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实验材料:水槽、小刀、橡皮、萝卜、回形针、木块等 实验过程:

1、把橡皮、萝卜(课前先试一下,因为有的萝卜会沉)等物体按入水中再放开,观察它们的沉浮状态。

2、用小刀将橡皮和萝卜分别切成1/2、1/4、1/8或更小(不能切得太小,因为有时会受到表面张力的影响面改变沉浮状态)再放入水中。

3、增加回形针和木块的数量(合在一起),再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沉浮。 结论: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的体积重量无关。

实验名称:物体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第一单元第2课)

实验目的:让学生知道体积大、重量轻的物体容易浮,体积小、重量大的物体容易沉;了解潜艇的沉浮原理。

实验材料:体积相同、重量不一样的物体(至少两个,沉浮状态明显),重量相同、体积大小不同的物体(至少两个,沉浮状态明显),带盖空瓶(能浮)、红水。 实验过程:

1、将重量相同、体积大小不同的物体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沉浮。 2、将体积相同、重量大小不同的物体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沉浮。

3、往带盖空瓶中慢慢地加入红水,使它慢慢地沉下去,最好能出现悬浮状态。

结论:体积大、重量轻的物体容易浮,体积小、重量大的物体容易沉;物体的体积不变,改变它的重量,可以改变它的沉浮状态。

实验名称:研究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第一单元第3课)

实验目的:让学生知道当物体的重量不变时,可以通过改变它的形状(排水量),改变它的沉浮状态。 实验材料:橡皮泥、量杯 实验过程:

1、将橡皮泥做成实心形体放入水中 2、将实心校皮泥做成空心的形体放入水中。 3、测算比较它们的排水量。

结论:橡皮泥空心时的排水量大于实心时的排水量,所以会上浮。物体的沉浮与形状有关。

实验名称:感受浮力和测量浮力的大小(第一单元5、6课)

实验目的:让学生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及方向,知道如何测量和计算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浮力大小与排水量有关。

实验材料:泡沫塑料(大、中、小各一块)、石头(大、中、小各一块,用线捆住)、吸盘、线、测力计(各种规格一支)、水槽、量杯。 实验过程:

一、测量漂浮物体受到的浮力

1、用手压浮在水面上的泡沫塑料,感受浮力的存在及方向。 2、浮在水面静止不动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3、在水槽底部固定一个吸盘(最好固定两个,因为在测量较大的泡沫塑料块时上拉的线可能会与泡沫塑料块摩擦而影响实验效果)。先测出泡沫塑料的重力,然后将线的一端拴在泡沫塑料上,并穿过吸盘上的圈,另一端拴在测力计的挂钩上,将泡沫塑料块向下拉,测出拉力(用同样的方法测出其中一块小部分浸入水中、大部分浸入水中、全部浸入水中时的拉力,再测出另外两块泡沫塑料完全浸入水中时的拉力),这时浮力等于拉力加重力。

4、测算出各种情况下的排水量,比较排水量与浮力大小的关系。 二、测量下沉物体受到的浮力

1、先测出一石块在空气中的重力,然后测出它在水中的重力,这时它受到的浮力就等于空气中的重力减去水中的重力。

2、用同样的方法测算出一块石块在小部分、大部分、全部浸入水中,以及另外两块石头完全浸入水中时受到的浮力。

3、测算出各种情况下的排水量,比较排水量与浮力大小的关系。

注意:以上两个实验在测力时要选择恰当的测力计。如测量泡沫块重量时可选用0.5N的测力计,而测拉力时就要根据泡沫块的大小来确定。

结论:漂浮和下沉物体都会受到水的浮力。漂浮物体静止在水面不动时,它的浮力等于重力, 向下拉时它的浮力等于重力加拉力;下沉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空中的重力减去水中的重力。

实验名称;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第一单元第7课) 实验目的:让学生知道在水中溶解一定数量的盐才能使马铃薯浮起来。 实验材料:马铃薯、食盐、药匙、烧杯、玻璃棒。 实验过程:

1、在烧杯中倒入100毫升(水量可根据马铃薯的大小来确定)清水。

2、往烧杯中逐次加入相同数量(每次不超过5克)的食盐搅拌至完全溶解,依次将马铃薯放入液体中,直至马铃薯浮起来。

注意:马铃薯要买新鲜的,水分充足的。 结论:马铃薯的沉浮与食盐水的浓度有关。

实验名称;探索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的浮力(第一单元第8课) 实验目的:让学生知道钩码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是不一样的。 实验材料:钩码11个、烧杯、浓盐水、浓糖水、酒精、测力计(0.5N) 实验过程:

1、在4个烧杯中装入同样多的清水、浓盐水、浓糖水、酒精。

2、先测出钩码在空气中的重力,然后分别将它完全浸入4种液体中,测出重力。 3、利用公式测算出钩码在4 种液体中受到的浮力,比较大小。 结论:钩码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是不一样的。

实验名称:水在变热过程中的变化(第二单元第2课)

实验目的:让学生知道水在加热过程中,它的重量没有变化,只是体积增加了,所以热水袋在冷水中能浮起来。

实验材料:试管、试管架、试管夹、气球皮、橡皮筋、火柴、酒精灯、天平、烧杯、热水

实验过程:

1、在试管里装满冷水,并用气球皮把管口蒙住,用橡皮筋扎紧,注意观察气球皮的形状。 2、先测量出装冷水的试管的重量,游码和砝码不动,然后将试管在酒精灯上加热一会儿,注意观察气球皮的变化,再放在天平上,观察天平的变化。

结论:水加热后重量不变,但体积增大了。 实验名称:液体的热胀冷缩(第二单元第3课) 实验目的:让学生知道许多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实验材料:平底烧瓶、塞子、玻璃管、烧杯、红墨水、热水等 实验过程:

1、在平底烧瓶中滴入几滴红墨水,用清水装满,并用插玻璃管的塞子塞紧瓶口,做好液面位置标记。 2、将平底烧瓶放入装有热水的烧杯中,观察液面变化,作好液面位置标记。 3、取出平底烧瓶又放入装有冷水的烧杯中,观察液面变化。 4、再选用一些常见的液体试一试。

注意:由于不同液体的变化程度不同,所以玻璃管不能太短。 结论:许多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实验名称:气体的热胀冷缩(第二单元第4课)

实验目的:让学生知道气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而且变化比液体更明显。 实验材料:锥形瓶、气球、烧杯、热水、冰水 过程:

1、将气球口紧套在锥形瓶口上。

2、将锥形瓶分别放在装有热水、常温水、冰水的烧杯中,观察气球的变化。 结论: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而且变化比液体更明显。 实验名称:固体的热胀冷缩(第二单元第5课) 实验目的:让学生知道许多固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实验材料:铜球、铜环、酒精灯、火柴、水槽

1、将铜球沿铜环孔穿一穿。

2、将铜球放在酒精灯上加热一段时间。 3、将铜球沿铜环孔穿一穿。

4、将热铜球放入冷水中,再沿铜环孔穿一穿。 结论:许多固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实验名称:热是怎样传递的(第二单元第6课) 实验目的:让学生知道热的传递方向。

实验材料:铜丝、圆形金属片、凡士林、蜡烛、火柴、酒精灯、铁架台 实验过程:

1、将铜丝的两端固定在两个支架上。

2、在铜丝的不同地方涂上凡士林,并粘上小棒。 3、用酒精灯对着铜丝的一端加热,观察现象。 4、在圆形金属片的不同位置滴上蜡烛。 5、将金属片固定在铁架台上。

6、用酒精灯对着金属片的中心或边缘部分加热,观察蜡烛的融化情况。

结论:热从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

实验名称:怎样利用太阳光影来计时(第三单元第2课) 实验目的:让学生知道可以利用太阳光影移动变化的规律来记时。 实验材料:在白板上垂直固定一支铅笔或钉子、彩笔、钟表。 实验过程:

1、将固定有铅笔的白板放在太阳光一直能照射到的地方。

2、每隔半小时或一小时观察一下影子的长短和位置,并用彩笔做好标记,在旁边注明时间,观察一天。

3、不移动白板,以后每天不需要再看钟表,只要看一下影子的位置就知道大概的时间了。 结论:太阳光影的移动是有规律的,我们可以利用这个规律来记时。 实验名称:怎样用水来测量时间(第三单元第3课) 实验目的:让学生了解简易水钟的原理、构造及使用方法。 实验材料:钟表、塑料瓶去底并在瓶盖上钻一个小孔、铁架台、量筒 实验过程:

1、在塑料瓶内装上300毫升水,倒立在铁架台上,让水一滴一滴地滴进下面的量筒中。

2、注意观察滴同样多的水分别用了多少时间(或相同时间滴漏的水量,作好标记)。然后推测滴完所有的水需要多少时间。

3、不看钟表,根据量筒上的标记来计时

结论:只要瓶中水量相同、高度相同,每一次滴漏的时间刻度基本上是一样的。滴漏的速度是先快后慢。

实验名称:摆的实验(第三单元第6课)

实验目的:让学生知道摆速与摆锤重量无关,与摆线长度有关:摆线越短,摆速越快。 实验材料:铁架台、细线、同样大的螺帽、秒表 实验过程:

1、用线的一端栓住螺帽,另一端在铁架台的支棒上(A、摆长一样、轻重不一样的两个摆;B、摆长不一样,轻重一样的两个摆)

2、将两种摆都拉到同样高度(拉平拉直)自然落下,数一数在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重复几次。 结论:摆动的速度与摆锤重量无关,摆线越短,摆速越快。 实验名称:摆长怎样影响摆动次数(第三单元第7课)

实验目的:让学生知道在摆线长度一样时,摆锤的重心离支点越近,摆动的速度就越快。

实验材料:铁架台、20厘米长的木条、30厘米长的木条(系上长度一样的线)、图钉、金属圆片、秒表 实验过程:

1、预测20厘米、30厘米长的木条哪个摆动得快,然后实验测量(至少3次)比较一下。 2、引导学生根据重心位置分析原因。

3、在30厘米长的木条的不同位置固定一块金属圆片,然后测量出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 4、比较分析原因。

结论:摆线长度不变,改变摆锤的重心位置,可以改变摆动的速度。 实验名称:极昼极夜的模拟实验(第四单元第8课) 实验目的:让学生知道极昼极夜的形成原因。 实验材料:地球仪、电筒

实验过程:

1、让学生观察地球仪的特点(地轴是倾斜的)。 2、用电筒在一定距离固定照射到地球仪的南北回归线上。

3、转动地球仪,观察南极和北极是否存在长期照不到或长期能照到的情况。 4、引导学生分析成因。

结论:由于地轴是倾斜的,所以当地球公转到一定位置时,太阳光就长期照到或照射不到南极和北极,就会出现极昼极夜现象。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实验材料:水槽、小刀、橡皮、萝卜、回形针、木块等实验过程:1、把橡皮、萝卜(课前先试一下,因为有的萝卜会沉)等物体按入水中再放开,观察它们的沉浮状态。2、用小刀将橡皮和萝卜分别切成1/2、1/4、1/8或更小(不能切得太小,因为有时会受到表面张力的影响面改变沉浮状态)再放入水中。3、增加回形针和木块的数量(合在一起),再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沉浮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9hffa0xy520fvqu4zj4x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