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病人的护理
黄 颖
【摘 要】@@ 上消化道出血是肝硬化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且来势凶猛,出血量大,不易止血,易引发出血性休克和肝性脑病,病死率高.但如果提前给予系统的护理干预,可大大减少病人出血及再出血的机会,提高病人的生存率.作者通过分析总结对76例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病人的护理体会.现报道如下.rn1 资料与方法rn1.1 一般资料 76例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病人均为2008年5月-2010年7月住院的病人,因呕血、黑便而住院,出血病因为肝炎性肝硬化和乙醇性肝硬化,年龄35岁~76岁,其中男50例,女26例;出血部位:食管静脉曲张50例,胃底静脉曲张26例;均经B超、胃镜和肝功能检查证实. 【期刊名称】全科护理 【年(卷),期】2010(008)033 【总页数】2
【关键词】关键词:肝硬化;出血;护理 【文献来源】
https://www.zhangqiaokeyan.com/academic-journal-cn_chinese-general-practice-
nursing_thesis/0201225282458.html
上消化道出血是肝硬化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且来势凶猛,出血量大,不易止血,易引发出血性休克和肝性脑病,病死率高。但如果提前给予系统的护理干预,可大大减少病人出血及再出血的机会,提高病人的生存率。作者通过分析总结对76例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病人的护理体会。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76例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病人均为2008年5月—2010年7月
住院的病人,因呕血、黑便而住院,出血病因为肝炎性肝硬化和乙醇性肝硬化,年龄35岁~76岁,其中男50例,女26例;出血部位:食管静脉曲张50例,胃底静脉曲张 26例;均经B超、胃镜和肝功能检查证实。
1.2 方法 本组76例病人均应用常规保肝、对症药物治疗,采用输血(浆)、补液等支持疗法。止血采用奥曲肽、生脉注射液等药物持续静脉输注,其中35例行紧急内镜止血治疗。护理方面实行系统化整体护理。
2 结果
76例病人除 1例因年龄较大、体质弱、病程长、病情严重死亡外,其余全部治愈出院,治愈率达到99%。
3 护理
3.1 一般护理 不管病人在ICU还是转入普通病房,是否用心电监护仪,都要密切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意识及出血情况,特别是血压,要随时记录,并及时向医生报告。补血、补液时要调整滴速,防止速度过快,诱发急性肺水肿或再次出血[1-3]。因病人免疫力低下,保持病房的安静、温暖、清爽,防止感染的发生。
3.2 预见性护理 尽早发现出血先兆,如喉部痒感、异物感、胃部饱胀不适、灼心、恶心等症状,应考虑有出血可能,密切观察血压、脉搏、尿量等,预见性地判断病情,及早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避免出现严重后果。
3.3 体位护理 病人反复起卧可因腹压升高,导致再出血,所以应嘱病人绝对卧床,可以增加肝脏血流量,促进肝病恢复。出血期可将病人的下肢抬高 30°。频繁呕吐时,头偏向一侧,以保证呼吸道通畅,避免窒息。大量腹腔积液可采取半卧位,以利于呼吸。
3.4 口腔护理 由于出血病人抵抗力低,尤其每次呕血后口腔内会有残留,给口腔内
的细菌生长创造条件,细菌增多,分解糖类,发酵和产酸的作用,易引起口腔感染,另外呕血后口腔中的血腥味可引起病人呕吐,引起再次出血,因此必须认真做好口腔护理。
3.5 皮肤护理 避免局部组织长期受压,保持床铺平整干燥,经常更换病人体位,定时翻身,按摩受压皮肤,呕血、便血后及时清洁用物,保持病人身体洁净,防止压疮发生。大小便失禁者,要留置导尿管。
3.6 饮食护理 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病人的饮食要从流食开始,逐渐过渡到半流食、软食、正常饮食。要进食高热量、高纤维素、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高盐、高蛋白及粗纤维、油炸的食物。一次不能进食过饱、过快,少量多餐,保持大便通畅。做好肠道净化工作,因肠道血液分解可产生大量的氨,当病人肝脏解毒功能低下,加大发生肝性脑病的可能。教育病人掌握饮食的禁忌,使其自觉按要求进食,还要忌烟酒和辛辣刺激的食物。有肝性脑病先兆的,暂禁食蛋白质。
3.7 心理护理 肝硬化的病人,由于肝脏功能长期受损,对儿茶酚胺类物质的灭活减弱,可造成病人的性格反常。另外,由于此病是慢性疾病,病程长,易反复发作,很多病人要承受巨大的经济和心理压力,所以很多病人焦虑、紧张、抑郁、恐惧,做好心理护理对病人预后尤其重要[4-6]。护士要与病人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多给病人鼓励和支持,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乐观面对。
3.8 家庭护理 调配好病人饮食,合理营养;帮助病人规律生活,保证充足的睡眠;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解除病人的心理压力,保持良好心态,加速健康的恢复。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上消化道出血是本病死亡的主要原因,如何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一直成为临床医务工作者关注的问题。早期防治并发症,除了积极治疗原发病外,护理人员的细心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