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经典音乐作品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的运用
赵康延
【摘 要】视唱练耳属于音乐学习过程中的一个基础学科,也是音乐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成分。视唱练耳学科兼备了理论性和技术性两个特点。经典音乐作品运用在视唱练耳的教学中,能够大大提高学生对学习视唱练耳课的兴趣,更好的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创造性,培养学生感受和理解音乐的能力。 【期刊名称】黄河之声 【年(卷),期】2015(000)016 【总页数】1
【关键词】视唱练耳;经典音乐作品;教学
一、视唱练耳教学内容概述
视唱练耳作为一门音乐基础理论学科,同时又是一门综合性的音乐训练课程,包括识谱视唱过程中建立音高的感觉,节奏接拍的感觉以及旋律音色力度的感觉等等。内容包含单音、音程、和弦、调性、拍子、节奏、旋律的听记以及视唱。视唱练耳能力的培养,对提高音乐学习者的综合音乐素质有着积极的影响,近年来,国内各艺术院校都把专业基础学科放在建设的首位。经典音乐作品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的引用,训练了视唱练耳各项技能的同时,加深了学习者对作者、作品以及时代背景的了解。让学习者对不同时期音乐作品的内在精神和作品的结构分析都有一个长足的进步。
二、经典音乐作品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理论性方面的运用
视唱教学的目的是全面提高学习者的艺术修养,在视唱的过程中,要注重音乐基础知识的支持,才能更好的理解和感悟音乐语言,更准确的将乐谱内容音响
化。在识谱视唱过程中,乐谱音响化需要的是音乐基础知识的支持,而经典音乐作品为学生所熟知的旋律线条,无疑具备了先天优势,反哺于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让学生更好更快的抓住音乐作品中的作者,作品背景,旋律的分析,和声走向以及作品调式调性。在单一的训练视唱练耳技巧的同时还应融入和声、曲式、复调等学科的基础知识和音乐作品的分析,这样才能在抓住技能训练的同时,贴近理论知识,拉近技能训练与音乐作品的距离。在经典音乐作品融入视唱练耳教学中,使得学生听辨其中的各类音程和和弦连接,分析音乐作品中的和声进行,从理性上更深层次的理解音乐作品。
例1:视唱选自蒙特威尔第的《让我死亡》通过对该作品的聆听和视唱,让学生了解和感知巴洛克时期的音乐风格,了解歌剧的起源与魅力。以歌唱的状态视唱,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了解和情感表达。同时也达到了学生对调内S—D一T和弦进行有一个听觉的感受。
例2:《费加罗的婚礼》——“你不要再去做情郎”(莫扎特),作品出自歌剧《费加罗的婚礼》第一幕的一段咏叹调。学习者聆听该作品,跟随音乐划拍子和模打节奏的同时,对于它的调性范围以及功能和声要有所把握和了解。该作品融入视唱练耳的教学还旨在于让学习者理解属七和弦的解决(K46→D7→T),以及曲式结构中的补充终止。
例3:Die Walkure《女武神》(瓦格纳),该作品培养学习者感知旋律中的调性游离、非功能性调性的延伸以及调性的直接对置。同时训练学生对和弦的非功能性序进、不协和和弦的解决与分析,以及分析乐曲中乐队部分的织体类型。通过视唱此首作品,构建并练习大小调中的D→Ⅲ、Ⅲ→Ⅵ原位、转位和声的功能进行。把握乐曲中的连线音时值,感受小节内音值强弱以及拍子。
三、经典音乐作品在视唱练耳教学中技术性方面的运用
听觉训练是使得学习者能够理解音乐作品的重要手段。经典音乐作品融入视唱练耳的教学时,熟知的音乐作品有助于学生培养各音高,音值之间的关系感觉。建立正确的音高概念,在追求视唱练耳教学的技术性的同时,加强音乐内容和文化内涵的培养。经典音乐作品能帮助学习者更有效的完成听觉训练,培养学习者在音乐学习过程中音高感,和声感,节奏感等的建立。让学生不仅能完成基本的技能训练,更能提高自身的音乐能力和音乐综合素养。传统的视唱练耳教学着重于对学生视唱练耳方面单一技能的训练,例如单音、和弦、节奏、旋律的听辨,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并能没有很好的联系实际的运用,笔者认为音乐作品的融入教学对音乐技能和学习者和声感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
例1:小提琴协奏曲《四季》No.1“春”—ⅠⅡ(维瓦尔第)是一部非常典型通俗的巴洛克风格的音乐作品,该作品对于融入视唱练耳技术性方面教学的帮助,在于学习者不仅可以通过该作品学习和了解到作品中蕴含的诸多技巧和构思,还可以了解巴洛克时期形成的完整的以主、属、下属为中心的大小调功能和声体系。听记该作品的节奏,加强了解视唱练耳技术性方面中的强起节拍和弱起节拍,同时能够把握具有该作品特征的节奏型。
例2:艺术歌曲《菩提树》、《圣母颂》(舒伯特)该作品着重训练学习者和声功能分析(T→D、DⅦ→SⅡ→D7→T、DDⅦ→T)以及对6/8拍旋律的听记。通过该音乐作品了解艺术歌曲的音乐细腻精致,严谨规范,曲调流畅优美,既有浪漫色彩,又贴近生活。歌曲创作手法严谨,自由而不松散。启、承、转、合,整体结构非常鲜明。
例3:Bolero《波莱罗舞曲》(拉威尔),作为拉威尔最后一部舞曲体裁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