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 月 日 第 周 第 课时 总第 课时
第2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1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概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2)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3)概述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兴奋传导的动态过程,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等逻辑推理能力。 (2)通过介绍研究兴奋传导的材料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通过利用电学原理分析膜电位变化,提高学生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的迁移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科学发现,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探究的科学精神。 (2)透过纷繁复杂的生命现象揭示事物普遍联系,建立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2)人脑的高级功能 【教学难点】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教学方法】
实验原理分析法、讨论法、比较法、归纳法等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1、2课时
通过复习上一章的知识进行导入
教师:上一章我们学习了人体的内环境的结构与稳态,稳态对我们的生命活动有重要的意义,请回顾第一章知识回答:
问题一“什么是稳态?”
学生:“正常的机体通过自身的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问题二“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机制是什么?” 学生:“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教师:同学们学习的很好,人体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与外界不断进行着物质的交换和信息的交流,时刻要面对着外界复杂的环境变化,对于这些变化,人体是怎样做出精确反应的呢?这就是今天我么要探索的问题。
多媒体播放NBA姚明篮球比赛的录像剪辑,提出问题。
问题三“姚明能够完美的投篮得分,需要那些调节方式来实现?” 学生: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教师:其实在姚明投篮过程主要是依靠神经调节来是实现的。
教师: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复习一下初中学习过的有关神经系统结构的有关知识。 1、 神经系统的组成
2、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是: 3、神经元的结构:
4、神经元的分类: 5、神经元的功能:
6、神经元、神经纤维与神经之间的关系: 神经纤维:
神经:
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布置学生阅读教材P16,思考以下问题: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什么? 2、什么是反射?反射的分类?
3、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什么? 组成如何? 4、什么是兴奋?
5、反射过程是怎样进行的?
教师:下面我们一起来一一解答这些问题。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反射
2、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非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
3、反射弧:是完成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用多媒体课件动画展示5个组成部分) 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教师引导学生识图:
感受器是感觉神经末梢部分,效应器指运动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和腺体。
简单地说,反射过程是感受器感受到一定的刺激并产生兴奋,兴奋以神经冲动的形式经过传入神经传向神经中枢,神经中枢通过分析与综合产生兴奋,经一定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发生相应活动。
4、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或者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5、缩手反射的反射弧:
手指皮肤中的感受器(感觉神经末梢)→ 传入神经 → 脊髓中的神经中枢 → 传出神经 → 效应器(神经末梢和支配的肱二头肌)产生效果 强调几点:
1、在反射弧中兴奋的传导方向是单向的。
2、反射弧的五个部分必须完整反射才能顺利完成。
3、一个完整的反射活动至少需要两个神经元,多为三个以上神经元。 教师:想一想:只要反射弧保持完整,就一定能产生反射活动吗? 学生:不能,还需要有刺激
教师追问:“刺激”能被传导吗?如果能,又怎么传导呢? 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兴奋传导方式:经科学家大量实验证实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做神经冲动。 思考:
①电信号(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如何传递? ②神经纤维上的电位差如何产生的? ③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位是怎样? ④当受到刺激后发生什么变化?
教师:早在1791年,意大利解剖学家伽伐尼发现兴奋传导实际上是一种生物电现象。但是神经纤维都很细,做实验很困难。到20世纪30年代英国科学家发现乌贼的巨大神经纤维是实验的理想材料,它粗大的轴突直径可达1毫米,使测量电位差的微电极易于插入,为开展实验提供了方便。 实验方法: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图示。
取两个微电极,一个插入神经纤维内,一个接到神经纤维膜表面,用微伏计测出膜内外的电位差,即电势差。结果显示: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为什么会出现电位差呢?很早人们就发现神经纤维膜内外存在着离子浓度的差异。
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Na+离子和K+离子的浓度差:膜内的K+离子浓度远高于膜外,Na+离子浓度则相反。
在细胞未受刺激时,也就是静息状态时,膜内的K+离子很容易通过载体通道蛋白顺着浓度梯度大量转运到膜外,从而形成膜外正电位,膜内负电位。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时,膜上的Na+离子载体通道蛋白被激活,Na+离子通透性增强,大量Na+离子内流,使膜两侧电位差倒转,即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膜内则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具体分析兴奋传导的过程并分步演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动画。 静息时,膜内和膜外的电位处于何种状态?
学生分析:静息时,由于K+离子外流膜内电位为负,膜外电位为正。 受刺激时,兴奋部位的膜内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观察分析并回答:由于Na+离子内流,兴奋部位膜内外迅速发生了一次电位变化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膜内则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引导学生分析并讨论:邻近未兴奋部位仍然维持原来的外“正”内“负”,那么,兴奋部位与原来未兴奋部位之间将会出现怎样变化?
学生:试着用物理课上电学的知识来解释这个问题,并就膜外和膜内情况分别说明。在神经纤维膜外兴奋部位与邻近的未兴奋部位之间形成了电位差,于是就有了电荷的移动,在细胞膜内的兴奋部位与邻近的未兴奋部位之间也形成了电位差,也有电荷的移动,这样就形成了局部电流。电流方向如何呢? 学生:电流在膜外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在膜内则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从而形成了局部电流回路。引导学生观察相邻的未兴奋部位:
这种局部电流又刺激相邻的未兴奋部位发生上述同样的电位变化,又产生局部电流,如此依次进行下去,兴奋不断向前传导,而已经兴奋部位又不断依次恢复原静息电位。兴奋就按照这样的方式沿着神经纤维迅速向前传导。
完整演示动画并让学生归纳和复述:
兴奋传导过程:刺激→膜电位变化→电位差→电荷移动→局部电流
教师:我们分析了当兴奋从树突经胞体传向轴突时的传导方向,如果在一条离体神经纤维中段施加一适宜刺激,传导方向又是怎样呢?(图示略)
学生从物理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兴奋部位与两侧未兴奋部位都存在电位差,所以刺激神经纤维上任何一点,所产生的冲动均可沿着神经纤维向两侧同时传导。 结论:传递特点──双向性。
教师过渡:当兴奋传导到神经纤维的末梢时,又是怎样到达下一个神经元呢? 三、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是通过突触来传递的。突触是指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相接触的部位。 (演示动画)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一个神经元轴突末梢经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小枝末端膨大成杯状和球状,叫做突触小体。这些突触小体可以与多个神经元细胞体或树突相接触,形成突触。
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突触是由三部分构成的,即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突触前膜是轴突末端突触小体的膜:突出后膜是与突触前膜相对应的胞体膜和树突膜;突触间隙是突触前膜和后膜之间存在的间隙。
突触
突触小体内靠近前膜处含有大量的突触小泡,泡内含有高浓度的化学物质──递质,例如乙酰胆碱。递质有兴奋性的也有抑制性的。
(将动画还原到较为宏观的两个神经元之间去观察突触)
当兴奋通过轴突传导到突触小体时,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就将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里,突触后膜的相应受体蛋白接受递质的化学刺激,引起突触后膜的膜电位改变。这样,兴奋就从一个神经元通过突触而传递给了另一个神经元。突触后膜的受体对递质有高度的选择性。 学生再次观察动画模拟过程,复述,概括。 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过程:
兴奋→突触小体→突触小泡释放递质→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
由于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使后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所以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就是说: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而不能向相反的方向传递。这种单向传递使整个神经系统的活动能有规律地进行。
递质发生效应后就被酶破坏而失活,一次神经冲动只能引起一次递质释放,产生一次突触后电位变化,之后很快又恢复为静息状态。
引导学生观察线粒体,得出“兴奋传递是一个耗能的过程”的结论。
有些杀虫剂能抑制酶的活性,使递质不被破坏,递质一直结合在突触后膜的受体部位,连续发生作用,使神经处于持续冲动状态而不能恢复到静息电位,这样,就使动物长时间处于震颤、痉挛状态,终致死亡。
比较: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的异同点 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信 号 形 式 电 信 号 传 导 速 度 快 传 导 方 向 双 向 实 质 膜电位变化→局部电流
细胞间的传递 化 学 信 号 慢 单 向 突触小泡释放递质 【课堂小结】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2.反射的结构基础: 3.反射是兴奋沿着反射弧传导的结果; 4.兴奋是神经元上产生的 ; 5.兴奋以 的形式在神经元上传导; 6.兴奋通过 结构在神经元之间传递。
【课堂练习】
1、下列有关突触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中, 错误的是( ) A.突触前膜和后膜之间有间隙
B.兴奋的电信号转变成化学信号,再转变成电信号 C.兴奋在突触处只能由前膜传向后膜 D.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是同步的
2、已知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某种递质可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该种递质立即分解。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递质的分解,这种药的即时效应是这种药物的即时效应是( ) A.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兴奋 B.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兴奋 C.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抑制 D.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抑制 3、下图为人体神经元细胞模式图:
(1)④内的物质叫做 ,释放到⑤中的方式是 。这一功能主要由细胞质中的 [ ] 完成。
(2)若该人身体健康,则该细胞中___(有、无 )胰岛素基因,理由是: (3)若刺激A点, 图中电流计B将偏转___次。
(4)若①中含有一致病基因,则该人的该致病基因来自其祖母的几率为______。
(5)图中CO2浓度最高的细胞器是[ ] ___ ___,该结构的作用是为神经兴奋的传导提供____ _。若抑制该细胞的呼吸作用,发现神经纤维在一次兴奋后,其细胞膜不能再恢复到静息时的状态。静息时,膜电位状态为 ,这说明神经元在恢复到静息状态时,其带电离子通过细胞膜的方式为__________。
(6)图中的突触在传递信号时,实现了电信号→________ → ________的转换和传导,使下一个神经元_________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