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资料库:论文摘要
14.2、本雅明、马歇雷、伊格尔顿
——之马歇雷
==================================================================
论文摘要:
1、程一聪:《意识形态与文学的双重变奏——马歇雷文学生产理论浅探》,载《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06年00期
内容提要: 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家的马歇雷,师承阿尔都塞,将\意识形态与文学\的关系的讨论引向深入。追溯马歇雷早期理论,他辨析了意识形态\虚幻\与文学\虚构\双重逻辑对文学生产的决定作用。强调文学\虚构\逻辑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抵御意识形态的控制,形成离心结构,并由此总结出\症候阅读法\。后期马歇雷转而深入对社会体制的分析,指出意识形态通过语言和教育双重中介有力地形塑了文学,大大削弱了其反抗能力。后期马歇雷更倾向于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作为一个整体的文学,正日益成为主导意识形态的欺骗性符号。
2、T·伊格尔顿;戴侃:《马歇雷与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载《国外社会科学》1983年第1期
内容提要:恢复对W.本亚明与B.布莱希特的唯物主义美学的兴趣,有助于使马克思主义批评从新黑格尔学派长期禁锢的形式中解放出来。然而,这些唯物主义美学的中心范畴一一“作为生产者的作家刀—只是一种过渡性的概念,有消除神秘化的浓厚色彩,在政治上是含糊不清的。就艺术本身围内的“基础”与“上层建筑刀的关系进行分析,这固然重要,但其历史的阐述能力还不是十分明显。譬如,布莱希特作品的精华就不是轻而易举能以英国文学的创作形式转译过来的。多恩的《圣十四行诗》和乔治·赫伯特的《神殿》,属于不同的文学创作形式,却是在同一种意识形态下形成的。笛福与菲尔丁的文学创作形式虽不同,但引起我们注意的却是他们意识形态的对抗性。《亨利·埃斯蒙德》是萨克雷唯一的一部完整发表而不是每月连载的小说;这种不同的创作方式无疑使小说的形式引人注目,但它还是基本上保留了“萨克雷的意识形态”。谁也没指望文学创作的形式与文学的“上层建筑”形成一种匀称的
关系,在历史的全过程中永远携手跳着和谐的舞蹈;但即使考虑到它们可能分裂或出现不均匀的发展,“作为生产者的作家”这种概念似乎一定早潜伏在文学史的某些阶段中了。十九世纪后期的英国把小说作为“有机的形式刀从美学观点对它重新下了定义,并找到了它主要的理论家亨利·詹姆斯。无疑正是私人垄断的借贷图书馆出于经济上的需要才使文学的创作形式出Pie讹Macheery,当代法国进步文学评论家。—译者现这些变化。但是这些变化又如何在建立虚构的意识形态方面成为一种积极因素?这个问题倒是人们不太清楚的。
3、范永康:《文学文本与意识形态——马歇雷和伊格尔顿的文本意识形态理论》,载《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内容提要:继阿尔都塞开创了从文本—意识形态的离心结构去研究文艺与意识形态关系的新模式之后,马歇雷进一步突出文学性因素,揭示出文本中意识形态\在场—不在场\的深层辩证结构。伊格尔顿则运用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克服了他们的唯心主义倾向,深入阐释了文本—意识形态的复杂性,从而建构起了\文本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