学的书籍中提到一个观点:如果一家企业中,女性管理者比较多,你可以想象,这绝对是一家相对稳定和健康的企业,当然,男人婆除外)。和解是后天培养的社会技巧,不是先天本能。和解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每个社群都会通过竞争与合作达到各自的平衡点。
⑤、在育有三个子女的人类家庭里,二对一的活动形态是常见的现象,通常会有一个孩子被排除在另外两个孩子的游戏之外。猎人之间有一种说法,认为打猎绝不该三人同行,因为很可能只有两人生还(意思就是其中两个人可能会联手对付第三人)。精确的协作代表绝对的纪律,因此也就没有比训练精良的军队更可怕的东西。
⑥、组织健全的社群通常不会把罪责全部推到单一个体身上。实际上,社群如果没有单一的替罪羊,则代表社会结构已经趋于稳定。归咎他人无助于解决问题,却了有效疏解压力,恢复神志的清醒。女人倾向于自己承担罪过,男人则不认为归咎别人有什么不对,与把自己压垮相比,男人宁可把责任推给别人。
读这本书的时候,作者会经常提到的“人猿大战”,也提到了人类可能已经进化成熟,而猿类却可能在突飞猛进的进化,假设有一天,猿类也会使用枪炮,人类的危险会不会增加?当然,这也仅仅是一种假设的说法。此外,我必须申明的是,如果你
对目前流行的社群营销(运营)有兴趣,这本书也可以作为参考书本进行阅读。猿类与人类其实区别不大,甚至是非常接近的群体,作者通过对野外乃至圈养的猿类进行观察,分析,发现在任何一个组织中,有首领,有平衡者,也有各种勾心斗角,于是作者说,一个群体的猿类事实上就一个小社会小团体,跟我们今天的群体,乃至组织有非常深刻的相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