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大班幼儿体育课游戏性的案例分析
作者:莫增煜
来源:《体育风尚》2018年第09期
摘要:幼儿体育课的游戏是整个课的核心,可以说没有游戏就不能组成幼儿体育课。那么在体育课中任课教师是如何组织和实施游戏的呢?怎样游戏才可以具体、直观的体现幼儿游戏性?带着这些疑问,作者选取了大班级体育课进行案例分析。 关键词:幼儿体育;案例分析;游戏性 一、课的基本情况
《小猴子撑杆跳》是大班级学期中段一节体育课,课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支撑跳跃练习发展幼儿的上肢力量。作者随机抽取本节课10名幼儿的游戏性每个维度的平均分进行比较,最后统计结果如图1所示。
图中可以看出,游戏性的五个维度中,身体自发性的表现最为突出,得分曲线基本都是靠近最高分部分,幽默感的得分则有大部分幼儿处于较低水平,其他三个维度的得分比较平均。说明在大班体育课中幼儿身体活动比较频繁,折线图上显示在这节课中选取的10名幼儿评分上,都得到了很高的评分。 二、课的游戏
作者通过观察发现,幼儿从游戏环节开始就已经出现非常明显的身体活动。任课教师的游戏设计如表1所示。
从表上我们可以看出,教师设计游戏的循序渐进性非常明显,从熟悉规则、设计难度、变换难度、挑战难度结合了运动量的逐步增加、竞争性的逐步提高、关注度的逐步加深。从第一个游戏熟悉游戏规则,到第二个游戏和第三个游戏的变换游戏难度,最后到第四个游戏的挑战难度,最后的分组比赛闯关环节更加是让幼儿的身体锻炼得到了运动量的提升,幼儿在教师的环环紧扣的游戏设计中玩的不亦乐乎,中途基本没有幼儿出现走神的情况。 三、课的游戏性分析
从身体自发性这个维度上结合本节课来看,作者认为大班体育课的游戏设计应该要在保证娱乐性的同时增加挑战性和竞赛性。但是幼儿个体差异不一样,教师也应当考虑个别幼儿的需要设置不同难度的游戏使得所有幼儿都能在同样的环境中得到发展。在本节课中作者就发现了一个细节:在游戏进行到最难的关卡时候,任课教师只是设置了两组最难的关卡,还有一组关卡保留了中等难度,并提示幼儿可以自由选择难度进行游戏。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社会自发性维度上,作者通过观察发现,在大班别的体育课中,社会自发性的四个项目在对于大班幼儿来说基本属于习以为常的习惯,并不用教师刻意提醒。游戏环节涉及到幼儿需要合作的时候,在教师讲完要求后在不用提醒的前提下幼儿能够自由组合成为合作伙伴。在本次课中最后的比赛环节,教师让幼儿自行分组进行最后的挑战比赛,幼儿非常自觉的选择各自的伙伴组成小分队,并且在第一次挑战后还会在小分队中进行经验分享。说明幼儿的社会自发性在大班已经得到较好的发展。
认知自发性中有一个内容是幼儿在游戏中自觉遵守规则,在这节课中得分相对于认知自发性维度的其他三个项目来说比较低。作者观察发现,幼儿对于游戏的规则仅处在游戏的初级阶段,到了游戏的升华阶段,幼儿就会出现有自己的游戏想法,不按照原先的游戏规则或者不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再者就是在完成教师的设定游戏后自行创造自己的游戏方法。大班体育课中,作者认为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幼儿的个性发展,教师少一点干预,幼儿多一点自由发挥,让幼儿在充分彰显个性的状态下进行游戏。
明显愉悦性是游戏性的一个重要评价维度,但是作者在观察过程中发现,大班体育课中幼儿明显愉悦性没有想象中高。在明显愉悦性维度的幼儿在游戏中表现的很积极这个项目得分比较高,说明在这节课中,幼儿对游戏的向往会使得幼儿很积极参与到游戏中。在这节课中,作者更多看到的是幼儿在通过难度的挑战后的喜悦,还有与同伴一起赢得比赛的时候的喜悦。但是对于一些能力弱的幼儿,游戏的过程是其学习和熟悉的过程,那么游戏的本身给幼儿带来的喜悦体现就不会明显。所以作者认为,对于大班别游戏的设计,在考虑幼儿的发展前提下,更加需要关注幼儿的情感体验。
“小猴子要被抓到尾巴啦!”教师在整理幼儿队形的时候幽默的提醒散漫的幼儿时会跟幼儿开玩笑。“抓不到!”“抓不到!”这时幼儿就会哄哄大笑,然后边说边快速的回到小分队里。所以幼儿在教师的影响下,幽默感会有所体现。那么在大班的游戏中,教师如何能够更好的发展幼儿的幽默感呢?在展示活动结束后,作者访谈了本次课的任课教师,问:“如何在体育课中关注幼儿的幽默感?”答:“任课教师的幽默是体育课游戏幽默感体现的最直接影响因素,因为在大班体育课中幼儿虽然对幽默已经有一定的理解,但是还需要教师的激发才能有所发展,所以教师在体育课的游戏过程中时不时的幽默动作与言语是提高体育课游戏性的必要条件之一。”
案例中,大班《小猴子撑杆跳》这节课游戏性的五个维度得分各不相同,任课教师的游戏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游戏性的发展。案例中的游戏教师考虑到大班别幼儿的发展需要,设计的游戏在幼儿的紧张闯关中进行,幼儿的身体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只是在应接不暇的游戏里,幼儿的幽默感体验不强,给整节体育课的游戏性留下了遗憾。 参考文献:
[1]刘焱.儿童游戏通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荷兰.胡伊青加.人游戏者[M].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
[3]约翰逊著,华爱华等译.游戏与儿童早期发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王晓丽.中班数学集体教学活动中幼儿游戏性表现的现状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 [5]陶梦茹.体育游戏中幼儿游戏性表现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5. [6]周雯雯.角色游戏中幼儿游戏性表现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6. [7]冯季林.教学的游戏性[D].湖南师范大学,2008.
[8]王晓虹.在尊重儿童游戏性体验中促进儿童发展--以中班儿童结构游戏”火车火车朝前开”为例[J].教育探索,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