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260391
课程名称: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
英文名称:Literatures Searching and scientific Papers Writing 课程类别:公共选修课
学 时:总学时36,其中理论学时27,实验学时9 学 分:1.5
适用对象: 适于所有专业高年级的学生(大三或大四学生)
考核方式:考查,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60% 先修课程:无
二、课程简介
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是一门融理论、方法、实践于一体,能激发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培养创新能力的科学方法课。其目的就是使大学生、研究生获得一定的文献信息收集、整理、加工与利用能力,以利其课程论文或毕业论文的顺利完成;同时,促进大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价值、信息道德与信息安全等信息素质观念的形成与发展,提高学生学习、研究和创新能力,以便更好地适应当今知识经济时代,满足信息社会的需要。本门课程以全新的视角,将一些检索工具与传统的和现代的手段有机地融为一体,具体内容涉及各种文献特点与分布,传统文献检索工具的编排组织规则和使用方法,电子文献检索技术,国内外著名的题录、文摘或索引数据库、引文数据库、全文数据库的特点及使用方法,文献的合理使用,学术论文的写作规范、撰写方法以及投稿技巧等。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为我校不同专业的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选修课,针对对象主要是即将开展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的大三或大四的高年级学生,其目的就是使大学生获得一定的文献信息收集、整理、加工与利用能力,以利其课程论文或毕业论文的顺利完成;或通过本课程的系统学习,全面掌握科技文献检索和科技论文写作的方法,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或进一步的深造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文献信息检索的基础知识,信息处理技能,较为熟练地利用图书馆馆藏传统文献检索工具和网络学术数据库来查检、获取学习与研究中所需的文献信息,并对我国有关的信息安全与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法规和常识有一定的了解,初步形成负责任地使用文献资源的意识与观念。
1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文献信息检索概述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文献的概念、属性和分类
2.掌握文献信息检索的涵义、类型和基本原理
3.掌握文献信息检索的途径、方法和步骤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文献信息基本知识 1.主要内容
文献及其相关概念、属性和分类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① 文献的概念及其与文献相关的其他概念; ② 文献有哪些属性?
③ 文献是如何进行分类的?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本节内容主要是讲述与文献有关的概念,掌握和了解这些概念即可。
第二节 文献信息检索
1.主要内容
① 掌握文献信息检索的涵义、类型和基本原理; ② 了解检索语言及其类型; ③ 掌握文献信息检索的途径、方法和步骤。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本节的知识点主要是文献信息检索的基本原理和文献信息检索的途径、方法和步骤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本节仍以讲述文献信息检索的基础知识为主,学生通过课后阅读并深刻硝化老师讲解的内容既可。
第三节 文献信息检索工具 1.主要内容
文献信息检索工具的概念、特点与分类;检索工具的常见类型介绍;检索工具的结构和刊名缩写、音译问题。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基本概念:文献信息检索工具的概念、特点与分类。 知识点:检索工具的常见类型及结构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掌握本节所讲的有关概念即可。 (三)课后练习
复习老师课堂讲授内容,阅读教材
2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章内容以老师课堂讲授为主。 第二章 普通文献检索工具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中文图书检索工具 2.中文期刊检索工具 3.了解国外文献检索工具
4.掌握《全国报刊索引》印刷版的检索方法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中文文献及检索体系概况 第二节 中文检索工具
第三节 《全国报刊索引》的检索 第三章 特种文献的检索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国内科技和国外科技报告及其检索 2.掌握国内会议及国外会议文献检索工具 3.掌握中国标准文献和国外标准文献的检索 4.掌握国内外学位论文的检索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科技报告
主要内容:科技报告的类型;国内科技报告及其检索;国外科技报告及其检索;获取科技报告原文的方法。 第二节 会议文献及其检索
主要内容:会议与会议文献;国内会议文献检索工具;国外会议文献检索工具;原文获取。
第三节 标准文献的检索
主要内容:标准文献基础知识;标准文献的分类;中国标准文献检索;国外标准文献检索。
第四节 学位论文及其检索
主要内容:学位论文简介;学位论文的检索。 第四章 专利文献的检索 (一)目的与要求
1.专利文献的概念、特点和类型
2.专利文献的检索与利用所面临的问题 3.中国专利文献的编排结构和体系 4.中国专利文献的计算机检索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专利文献及其利用概述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