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基因B控制红花,b控制白花。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该变异可以通过该植物根尖分生区临时装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 B. 该植株减数分裂能产生BB、Bb、B、b四种配子且比例为1∶2∶2∶1 C. 该植株为父本,正常植株为母本,则杂交后代 2/5植株含缺失染色体 D. 如果该植株自交,其后代的性状表现一般是红花∶白花=35∶1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在减数分裂时,三条染色体可以随机两两联会,剩余的一条随机移向一极” ,可知BBb产生的配子种类和比例为:BB:Bb:B:b=1:2:2:1,又根据“无正常染色体的花粉不育( 无活性)”,故雄配子的种类和比例为:BB:Bb:B:b=1:2:1:1,据此答题。 【详解】由图可知,图中的染色体多了一条,同时还存在一条短一段的染色体,变异类型为染色体数目变异和结构变异,无论是染色体数目变异还是结构变异均可用显微镜观察的到,A正确;根据上述分析可知,该植株减数分裂能产生BB、Bb、B、b四种配子且比例为1∶2∶2∶1,B正确;由于无正常染色体的花粉不育( 无活性),则以该植株为父本,产生雄配子的种类和比例为:BB:Bb:B:b=1:2:1:1,正常植株为母本(产生的配子只含有该对染色体中的一条),则与雄配子BB结合的子代一定含有缺失染色体,与雄配子Bb结合的子代一半含有缺失染色体,故杂交后代 2/5植株含缺失染色体,C正确;如果该植株自交,雌配子种类和比例为BB:Bb:B:b=1:2:2:1,雄配子种类和比例为:BB:Bb:B:b=1:2:1:1,后代开白花的为1/6×1/5=1/30,所以后代的性状表现一般是红花∶白花=29∶1,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的难点是正确理解BBb产生配子的种类和比例,尤其是正确理解无正常染色体的花粉不育( 无活性)这一条件的应用。
8.在致癌因子的作用下,正常动物细胞可转变为癌细胞,有关癌细胞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中可能发生单一基因突变,细胞间黏着性增加 B. 细胞中可能发生多个基因突变,细胞的形态发生变化 C. 细胞中的染色体可能受到损伤,细胞的增殖失去控制
D. 细胞中遗传物质可能受到损伤,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减少 【答案】A 【解析】
【分析】依题意可知:本题是对细胞癌变的原因及其癌细胞特点的考查。理清相应的基础知识、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据此分析各选项。
【详解】细胞癌变的发生并不是单一基因突变的结果,而是一系列的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的变异逐渐积累的结果,癌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其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减少,细胞间的黏着性降低,A错误,B正确;原癌基因主要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如果细胞中的染色体受到损伤,导致原癌基因或抑癌基因随着它们所在的染色体片段一起丢失,则可能会出现细胞的增殖失去控制,C正确;综上分析,癌细胞中遗传物质(DNA)可能受到损伤,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减少,D正确。
【点睛】本题的易错点在于:误认为只要相关的单一基因突变就能引发细胞癌变;事实上,细胞癌变是一系列的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的变异逐渐积累的结果。本题的难点在于对C 选项中的“染色体可能受到损伤”的理解;如果能联想到“基因与染色体的位置存在平行关系”,则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9.下列相关实验表述正确的是
A. 在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实验中,两次使用95%的酒精的实验目的相同 B. 证明DNA的半保留复制实验用到了同位素标记法和假说一演绎的研究方法
C. 酒精在“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和“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的作用相同
D. 杂合子高茎豌豆在自然状态下随机交配,子代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均不会改变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由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和“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的实验、对DNA分子复制的推测和DNA半保留复制的实验证据、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在“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实验”中,第一次使用95%的酒精的目的是冲洗掉经低温诱导后、用卡诺氏液固定的根尖上残留的卡诺氏液,第二次使用95%的酒精的目的是
与盐酸按1:1的比例混合对细胞进行解离,而在“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酒精作为酒精灯的燃烧剂,用于烘干载玻片,以固定并迅速杀死细胞,防止细胞死亡时某些水解酶(或溶酶体)对核酸的破坏,A、C错误;证明DNA的半保留复制实验,是在沃森和克里克假说(DNA的半保留复制)的基础上,通过演绎推理,以大肠杆菌为实验材料,采用同位素示踪技术和离心处理,根据试管中DNA的分布位置确定复制方式,最终通过实验得以验证,充分体现了假说—演绎法,B正确;豌豆是自花传粉、闭花受粉的植物,杂合子高茎豌豆在自然状态下随机交配,也就是进行自交,假设高茎豌豆的基因型为Dd,依据“1个等位基因的频率=它的纯合子的频率+1/2杂合子的频率”可知,D的基因频率=d的基因频率=1/2,自交子一代的基因型频率为1/4DD、1/2Dd、1/4dd,子一代的D的基因频率=d的基因频率=1/2,可见,子代基因频率不变,但基因型频率会改变, D错误。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识记并理解“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和“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的实验原理及过程,知道沃森和克里克对DNA分子复制的推测和科学家为证明DNA半保留复制而进行的实验过程,明确豌豆是自花传粉、闭花受粉的植物及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分析各选项。
10.某男性血友病患者(XhY)中一个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和某女性携带者(XHXh)中一个处于减II中期的细胞进行比较,在不考虑变异的情况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h基因数目的比例为1:1 B. 核DNA分子数目的比例为4:1 C. 染色单体数目的比例为2:1 D. 常染色体数目的比例为4:1 【答案】D 【解析】
一个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中含有2个h,一个处于减II中期的细胞中含有2个h或0个h,二者h基因数目的比例为1:1或1:0,A项错误;一个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中核DNA分子数目为92,一个处于减II中期的细胞中核DNA分子数目为46,二者核DNA分子数目的比例为2:1,B项错误;一个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中不含染色单体,一个处于减II中期的细胞中染色单体数为46,二者染色单体数目的比例为0:1, C项错误;一个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中常染色体数目是88,一个处于减II中期的细胞中常染色体数目是22,二者常染色体数目的比例为4:1,D项正确。
【点睛】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基因在染色体上、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的知识的掌握情况。若
要正确解答本题,需要熟记并理解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原因、细胞有丝分裂、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含量变化规律,再结合所学的知识答题,并与基因和染色体的位置关系建立联系。 11.下列关于细胞的叙述,不正确的有 ①硝化细菌、霉菌、颤藻的细胞都含有核糖体 ②酵母菌的基因都是边转录边翻译
③鸡血红细胞中的细胞核、线粒体和核糖体可以发生碱基互补配对 ④胆固醇、磷脂、维生素D都属于固醇
⑤天花病毒、肺炎双球菌这两种病原体中均含有DNA聚合酶 ⑥原核生物细胞不含线粒体,不能进行有氧呼吸. A. 两项 【答案】C 【解析】
【解析】①硝化细菌和颤藻原核细胞含有核糖体,霉菌是真核细胞也含有核糖体,①正确;②酵母菌是真核细胞,有核膜,细胞核内的基因需要先转录,后翻译,②错误;③鸡血红细胞中的细胞核和线粒体中都有DNA和RNA,可以发生DNA复制和转录,核糖体可以发生翻译过程,所以都可以发生碱基互补配对,③正确;④胆固醇、维生素D和性激素等都属于固醇,磷脂与固醇是并列的,都属于脂质,④错误;⑤天花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它没有DNA聚合酶,肺炎双球菌中含有DNA聚合酶,⑤错误;⑥原核生物细胞虽然不含线粒体,但有的原核生物可以进行有氧呼吸,如蓝藻、硝化细菌、醋酸杆菌等,⑥错误;综上所述,总共不正确的有四项,选C。
12.人类囊性纤维病是由于第7号染色体上编码CFTR(—种跨膜蛋白)的基因缺失3个碱基,使CFTR的结构发生异常,从而导致其转运氯离子的功能异常。CFTR的作用机理是ATP与CFTR上的两个结合位点相互作用,从而引起CFTR构象发生变化,进而使通道孔打开和闭合。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在正常细胞中,CFTR运输Cl最可能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B. 氯离子跨膜运输的正常进行是由膜上通道蛋白决定的 C. 基因能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D. 基因碱基数目的改变一定会导致蛋白质结构的改变 【答案】D
-
B. 三项 C. 四项 D. 五项
【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有物质跨膜运输方式、基因对性状的控制、基因突变等,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A.由题干信息可知,转运氯离子过程有CFTR(—种跨膜蛋白)和ATP的作用,推测CFTR运输Cl-最可能的方式是主动运输,A正确;
B.当CFTR的结构发生异常,会导致其转运氯离子的功能异常,说明氯离子跨膜运输的正常进行是由膜上通道蛋白决定的,B正确;
C.由于基因突变导致CFTR的结构发生异常,从而导致其转运氯离子的功能异常,说明基因能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C正确;
D.比如碱基对的改变发生在非编码区、编码区的内含子,或者碱基对改变后转录得到的密码子与原来的密码子所对应的氨基酸相同,以上这些情况都不会改变蛋白质的结构,D错误; 答案选D。
[点睛]:本题属于材料信息题,对此类题型的解题技巧:1. 认真阅读材料,分析其中的关键语句,充分联系教材,找到与教材的衔接点;2. 给合题文要求,对于联系教材的有关原理、概念等,尽可能用教材语言规范答题。
13. 在前人进行的下列研究中,采用的核心技术相同(或相似)的一组是 ①证明光合作用所释放的氧气来自于水 ②用紫外线等处理青霉菌选育高产青霉素菌株 ③用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④用甲基绿和吡罗红对细胞染色,观察核酸的分布 A. ①② 【答案】B 【解析】 【分析】
】1、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进行实验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O2来自水。
2、诱变育种原理:基因突变,方法:用物理因素(如X射线、γ射线、紫外线、激光等)或化学因素(如亚硝酸、硫酸二乙脂等)来处理生物,使其在细胞分裂间期DNA复制时发生差错,从而引起基因突变,举例:太空育种、青霉素高产菌株的获得。
3、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