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一)
姓名: 2019年 4 月 19 日 第 11 周 教材章节 第三章 课题 呼吸的过程 课型 新授课 知识内容 知识与能力 教学目标 1、 描述肺通气与呼吸运动 2、 概述人体肺部和组织细胞处气体交换过程 (A)识记 (B)理解 (C)应用 (D)分析 (E)综合 (F)评价 等级水平 能力目标 说明人体呼吸的全过程 过程与 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重点分析 通过组装模型教具,理解和描述膈的运动与呼吸的关系。 模仿学习人工呼吸的方法 形成关爱生命、关心他人的情感。 描述肺通气和呼吸运动 教学设计 难点 解释能量来自细胞中的有机物氧化分解 分析 教学技术 设备 学 习 目 标 课 题 概 述 多媒体 教 学 环 节 1.概述人体肺部和组织细胞处的气体交换过程。 2.说明人体呼吸的全过程。 3.说明能量来自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呼吸的过程》这部分内容是教材先通过“身边事”中列举的数据,说明人体在呼吸过程中消耗氧而产生二氧化碳学生就会要求解答“为什么”的问题。解答这个问题就必须搞清人体内气体交换的过程,也就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探究竟”通过分析在肺泡与肺泡周围毛细血管、组织细胞与其周围毛细血管处,氧和二氧化碳的浓度大小,根据气体扩散原理,来确定气体在肺泡内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方向,理解气体交换的过程。 教案(二)
分析讲解 学生活动设计 导入:同学们,大家有没有在朋友圈曾经见到这样的图片, 说是憋气用手机打“8”测肺活量,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播放视频)。 现在我们一起来现场体验一下(有请两位举手的同学使用教师所带手机进行活动,其他同学用笔点点代替)。大家通过亲自体现了这个小游戏,觉得这样测量肺活量科学吗?我们来听一下医生是怎么说的吧!(继续播放视频) 那么是什么才是肺活量呢? 肺活量:尽力吸气再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体量。那我们教 学 环 节 吸入和呼出的气体成分一样吗?有什么不同?气体在我们人体究竟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呢?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共同学习今天第三章第一节第二课时《呼吸的过程》。 学习目标: 描述肺通气与呼吸运动(重点) 描述人体肺部和组织细胞处的气体交换过程 说明人体呼吸的全过程 说明能量来着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难点) 想要知道气体在人体发生了什么,首先要知道我们人体哪些部位都需要氧气,或者说最终目的站是哪里?那么从外界到人体组织细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别着急我们先来想想氧气进入人体后最先到达哪里,也就是第一站是哪个器官? 第一站:肺 那么,我们就要去探索气体是如何进入到肺中呢? 请同学们观察投影或者自行模拟呼吸运动,自学教材51页,尝试填写导学案第一站的内容。大家找到肋间外肌的位置了吗?是不是就是投影上粉红色的地方?那么膈肌呢? 虽然通过我们的自主学习已经对呼吸运动有所了解,但却是平面静止的,如果要是能有立体的动态模型,大家是不是会理解的更加透彻?为此老师专门给大家准备了四种材料,分别是无底塑料瓶、吸管、气球、保鲜膜和胶带(自备)。 学生们观看视频 课堂体验憋气打“8”测肺活量活动 观看视频,科学感知肺活量的概念。 全班齐读教学目标明确学习目的 学生回答:组织细胞 学生回答:肺 学生自学课本51页。 教案(三)
分析讲解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自学内容,尝试组装“膈的运动与呼吸关系”的模型,并将每种材料所代表结构的名称填写在标签纸上。(教师下讲台指导学生拼装,同时还在一侧的过道中喷洒香水)。 哪位小组完成了,可以向大家展示你们组合作的结果吗?大家做得非常好,就是模型有点小,老师这里还有一个较大的模型plus版,和大家做的基本一致。其中吸管代表的是气管和支气教 学 环 节 管,气球代表的是肺,保鲜膜代表的是膈肌。 当我们向下牵引膈肌时,气球膨胀,说明此时在吸气;当我们向上牵引膈肌时,气球回缩,说明此时在呼气。那么膈肌在呼吸时到底是收缩还是舒张呢? 现在我们再次重新梳理呼吸运动的过程。 当肋间外肌和膈肌收缩向下时,肺扩张,胸廓变大,由此气体由外界进入;当肋间外肌和膈肌舒张向上时,肺回缩,胸廓变小,由此气体由体内排出。我们把肺与外界气体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称为肺通气,而肺通气的实现是通过胸廓有规律的扩大和缩小的呼吸运动实现的。 膈肌舒张位置上移 学生跟着老师的引导思考问题 学生活动设计 小组合作3分钟 小组代表展示拼装模型 学生思考问题,并得出答案: 膈肌收缩位置下移 第二站:血液 现在氧气是不是已经在肺泡内了呢?那么接下来氧气该进入哪里了呢?血液,那么离肺泡最近的血管是什么?气体又是如何进入到肺部毛细血管呢? 现在请大家仔细闻一闻,教室里有没有什么不一样的气味?原来是我刚才在大家小组合作拼模型时,在一侧的过道喷洒了一些香水,但为什么再另一侧的同学也能够问道香味呢? 扩散作用:气体具有这种特性,总是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