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市地处浙江省北部,东邻上海,南接杭州,西依天目山,北濒太湖,与无锡、苏州隔湖相望,是环太湖地区唯一因湖而得名的城市。湖州是一座具有2300多年历史的江南古城,解放后,先后设浙江第一专区、嘉兴专区和嘉兴地区,1983年撤嘉兴地区,建湖州、嘉兴两个省辖市。湖州市现辖德清、长兴、安吉三县和吴兴、南浔二区。总人口257.58万,其中男性130.36万人,女性127.22万人;非农人口77.81万人;总面积5818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达到48.4%,中心城市建成区65平方公里。
湖州有较好的区位条件。距杭州75公里、上海160公里、南京220公里。南北走向的104国道、杭宁高速公路、宣杭铁路和东西走向的318国道、被誉为“东方小莱茵河”的长湖申航道、已开工建设的申苏浙皖高速公路贯穿湖州全境。新长铁路和即将修建的湖乍铁路使湖州分别与陇海、沪杭两大铁路干线连通。湖州还拥有全国一流的内河铁路、公路、水运中转港。
湖州素有“丝绸之府,鱼米之乡,文化之邦”之称。宋代就有“苏湖熟,天下足”之说。被列为“文房四宝”之首的湖笔,就产于湖州。湖州历史上人才辈出,人文荟萃,既哺育了唐代诗人孟郊、元代书画家赵孟頫、明代小说家凌濛初、近现代书画大师吴昌硕、新文化运动猛将沈尹默等一批名人,也吸引了王羲之、颜真卿、陆羽、苏轼、胡瑗等不少名流。世界上第一部《茶经》就是陆羽在湖州写成的。辛亥革命时期的陈英士、被周恩来总理誉为“龙潭三杰”之一的革命烈士钱壮飞,都是湖州人。建国以来,湖州籍的“两院”院士(学部委员)共有18名。“两弹一星”的23位功臣中,钱三强、赵九章、屠守锷就是湖州人。“新时期铁人”王启民、“海空卫士”王伟、公安部一级英模沈克诚更是当代湖州人的骄傲。
湖州有优美的自然景观和众多的历史人文景观。市内的唐代飞英塔、千年古刹铁佛寺、江南水乡古镇南浔、德清莫干山、安吉境内世界上种类最多的竹种园和世界级的天荒坪抽水蓄能电站、南太湖旅游休闲和水上娱乐胜地,都风景宜人,各具特色。湖州还是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浙江省文明城市。已成功举办四届全国极限运动大赛和两届湖笔文化节,被誉为“中国极限运动之都”和“中国毛笔之都”。
湖州是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先行规划、先行发展”的14个重点城市之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全市国有、城乡集体企业改制任务已基本完成。产业结构从原来的传统丝绸、建材业为主,形成了以新型纺织、新型建材、医药化工、特色机电四大特色优势产业为支柱、电子信息和环保产业快速发展的格局,先进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0%。全市年成交额超亿元的市场有37家,拥有全国最大的童装市场--中国织里商城和全省最大的实木地板和胶合板集散中心--南浔建材市场。
2006年是“十一五”的开局之年,一年来,我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力实施增强“三力”、率先崛起战略,突出工业经济、新农村建设、中心城市建设和招商引资四个经济工作重点,进一步扩大开放,着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发展的内在活力不断增强,全市经济保持了协调、较快发展,实现了“十一五”的良好开局。2006年全市生产总值为760.89亿元,增长13.9%,其中第一产业绝对值65.12亿元,可比价增长速度4.4%;第二产业绝对值435.31亿元,可比价增长速度16.7%;第三产业绝对值260.46亿元,可比价增长速度12.3%。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GDP为29522元,折合3703美元。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新农村建设快速推进
2006年,我市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扶持和对农村的投入力度,出台了一系列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措施,与浙江大学合作建立了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实验示范区,大量合作项目启动实施,“百千工程”、城乡公交一体化等工程顺利推进,农村的居住环境和交通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全年实现农林牧鱼业总产值113.6亿元,比去年增长7.1%。
工业经济快速发展,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2006年我市工业围绕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深入实施工业发展“六大工程”,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努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推进“二三三”产业结构调整,工业经济在保持生产高速增长的同时,经济效益大幅提升,工业对总体经济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2006年实现工业绝对值387.71亿元,增长16.5%,比上年提高3.4个百分点。同时,能源消耗水平明显下降。万元产值综合能耗量为0.51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10.9%。
投资保持较快增长,消费市场持续兴旺
申苏浙皖、申嘉杭、杭长高速公路和湖嘉申航道,以及浙北高速客运中心等重点项目顺利推进,中心城市“中间整治”工程建设加快,2006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79.62亿元,增长15.3%,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2006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3.8亿元,增长15.2%,增幅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
对外贸易快速发展,招商引资成效显著
2006年我市对外贸易克服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继续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进出口总额一举突破30亿美元大关,全年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30.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2.6%。2006年全市新批准外商投资企业276家,合同利用外资17.61亿美元,增长4.1%;实到外资7.57亿美元,增长16.3%,增幅比上年提高了9.8个百分点。
财政实力不断增强,融资环境明显改善
2006年全市财政收入保持了平稳上升的运行态势,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91.77亿元,地方财政收入49.79亿元,比上年分别提高4.6和2.0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12.2%,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
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市场物价运行平稳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上,我市继续加大“三农”扶持力度,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千方百计扩大居民就业,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实现了平稳较快增长。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503元,比上年增长11.6%;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1685元,增长6.8%;恩格尔系数34.3%,比上年下降0.6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