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运动
关于“地球自转”的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自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 2.使学生理解自转的地理意义。 教学重点:
1.自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 2.理解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 教学难点:晨昏线的概念。
教学媒体:手电 、地球仪、一块泡沫塑料、一支铅笔、量尺、 一段塑料绳、两个夹子。 教学过程:
[导入]:现在大家知道,我们脚下的大地是一个球体,这个地球是一个行星,它和另外八个行星一起围绕太阳旋转。人类就住在太阳系中。但是“发现”这个体系,也就是说,真正了解我们在其中的位置,花费了多少世纪的苦功啊? 我们来回顾一下人类天地观的发展。(略) 现在让我们一起探索地球运动的奥秘。 [演示并提问]: 教师转动地球仪 1)地球怎样自转 ? (绕轴旋转)
2)描述地球自转方向?地球上指向北极星方向的几点是什么?(确定方向“北”) 3)为什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运动?P10读一读。(讨论或学生举例) 4) 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每小时转多少度?) [演示并讲解] 教师用手电照射地球仪
1.地球是一个球体,向光的一半叫昼半球,背光的一半叫夜半球。昼夜半球相交的大圆叫晨昏圈.(用一段塑料绳折成大圆环放在晨昏圈的位置,两个夹子把绳固定在地球仪底座) 2. 从黑夜进入白天的是晨线,是日出之处。从白天进入黑夜的是昏线,是日落之处 3. 北京是在白天还是黑夜(有红五角星标记)?纽约呢?(兰色) [演示并提问] 一边拿手电照射一边转动地球仪
现在北京在那儿?纽约呢?在日本正在卫星实况直播世界杯足球赛,英国的球迷大概要在什么时间观看?美国纽约呢?
[小节]:由于地球在不断自转,各地的昼夜在不断交替着。
[讨论]:生活在地球的人怎样知道地球自转了一周?“坐地日行八万里”这种情况是否可能发生?
观察太阳的高度变化。(有兴趣,让学生算赤道的周长)
[学生活动]: 弄清教室的东南西北方向,用手画出太阳东升西落的弧线。 [做实验]:(也可留做作业)
在一块泡沫塑料上垂直插入一支铅笔,或木版上垂直钉一个钉子,放在阳光下,使铅笔的影子正好投在泡膜上,用直尺量出铅笔的影长。
利用这个装置,观察记录在一天中不同时间铅笔的影长,说明影长的变化规律
时间 正午 影长(厘米) [板书]: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 1.绕轴旋转
2.方向 自西向东 3.周期: 一天
关于“地球的公转”的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地球公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
2.使学生理解由于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的夹角、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规律、二分二至点的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地球公转示意图,弄清二分二至点的含义 教学媒体:
手电、地球仪、自制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度的夹角模型。 教学过程:
[片段]:分析地球公转示意图
[讲解]:地球上的光热来自太阳,冷暖的变化也与接受到的太阳光热密切相关。由于日地距离遥远,地球比太阳小的多,一般把太阳照射到地球的光线看作一组平行光。 [板图]:平行光照身射球体时直射点的图形特征
[提问]: 哪儿是直射点?直射点在图形上有什么特征?
[小节]:平行光线延伸过圆(球)心的光线是直射线,和球的交点就是直射点 [演示] 步骤:
(1) 地球仪在灯泡的照射下,最亮处就是直射点
(2) 另一地球仪摆在对面(注意观察两者轴的倾斜方向)用教鞭连接两地球仪的直射点,教鞭恰好通过光源中心,三点成一线。(注意两个球体的光点的位置有什么不同) (3) 旋转教鞭一周,所得轨迹就是公转轨道。
[学生活动] 由学生充当太阳和地球,演示地球公转示意图。请观察,地球绕日公转中,直射点的位置有无变化?
一个学生(个儿稍高)当太阳,在中间,向两侧张开双臂,表示平行光
四个学生(个儿差不多)的头当地球,分别站在P11地球公转示意图的四个位置上。 [演示步骤]:
1.找齐. “太阳”张开双臂旋转一周,他的手指均指向四位同学鼻子位置。(鼻尖代表赤道)
2.倾斜. A,B,C,D四个“地球”的头同时指向北极星方向(A前倾,C后仰,B,D侧偏) 3.观察. 确定二分二至点。(太阳的直射光分别指向 ---A眼睛、C嘴、C,D鼻子) 4.公转. 四个“地球”在轨道运行,位置相互替换。辨别新位置(注意保持头的倾斜方向不变)
5.自转加公转。留一个“地球”,让他自己旋转一周的同时向前跨一步(注意保持头的指示方向不变)
[分小组演示]:教师指导 [提问]: 哪个时间看不到头顶?哪个时间看不到下巴?这两个时间出现的是什么现象? 读一读:极昼极夜
[小结]:学生用观察和体验的结果填入表中 节气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太阳直射纬3月21日 6月22日 9月23日 12月22度 日 极昼极夜 北回归线 赤道 南回归线 北极圈 南极圈 板书:
二.地球的公转 1.绕太阳旋转 2.方向:自西向东
3.周期:一年(356天)
关于“四季和五带”的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四季的产生 2.使学生了解五带的划分
教学重点: 四季的产生和五带的划分 教学难点: 四季的产生 教学过程:[片段]
[提问]:1. 每天太阳的东升西落,带来了一天冷热的变化,早晚冷,中午热。可是一年中同样是正午,夏季和冬季的温度明显不一样,谁能用刚学过的公转的原理解释这个问题? “想一想”
先让学生回忆地球公转轨道图,重述二分二至点,太阳的直射位置。
[师生共同讨论]:得出了地球在公转中,同一地区接受的太阳光热不同,产生了四季 [板书]4.季节变化
2. 与公转轨道面成66.5°的夹角。(可讨论若地轴垂直公转轨道面,会如何?) [板书]:5.五带的划分 [小组活动](4-5人) 要求:
1. 读五带的划分的内容,总结出划分五带的两个依据。 2. 画图填写(1)五带的名称 (2)五带划分的几条界限
3. (每2组分配到一个带)派代表上台,先在黑板上填写自己所在带的名称,划分的界限。
再介绍这个带的特点,太阳照射、昼夜长短、气候、景观、人们的生活、物产等,可参考书上的图片。其他同学互相补充。 教师指导并点评。
板书设计: 4.季节变化 5.五带的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