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简答题
1、 形式逻辑思维的特征:按规定的标准将事物细分为类、科、目等,先分析,后综合,以此得出结论。其表述非此即彼、清晰可见、缜密入微、自成体系。 辩证思维的特点:按对立统一的法则,把事物一分为二,两者既对立又相互转化,在更高的阶段上获得统一。成为螺旋式上升的态势。其阐述对立的两个方面各自的性质,且相互依赖、相互转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断上升统一的动态过程。
其他思维的特性:不依据事物的本质或活动的规律,只是根据特定事物(蓍草、龟纹、卦爻、陨星、心灵感应或某些自然灾害)现象的某些征兆(甚至于凭空臆断)断言事物发展的结果。
2、马克思主义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4、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具体的物质当做世界的本原,如金木水火土;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将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结合起来,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5、 矛盾即对立统一,要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既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斗争性),又看到矛盾双方的统一(同一性:相互依存并在一定条件下各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矛盾具有普遍性,要用全面的观点、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接,要坚持普遍性和特殊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构成复杂事物的矛盾有主次矛盾之分,每一矛盾有主次方面之分,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6、原因与结果、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必然性与偶然性、现实性与可能性 7、实践是实地考察 实地调查 锻炼动手能力 基本构成是 动手 动脑 思考 8、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一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与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的进到了一个更高的程度”,这就是认识运动的总规律过程,它体现了认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有限到无限的发展过程。认识过程的无限发展是人们对客观过程及其推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的。人们对一个具体事物的认识,经过由实践到认识,又由认识到实践,达到了主观与客观相符合,并用其指导实践取得成功,认识的过程就基本完成了。但就认识的推移和整个人类认识的发展而言,认识的过程并没有结束。客观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无限发展的,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只能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过程的无限性,决定了人们的实践和认识运动必然是是一个形式上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内容上不断深入,无限扩展的过程。
9、改革指对上层建筑进行调整使其适应经济基础。特点是自上而下,非暴力 10、所谓群众观点就是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 所谓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11、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货币具有五个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
货币。
12、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 剩余价值要在生产中创造出来。
13、资本有机构成是: 马克思考察资本积累理论的任务在于,研究资本增长对工人阶级命运产生的影响,而在这种研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资本的构成和它在积累过程中所起的质的变化。它的不断提高会使平均利润率下降。
14、 (1)经济危机通常指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社会经济的大混乱。
(2)经济危机的表现是: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大量生产资料被闲置,大批生产企业、商店、银行破产,大批工人失业,生产迅速下降,信用关系破坏,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混乱。
(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 1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有四种:一是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二是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的企业;三是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第四种是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
16、(1)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极大丰富。 (2)社会成果共同占有全部生产资料, (3)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 (4)彻底消灭阶级差别和重大社会差别。 (5)全体社会成员具有高度的共产主义觉悟和道德品质。 (6)国家消亡 二、论述题
1、(1)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先掌握理论; (2)联系建设有中国社会主义这个最大的实际,及国内处政治经济形势,各种社会思潮和个人学习、工作、生活中的实际,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去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3)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要反对教条主义和思想僵化。 教条主义者打着马克思主义的旗号,把马克思主义书本上的若干词句和外国的经验,当作教条到处套用, 实际上他们并不懂得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
2、(1)唯心主义在整体上是错误的,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真实关系。
(2)唯心主义有一定的理论价值。首先,从特定角度肯定了精神对物质的作用。 其次,它以特定方式发展了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3、 第一,它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二元论划清了界限。这个定义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中规定物质,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说明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彻底的唯物主义观点。这一定义还表明,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本体论的范围内指出它们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才具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便是相对的。(此知识点2002年文科多选题第16题考查过)因为意识根源于物质,意识可以转化为物质,意识不过是物质的反映,二元论是错误的。
第二,它坚持和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可知性。它指出,物质的客观实在性是通过人的感觉感知的,即能够被人们的意识所反映和认识。这就坚持了唯物主义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坚持了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统一; 第三,它把哲学的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区别开来,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和缺陷,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哲学上的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前者是对一切具体物质形态的共同本质的
抽象概括,是共性,有绝对性,适合于解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后者则只反映自然界具体的物质形态、结构和属性,是个性,有相对性,只适用于解释自然现象。后者证明和丰富前者;前者对后者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意义; 第四,它坚持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体现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不仅可以解释自然的物质性,而且能够解释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它不仅是对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缺陷的进一步克服,而且是坚持唯物史观的重要前提;
第五,它为科学的发展和一切实际工作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4、(1)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均资源很有限,必须始终坚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能不能坚持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关系到我国经济和社会安全,关系到我国人民生活的质量,关系到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
(2)可持续发展战略丰富和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可持续发展战略反映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当前发展与未来发展相互协调,实现均衡持续发展的思想.可持续发展思想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5、第一、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即它通过事物的内在矛盾运动而自己否定自己,并通过自我否定而实现自我更新、自我发展。 第二、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和联系的环节。 第三、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的统一,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既克服又保留,是杨弃。
形而上学否定观与辩证否定观是根本对立的。首先,它否认事物内部的矛盾及其变化,认为否定不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而是外力强加给事物的,是主观任意的否定;其次,形而上学否定观把否定看作是发展和联系的中断,是绝对的否定,是对原有事物的彻底抛弃,简单的消灭;再次,否定观否认客观事物自身是肯定和否定的对立统一,因而孤立地、绝对地看待肯定和否定。
6、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再认识,再实践\思想,对于实际工作指导意义非常重要:一是指导我们面对世界复杂局面的重要思维方式;二是帮助我们在遇有困惑、困难的时候,建立信心和勇气,坚定信念和决心 ;三是为我们的社会实践、科学实践提供强有力的思想武器,为全面认识、改造社会提供依据,指导我们多实践、反复实践,不断的循环往复、不断的加深认识、不断的再现真实、呈现、体验真理和经验,不断地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7、(1)要处处替他人着想,切忌自我中心。要搞好同事关系,就要学会从其他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善于作出适当的自我牺牲。
要做好一项工作,经常要与别人合作,在取得成绩之后,要求共同分享,切忌处处表现自己,将大家的成果占为己有。提供给他人机会、帮助其实现生活目标,对于处理好人际关系是至关重要的。替他人着想还表现在当他人遭到困难、挫折时,伸出援助之手,给予帮助。良好的人际关系往往是双向互利的。您给别人的种种关心和帮助,当您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也会得到回报。
(2)要胸襟豁达、善于接受别人及自己。要不失时机的给别人以表扬。但须注意的是要掌握分寸,不要一味夸张,从而使人产生一种虚伪的感觉,失去别人对您的信任。
(3)要掌握与同事交谈的技巧。在与同事交谈时,要注意倾听他的讲话,
并给予适当的反馈。聚神聆听代表着理解和接受,是连接心灵的桥梁。在表达自己思想时,要讲究含蓄、幽默、简洁、生动。含蓄既表现了您的高雅和修养,同时也起到了避免分歧、说明观点、不伤关系的作用,提意见、指出别人的错误,要注意场合,措词要平和,以免伤人自尊心,产生反抗心理。幽默是语言的调味品,它可使交谈变得生动有趣。简洁要求在与人谈话时掌握该说的说,不该说的不说。与人谈话时要有自我感情的投入,这样才会以情动人。此谓之生动。当然要掌握好表达自己的技巧,需要不断的实践,并不断的增加自己的文化紊养,拓宽自己的视野。
(4)要抽时间和同事打成一片。培养自己多方面的兴趣,以爱好结交朋友,也是一种好办法。另外,互相交流信息、切磋自己的体会都可融洽人际关系。 8、(一)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情况说明,任何一种民主的本质,内容和形式,都是随着本国经济文化的发展而发展的。并不存在唯一的,普遍适用的和绝对的民主模式。(二)民主的形式是多样的,没有统一的标准。(三)社会主义民主是多数人的民主,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高形态的民主,它的本质就是人民当家做主(四)民主建设是逐步发展的历史过程,它的发展程度是同一定的经济文化状况相关联的(五)自由同样不是抽样的概念,而有其实际的内容的。
9、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的核心与基石,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也是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和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以及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基础.随着历史的推进及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的纵深发展,马克思在阐述劳动价值理论时所考察和分析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依据实际情况,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学习,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10、社会主义国家,是大政府小社会管理特点,政府对资源的调控更加频繁,所以也对各大金融机构的自由资本运作起到经常性的制约作用,就像中国的金融体制一样,这样的国家是很少出现大面积的金融危机。但是,这种制度会严重削弱金融机构的自由主导运作,严重干扰市场经济的高效运作,没法使得社会资本高效调节,同样也容易滋生体制内的权力经济,腐败横行,社会生产效率地下阻碍经济发展。
资本主义国家比如美国是典型的小政府大社会的法治个人自由市场经济,社会资源由市场自行配置,政府只管服务和监管,这样的金融制度竞争性强,灵活程度高,金融机构对社会的资源配置更加高效,生产效率也会更高,经济活力更强。但是,这种经济制度很容易出现 私人金融机构的贪婪创新过度,放大了金融风险,导致经常性的会出现周期性波动和周期性的金融危机。整个市场经济环境一旦步入下调或者衰退,个家金融机构容易出现集体性出逃导致资产泡沫迅速破裂,社会生产停止,企业倒闭人员失业,需要采取自行救市才能恢复下一轮增长。 三、分析题 2、(1)实践中应尽力从两个方面来正确处理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一是健全“法 制”与强化“德制”同步进行;二是在法律 与道德之间再造资源,构建区别于法律和道 德又能对法律和道德予以双向弥补的第三 种力量。 首先,在健全“法制”方面,应取向法律规 范极限度周延并实效于经济生活的所有领 域,构建法制形式合理与价值基础相统一 的“现代法制”。“现代法制”的起点就是 对“传统法制”从法律观念、法律体系到法 律实施予以系统性变革。 其次,在强化“德制”方面,应奉行道德制 度化建设。道德制度化路径,是把道德调整 由内在心里
扩延至外在行为、由舆论谴责 升格为强行制裁的过程。这种通过道德制 度化赋予道德“硬”的约束力的做法,就可以 迫使人们履行道德义务,或者遭受道德惩罚, 在法律难以干预的地方,使用此“道德权 力”来弥补。 最后,道德制度化建设何以让道德 有“硬”的约束力呢?道德的天性决定其无强 制威慑的约束效果。所以,只有寻求另一种 强制力的帮助,以此构建道德的硬性约束力 ——道德社会强制力。法律制定的严格过程 性及其高成本,决定了法律规范是永不能触 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而道德随机应 变的特点恰恰符合变幻莫测的社会,但作用 力弱化常常让道德无法发挥其作用产生良 好社会效应。正是因为“强制性”有余而“灵 活性”不足的法律规范,与“灵活性”有余而“强 制性”不足的道德规范之间的这种天然性的 互引需求,在法律和道德之间很容易构架起 与法律、道德相关联又明显区别于法律、 道德的第三种力量。 综上所述,道德是法律的基础,法律是道 德规范的制度化实践。法律并不是万能的, 高度的法律化一定离不开道德的支撑。正 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必将对社会的发展 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2)价值取向,是根据一定的价值观对人们价值选择的定位和定向。它在“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的价值选择中表现出相对稳定的倾向。人的思想和行为是受价值观支配的,价值观决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价值取向,就有什么样的思想行为和人生追求。在价值多元时代,每个人的都面临太多的选择。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崇尚什么,反对什么,各人都可以根据各自的需要、兴趣、情感等作出价值判断。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和评价标准趋于功利化、世俗化的大环境,对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追求带来更加复杂严峻的挑战和考验。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题中应有之意,也是每个人经常遇到和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一、树立正确的的理想信念,是确立正确价值取向的基本前提 理想信念是价值观的核心内容。一个人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念,首先要看他有什么样的理想信念。不同的理想信念,反映不同的价值取向和不同的人生追求。没有正确的理想信念,就没有明确的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也会失去前进的动力和奋斗的意义。思想观念多元化,实质上是价值取向多元化;理想信念动摇,根源于价值观念偏移。当今时代,市场规则正改变着人们原有的价值取向,货币化的价值观念和价值标准已成为人们的行为准则。市场经济的功利性,淡化了人们对理想信念的追求,一些人不讲理想只讲实惠,不讲真理只讲利益,金钱崇拜和物质至上取代了对崇高理想信念的追求,原有的崇尚真理、坚持正义、克己奉公、无私奉献等高尚精神境界逐渐消解,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占了上风;市场经济的自发性,冲淡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理念,使个人主义、本位主义思想得以滋长,不少人只顾自身利益、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而置他人利益、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于不顾;商品经济的等价交换原则渗入到各个领域,劳动力成为可以交换的商品,甚至权力、原则、人格尊严等也成了等价物,社会生活中散放出浓厚的商业化、市场化的气息,不少人的价值观念被扭曲,一部分人沦为金钱的奴隶。理想信念,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也是确立正确价值取向的精神支撑。越是在各种思潮鱼龙混杂,人们的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的情况下,越是需要用正确的理想信念引领价值观念,为人们在多元价值时代撑起一片蓝天。 二、坚持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是确立正确价值取向的基本要求 追求个人价值实现,是时代发展和文明进步的标志。利益,是人们从事一切活动的动因。马克思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