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统编版(2024)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期末复习题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统编版(2024)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三国至隋唐

的文化期末复习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韩愈谈到人生“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时,提到一些文人往往通过一种书体挥洒性情,某书法大家作品被其誉为“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堪称一代法书。韩愈所赞誉的书体是 A.小篆

B.楷体

C.行书

D.草书

2.唐代思想家、文学家柳宗元虽仕途失意,但在唐宋时期,他的思想和文学成就均得到极高评价。明代“唐宋八大家”提法出现后,世人则多将他视为文学家,对其思想成就关注较少。据此得出的认识,正确的是 A.对其思想评价受明代通俗文学左右 B.政治成败决定了对其文学成就的评价 C.对其成就评价受制于特定历史条件 D.明代对其成就的评价比唐宋更加全面

3.魏晋南北朝的士大夫流行“清谈”,即不问现实政治,只讨论玄妙哲理,在行为上酒、不拘礼节,这股风潮一直持续到唐初。此种历史现象 A.说明佛道思想已是社会主流 B.严重阻碍文学艺术发展 C.导致社会道德水平严重滑坡 D.对儒家思想有双重作用

4.魏晋至隋唐时期,修造了山西大同云网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和甘肃敦煌莫高窟等石窟。这反映出 A.北方经济影响力上升 B.佛教影响范围扩大 C.道教文化的广泛传播 D.儒学正统地位削弱

5.一方面唐代书法中“楷书”规矩之森严、法度之完备、风格之繁复令后世望而却步。另一方面唐代所孕育产生的狂草“纵放恣肆、奇宕瑰伟”,完全可以和楷书艺术平分秋色。这反映了

A.唐代草书否定了楷书的法度规范

B.唐书完全满足了时人的审美需求 C.唐书“既尚法又尚情”的艺术特质 D.唐代社会三教合一的思想格局

6.“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时代。”下列文化艺术成就彰显了这一时代解放特征的是 A.戏曲象征虚拟表意的传统开始形成 C.小说着眼民风世情反纲常之道

B.文人多画山水寄托分裂动荡之痛 D.书法尚韵,重在表现自我追求风骨

7.有人认为,杜甫之所以成为诗圣,关键是他有宽广、伟大的“诗圣的襟怀”。这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南国旱无雨,今朝江出云”等诗句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据此分析,“诗圣的襟怀”的含义是 A.对社会动乱的感伤 C.对农业生产的关心

B.爱国忧民的情怀 D.热爱和平的态度

8.梁武帝萧衍曾对某一书法艺术作了如下描述:“疾若惊蛇之失道,迟若渌水之徘徊。缓则鸦行,急则鹊厉,抽如雉啄,点如兔掷。乍驻乍引,任意所为。或粗或细,随态运奇。”最符合这一描述的是 A.小篆 B.楷书 C.草书 D.行书

9.唐朝吴道子在创作宗教画时总是按照生活的逻辑,自由地对宗教人物作现实的加工如他在《送子天王图》中,将武将的脸型与唐代武土的面貌画的完全一致:他在干福的壁画里,把菩萨画成自己的样子。这表明吴道子的宗教画 A.注重表现人物的神韵意趣 B.达到了得意忘形 C.重视吸取外来的美术风格 D.蕴含世俗化倾向

10.《齐民要术·序》中说,今采摭(zhi)经传,爱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起自农耕,终于醯(xi醋)醢hai酱油)(醯醢意指酿造、腌制之法),资生之业,靡不毕书,号曰《齐民要术》。”这段话体现了 A.古代重视农业经验总结 B.强调农业技术的重要性

C.统治阶级对农业的重视 D.农书与农业的关系密切

11.朱履贞在《书学捷要》中说:“书肇于画,象形之书,书即是画也……楷、真、草、行之变,书离于画也。昆虫、草木、山水、人物、黼黻藻绘、博采饰色,画异于书矣。”对这段话的理解准确的是

A.书画同源是中国古代艺术发展的重要特征 B.书法和绘画在本质上具有很大不同 C.书法艺术自由多样的线条具有特殊美感 D.绘画艺术注重景物的逼真摹写

12.元朝书法之意表现为刻意求工的开式美的追求,如赵孟頫鼓吹“用笔千古不易”。明末清初的书坛呈现出放浪笔墨狂放不羁和愤世嫉俗的风气,如朱博山等人的作品表现出自我内在的生命和一种不可遏止的情绪表现。这种状况表明 A.书法艺术具有求异求新的特征 B.书法艺术具有时代的局限性 C.明清时期的书法艺术不断完善 D.书法艺术是社会现实的反映

13.据《爱日斋丛抄》载:“大概唐末渐有印书,特未能盛行,遂以为始于蜀也。当五季乱离之际,经籍方有托而流布于四方,天之不绝斯文,信矣!”这说明 A.唐代雕版印刷术已得到普遍使用 B.雕版印刷术的进步促进文化发展 C.学术文化的传播仅依靠手抄书籍 D.活字印刷的书籍逐渐得到了推广

14.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佛教吸收儒学精神,渐趋中国本土化;道教也受到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又“尊道”。隋唐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三教合一”的提出,从文明史的角度主要 A.反映了佛、道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B.体现了时局动荡对社会文化心理的影响

C.说明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交流融合 D.反映了儒家思想兼收并蓄和与时俱进 15.约成书于公元1世纪中叶的《九章算术》内容为:第一章“方出”、第二章“粟米”、第三章“哀分”(按等级分配物资或摊派税收的比例问题)第四章“商功”(各种形状体积的计算方法)第六章“均输”(以各种标准计算各地的赋税和分派工役等)等。这反映出《九章算术》

A.系统总结魏晋时期的数学成就 B.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为目的 C.形成中国完整的数学理论体系 D.体现了统治阶层的实际需要

二、材料分析题

1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字字体一览表

材料二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统一文字,统一后的字称为小篆。隶书相传为秦末程邈在狱中所整理,去繁就简,更便于书写。隶书出现后很快流行起来。楷书是从隶书逐渐演变而来的,更趋简化。楷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最为流行的一种书体,一直沿用至今。后来民间又产生了草书、行书等字体,将它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最完美地结合起来。

——摘自香港学者林明峰博文《汉字演化历史与简化汉字的伟大意义》

材料三1909年陆费逵在《教育杂志》上发表《普通教育当采用俗体字》一文,首次向国人阐明简体字的优越性。这篇文章被认为是近代简化字运动的开端。192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通过了钱玄同的《减省现行汉字的笔画案》。1935年,国民党政府通令全国,推行《第一批简体字表》。但该表推行不久就遭到某些保守人士的反对而颁布了“简体字应暂缓推行”的训令,简化字运动夭折。但是,简化字运动在人民群众仍旧继续进行着,特别是红军解放的地区,到处都可以看到简体字。1956年国务院通过《汉字简化方案》以及《关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开始正式推行汉字简化方案。

——摘自香港学者林明峰博文《汉字演化历史与简化汉字的伟大意义》

回答:

(1)依据材料归纳汉字演化历程的特点。

(2)分析新中国推行汉字简化政策的原因。

统编版(2024)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期末复习题

统编版(2024)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期末复习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韩愈谈到人生“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时,提到一些文人往往通过一种书体挥洒性情,某书法大家作品被其誉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9gifo68wk96rgfk15sw18xzko02xvg00fw3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