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2021年高中历史 单元测试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选择题
1.黄宗羲认为:“然则其(封建国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即论者谓有治
人无治法,吾以谓有治法而后有治人。”黄宗羲思想的核心是( )A.建立一家之法 B.法律是由人来决定的C.反对君主专制,实行法治 D.建立君主立宪制
2.黄宗羲评价某先贤说:“先生之学……出入于佛、老者久之。及至居夷处困,动心忍性,因
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悟‘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该先贤是( )
A.程颢 B.朱熹 C.王守仁 D.李贽
3.王阳明认为:“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出自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李
贽也主张不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并强调人的正当私欲。这说明他们( )A.否定传统权威,倡导个性自由 B.没有辩证看待孔子的历史作用C.反对盲信孔子,主张顺时而变 D.批判了儒学对人们思想的禁锢
4.朱熹在《朱子家训》中提出:“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
必远之”“诗书不可不读,礼义不可不知”。朱熹意在( )A.适应皇权需要 B.倡导重德修身C.宣传“存天理,灭人欲” D.维护纲常名教
5.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之一,宋朝的程朱理学是新兴的儒学。以下观点中
属于程颢、程颐的是( )
A.“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 B.“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C.“心即理也”“心外无物” D.“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6.柳宗元说:“浮屠(佛教)诚有不可斥者,往往与《易》《论语》合,诚乐之,其于性情奭(
盛大)然,不与孔子异道。”材料反映出当时( )
A.儒家学说的弊端日益显露 B.佛教已取得了政治统治地位C.佛儒思想皆成为正统思想 D.佛教与儒家思想走向融合
7. “汉代以下,就集体而言,士大夫代表了社会力量,与君权之间有既合作又相互制衡的辩证
关系。”此间,士大夫借以制衡君权的是( )
A.以三纲五常为基础的伦理道德观念 B.以中央集权为核心的行政管理模式C.以选贤任能为支撑的官员选拔体制 D.以屈君伸天为内容的天人感应思想
8.孟子说:“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另立新君)。”而董仲舒说:“唯天子受命
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相对于孟子,董仲舒的主张( )A.否认绝对服从专制君主 B.强调对君主暴政的制约C.修改了儒家君臣关系理念 D.适应了争霸战争的需要
9.有学者研究《论语》后认为,孔子很少从群体的角度来看仁。该学者进而认为战国时有一位
思想家的学说弥补了孔子很少讨论的“群体的仁”。这位思想家最有可能是( )A.老子 B.墨子 C.荀子 D.韩非子
10.某思想家曾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又说:“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这主要反映了先秦时期( )
A.孔子“仁”和“礼”的学说 B.庄子“齐物”的自由精神C.老子“小国寡民”的思想 D.墨子“节用”“兼爱”的主张
11.某学者指出“孔子是传统制度的拥护者,而墨子则是一种新社会秩序的追求者。”下列孔
子、墨子的主张最能体现该观点的是( )A.仁者爱人、兼爱 B.克己复礼、兼爱C.仁者爱人、非攻 D.克己复礼、非攻
12.有学者认为,先秦时期某学派主张积极救世,做事讲求道德;另一学派以其超凡脱俗、自
在生活的美感和灵性弥补了前一学派的缺陷。该学者评述的是( )
A.儒家、道家 B.儒家、墨家 C.法家、儒家 D.法家、墨家
二、材料阅读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董仲舒《春秋繁露》材料二
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顺治,非能为物作则也,唯止之各于其所而已。
——《二程集》第三册《周易程氏传》
材料三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者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黄宗羲《明夷待访录》(1)概括材料一的思想主张,作者为什么会提出这一主张?
(2)材料二宣扬的核心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这些观点的目的何在?
(3)依据材料三概括黄宗羲是如何继承和批判传统儒学的。有什么历史意义?(4)上述材料反映的儒家思想的发展变化具有怎样的特点?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词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但以各地所出文化人才而论,则以关东的齐鲁三晋郑卫周等地最为兴盛。
——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材料二
故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四方正,远近莫敢不壹于正……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南宋]朱熹
“孔子未尝教人之学孔子,而学孔子者务舍己而必以孔子为学……真可笑矣。”
——[明]李贽
(1)材料一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对中国古代学术发展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影响。
(3)依据材料三,比较李贽的思想与朱熹有何不同。李贽思想形成的经济根源是什么?(4)如果要给以上三则材料设一个主题,你认为最恰当的表述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