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经济学基本概念-比较利益原则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經濟學基本概念

姓名: 班級: 座號:

何謂「經濟學」?

1.亞當斯密:是「財富之學」。

2.馬歇爾:是日常生活中對人的研究。

定義:研究人們日常生活的「決策」,即行為是如何定出來的,包括生產、工作、消費行為的決策。 決策基本上是一個「選擇」(這樣做或那樣做),或說「取捨」(要這個、放棄那個)。

經濟生活的核心 → 【 選擇行為 】

1.選擇的原因:(只要符合下述兩條件, 就是經濟學分析的對象)

(1)相對於人的慾望無窮,資源卻是有限的 → 資源具「稀少性」(scarcity) → 必須選擇及取捨。 (2)資源具有多種用途 → 可以選擇。

2.自由財與經濟財 (1)早期 (付出代價才能取得的資源) 陽光 水 空氣 MP3 PIZZA 壽司 麵……等

(2)現在:許多原本為自由財的資源轉變為經濟財。

經濟學的基本假設 → 【 理性自利 】

1.理性:假設個人(包括廠商)會考量條件的限制,做出決策(但決策的結果未必最佳)。 2.自利:

(1)經濟學假設人都追求自己的「效用最大」。 ?「效用」:滿足的程度。

?「決策」:在眾多可選擇的方案中,找出效用最大的那個方案。 ?效用最大的追求,就是經濟學講的「自利心」。 (2)經濟學家對自利行為的判斷標準是: 在經濟學中,社會福利指「社會上所有人效益的總和」,與一般用以指稱社會救助、補助、社會安全之用法不同。 香港經濟學家張五常教授認為「自利」對社會是利大於害。以發明家愛迪生為例:愛迪生的發明貢獻是大 家有目共睹的,但愛迪生卻是個極為自私的人。他從不捐錢、對工人苛刻至極,對於自認無利可圖的發明一概?只要是「自願」的行為,必然是對自己有利的,也就是自利行為。 ?自利的「利」因人而異。什麼事情能讓人得到滿足、產生效用,是隨人不同的。 ?私利與公益調和。個人按照自利心而為的決策,其結果會得到「社會福利最大」,稱之為「市場機能」,使物品以「最低成本」生產,得到「最大效益」的消費,所以社會的淨福利(效益扣掉成本)達到最大。

即生產者剩餘 + 消費者剩餘達到最大,詳見第二課。 不理,而對自認為具有商業價值的就大量投資、日夜催促下屬工作。愛迪生對發明專利的重視無人能比,當他機會成本 發現有人可能模仿即訴諸於法,因此花了許多律師費用,以致於過世時並不富有,他對人類偉大貢獻的根源並不是他的「無私」,反而是他的「自私」。 1.機會成本的真意:

因做選擇而多付出的代價多花的 兩者皆為因選擇而付出機會成本 → 代價

的代價,故皆為做選擇的

因做選擇而少得到的代價少賺的

「機會成本」。

經濟學家亞當斯密曾說過:「國王會羨慕在路邊曬太陽的農夫,因為農夫有著國王永遠不會有的安 全感;而要有農夫那樣的安全感就不能擁有國王的權勢。」在故事中,無論如何抉擇,都需要放棄個

人某部分欲望的滿足。 所以當我們決定將資源用於某一種用途時,所必須放棄將這些資源運用於其他用途中,價值最

【 高 】的一個,即為做該項選擇的機會成本,若資源只有一種用途,別無他用時,機會成本等於零。 2. 應用練習:

(1)打算利用閒暇時間打工賺零用錢的小美: 比較項目\\工作 舉廣告看板 問卷調查員 便利商店店員 時 薪 80元/小時 100元/小時 90元/小時 機會成本 【 100 】 【 90 】 【 100 】 → 在不計工作環境與其他因素的前題下,小美應該選擇哪項工作:【 問卷調查員 】。 (2)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說:「吾愛吾師,但吾更愛真理。」 → 在亞里斯多德的心中,【 真理 】> 【 老師 】,柏拉圖是亞里斯多德選擇愛真理的機會成本。 (3)胡適說:「愛情的代價是痛苦,愛情的方法是忍受痛苦。」

→ 選擇愛情就得忍受痛苦、犧牲快樂,則【 快樂 】是選擇愛情的機會成本。 (4)徐志摩說:「詩人除了作夢之外,別無其他正事可做。」

→ 在徐志摩眼中,詩人整天作夢,不用犧牲其他選擇,因此作夢的機會成本為【 0 】。

3. 衡量機會成本的目的:機會成本才是人們在做決策時真正考慮的「成本」。衡量機會成本可作為

個人或群體做抉擇的依據、將資源做最有效率的使用。

機會成本與生產可能線

1. 生產可能線(production possibility curve, PPC)的定義:

在一定的生產技術與可運用的資源下,生產兩種產品所能達到【 最大生產可能 】的組合軌跡。生產可能線的【 斜率 】,可用來衡量機會成本。

2. 應用練習:

(1)機會成本不變的情形: 麵包(個) 家政課製作麵包與蛋糕,麵粉、雞蛋、 麵包和蛋糕的生產可能線與機會成本 糖等原料數量固定,生產兩小時的組合

如下:

? 蛋糕與麵包的機會成本

麵包 60 50 40 30 20 10 0 蛋糕 0 20 40 60 80 100 120

每增加20個蛋糕 的機會成本 0 10 10 10 10 10 10

(單位:麵包) (2)機會成本遞增的情形:家政課製作麵包與蛋糕,麵粉、雞蛋、

0 蛋糕(個)糖等原料數量固定,生產兩小時的組合

如下:

? 蛋糕與麵包的機會成本 麵包 100 95 85 72 55 35 0 麵

蛋糕 每增加20個蛋糕 的機會成本 (單位:麵包) 0 0 20 40 60 80 100 120 5 10 13 17 20 35 人員 拓哉 憲二 項目 春捲 30捲/15分鐘 45捲/15分鐘

漢堡 結論:隨蛋糕數量的增加,須放棄的麵包數量增加,此現象稱為【 機會成本遞增 】。 45個/15分鐘 60個/15分鐘 3. 生產可能線的特性及應用: 特1. 負斜率 因邊際機會成本遞增而具備前述性 2. 凹向原點 特性 1. 生產的邊際成本,隨著物品產量的增加,最後一定會有遞增的現象。 2. 隨著X財貨產量的增加,所必須減少生產Y財貨的數量愈來愈多,放棄的數量呈現遞增的現象。 1. 社會已達到充分就業 2. 資源與生產技術皆已充分使用 3. 生產效率最佳 4. 線上每一點都是產量最大的組合 1. 社會未達到充分就業 2. 資源與生產技術未充分使用,有閒置情況 3. 生產過程無效率 1. 在目前的資源與生產技術水準下,還無法達到的生產組合 2. 要達到PPC線以外生產組合必須突破資源限制或突破技術限制 位於PPC線上 (A點、B點) 應反映資源 用 利用效率 位於PPC線內 (C點) 位於PPC線外 (D點) 4. 應用練習:

(D )假設某國的資源全部投入農產品和工業產品的生產上,若我們觀察到甲、乙兩個不同的生產組合,

那麼依據經濟學上的「生產可能曲線」概念分析,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 98年學測 】

(A)甲組合生產總量較乙組合多,較有效率 (B)甲生產組合符合工業化進程,較有效率 (C)乙農產品生產不需機會成本,較有效率 (D)甲與乙組合有取捨關係,兩者皆有效率。

農產品 工業產品 4000萬單位 3500萬單位 甲 1000萬公噸 乙 1200萬公噸 比較利益法則

1.絕對利益法則:

(1)倡議者:Adam Smith (亞當斯密,1723~1790)

(2)定義:各國(或個體)投入同量的生產要素生產相同產品,一個國家(個體)若能比其他國生產出較多數量的產品(或產量相同,但使用生產要素較少),可說該國在這種產品的生產上具有「絕對利益」。 (3)實例演練:

?以做春捲而言,憲二的產量 > 拓哉的產量。 ?以做漢堡而言,憲二的產量 > 拓哉的產量。

?無論包春捲或做漢堡,憲二皆多於拓哉,

? 憲二在包春捲及做漢堡皆具有【 絕對利益】。

2.比較利益法則:

拓哉、憲二從事生產的相關資料

经济学基本概念-比较利益原则

經濟學基本概念姓名:班級:座號:何謂「經濟學」?1.亞當斯密:是「財富之學」。2.馬歇爾:是日常生活中對人的研究。定義:研究人們日常生活的「決策」,即行為是如何定出來的,包括生產、工作、消費行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9hank91xsc1symv1jox557eja0pqs3006mt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