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画面字幕、现有介绍资料等)来直接著录。主要完成一些较为简单的编目项目的数据录入。
画面分析员负责完成待编目资料的片段层、场景层、镜头层节目内容分析,将重点的片段层、场景层、镜头层标识出来,供下一个环节编目使用,本岗位对人员的画面敏感性和资料分析能力要求较高。
高级编目员主要完成所有已建编目条目的信息完善著录工作,通常的工作重点是内容介绍、主题词、关键词、分类等需要一定专业知识和归纳分析总结能力的编目项目,本岗位对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语言表达能力要求较高。
编目审编员在业务上接受编目专员和专家顾问的的指导,及时对已完成编目的节目著录信息进行审核,确保编目数据的科学性和正确性,需要对编目的画面结构分析和编目信息的正确性同时做出审核。本岗位一般也是编目信息发布的最后把关者,所以对人员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都有较高要求,通常如果各单位保存的节目种类较多时,一般应为每个节目大类(如新闻、体育、综艺、专题等)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的审编员。
编目专员负责编目标准和音像资料自身特点的跟踪研究,为整个编目队伍提供编目标准方面的支持和培训,对编目员和编目审编员的日常工作进行业务指导;解释编目项目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以及每个有关编目项目的详细含义和使用规则;参与标引上有疑难的节目资料的编目数据的最终审定。编目专员需要对编目标准有深入研究,同时知识面广泛,能跟踪媒资管理和编目方面的最新技术发展。
专家和顾问根据编目对象的不同而定,一般应为某类资料的编目处理聘请专门的专家顾问,例如:对综艺类节目编目需要聘请艺术顾问、对体育类节目编目需要聘请体育专家、对新闻类节目编目需要聘请资深记者或制片人等。
结束语:媒资管理系统需要多学科多种技术综合实践,编目工作同样也需要多种专业的人员共同参与才能真正做到高效、科学规范和实用。有关编目生产和组织等方面的其他探讨请参考本文作者的后续文章,也欢迎音像资料管理和节目编辑制作方面有深入见地的同行多提宝贵意见,大家共同的努力才能让音像节目资料编目工作尽快完善和规范起来。本文作者有幸参加广电总局和中央电视台共同组织的编目标准起草工作,在标准组内得到了各位老师和同事的许多帮助,
本文的一些内容也得益大家的共同讨论,在此一并致谢!
同、收回房屋:1.承租人擅自将房屋转让或转借的; 登鹳雀楼 唐代: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注释
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白日:太阳。 依:依傍。
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穷:尽,使达到极点。 千里目:眼界宽阔。 更:替、换。(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其中,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黄河”。当然也是写实。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
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 诗人眼前所呈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永恒的运动。如果说.这种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种动态的美,充满了无限生机的活泼的美。这不是所谓“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标本。读者深深地为诗人的大手笔所折服。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诗的写作特点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有人说,诗忌说理。 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 沈德在《唐诗别》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虽然两句相对,但是没有对仗的痕迹。所以说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
更登就全”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