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教学设计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教学设计

授课内容: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授课年级:高一 课时安排:1学时 一、学习需要分析

本节是高中生物必修一中的第二章的内容,本章教材重点从微观方面介绍了

组成细胞的分子基础,主要介绍了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前面两节已经介绍了组成细胞的元素和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本节通过观察细胞中DNA和RNA的分布,介绍了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DNA和RNA)的结构与功能,此节内容为必修2中进一步学习遗传信息的表达与调控奠定基础,学生要掌握好核酸的分子结构才能更好的理解后面的教学内容。

高一的学生对DNA已有了初步的印象,并初步具备自主调查、思考、辩论、分

组讨论的能力。但由于高一的学生没有学过有机化学,这节内容的学习显然难度和跨度有点大。例如,学生对于核苷酸的结构理解较难,对于核苷酸的组成及核苷酸形成核苷酸长链的过程很难掌握。本节课通过让学生动手做、边做边学,在教学过程中遇到抽象难理解的知识点时,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实践中理解知识,在讨论、交流中突破重点和难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求学生能说出核酸的种类,简述核酸的结构与功能,并能通过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过程,逐步建立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学习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知识结构(概念图)

概念图是用来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概念图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概念图本身就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整体的概念,让学生对教材更熟悉,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有逻辑和广度。概念图有助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概念图有助于新课程的顺利实施教师在教学开始时使用概念图,有利于了解学生前概念;在教学中使用概念图,有利于帮助学生建构概念网络;在教学后使用概念图,有利于检测教学效果。构建概念图时,学生肯定会分析、处理很多信息,把新旧知识融会贯通,从中可以提高他们的信息处理能力、知识整合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概念图作为一种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通过概念图的构建而使他们的学习变得更主动、更有意义。

核甘酸 统称为 五碳糖统称为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①核酸的结构和功能。核酸的结构是其理化性质的基础,只有搞清了他的结

构才能更好的理解其作用和性质,DNA与RNA的结构有很大的区别,这是鉴别 生物种类的依据之一,还是分析生物遗传信息稳定性的依据。核酸的功能使得 他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广泛应用,是我们更好的开发其功能的理论依据和分析其 发展方向,也是其结构的体现。

②观察并区分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教学难点:①核酸的结构。

②观察并区分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学生的抽象思维已经建立,观察能 力基本完善,但是其动手能力还有待进一步训练,由于操作过程的失误将会使 他们不能够很好的观察到预期的结果,所以老师就应该告诉他们应该注意那些 方面的问题,怎样才能获得更好的结果,如何来分析所看到的结果。

三、学生特征分析

学生的初始能力:对DNA已有了初步的印象,并初步具备自主调查、思考、辩论、分

组讨论的能力。

学生特征分析:高一学生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综合思维能力,以及一定的实验

操作能力,同时,他们对生命本质的探究,也有着浓厚的兴趣。学生通过报刊、杂志等多种传播媒体的介绍以及初中生物课的学习,对核酸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有关于核酸的感性认识,细胞的分子组成又是微观的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很难理解,所以教学的直观性非常重要。学生对遗传物质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可以利用这一点,再结合新的科技成果来创设情景,来进入新课程的教学。教师把抽象的物质结构形象地告诉学生,在学生自己探究得出知识的基础上以直观的教具、形象贴切的比喻,给学生

形象上的理解和掌握,并充分运用所学知识。

分析学习风格:以前的学生的学习风格主要是以课本的理论知识为主,没有动手实验,导致很多学生对有些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停留在死记硬背之上。新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标准中,与本节内容相对应的条目是“概述核酸的分子结构和功能。

“概述”属理解水平,要达成这一目标,首先要理解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的结构特点。本节课的情感态度主要是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乐于学习生物科学,养成质疑、求实、创新及用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所以本节目标定为:

1.知识和技能:

⑴ 说出核酸的种类。

⑵ 简述核酸的分子结构和功能。

⑶ 懂得以特定的染色剂染色,观察并区分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2. 过程和方法:

⑴ 尝试制作DNA的结构模型。

⑵ 以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为材料,进行特定的染色,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⑶ 运用互联网、图书、杂志进行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⑷ 学会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分析试验结果。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⑴ 参与小组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学习方式。

⑵ 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乐于学习生物科学,养成质疑、求实、创新及用于实践的科学 精神和科学态度。

五、教学策略 1.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内容包括

①DNA鉴定在刑事案件中应用的相关资料及图片。 ②核苷酸分子结构图。

③脱氧核苷酸连接成DNA长链动画演示。 (2)核苷酸卡纸模型。 (3)实验材料的准备。

2.教学设计思路

故事引导,激发学习兴趣 问题探讨,提出概念 实验观察,观察并区分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获得感性认识 观察图解,认识核酸的种类、结构特点及其功能(可通过列表比较辅助认识) 总结内容 巩固练习

3.教学实施过程 教学 环节 故事 引导 教师的活动 一个年仅十二岁的女孩,失踪数日后被人发现尸体。公安人员在死者胃里发现了呈咖啡色的肉丝状物 学生认真看和听学生的活动 教学资源 设计意图 故事的背景材料和图片 \指纹法\在案件侦破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教学设计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教学设计授课内容: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授课年级:高一课时安排:1学时一、学习需要分析本节是高中生物必修一中的第二章的内容,本章教材重点从微观方面介绍了组成细胞的分子基础,主要介绍了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前面两节已经介绍了组成细胞的元素和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本节通过观察细胞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9gyll3ce2e0fvam2gyzr6h1tx45d76007np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