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BS?TA?G?TR
替换方程中比例所得税收入的假定,即让TA=tY,则可得到:
BS?tY?G?TR
在比例税条件下这一方程告诉我们,预算盈余不仅取决于政府采购和转移支付,还取决于收入水平。
②政府采购与税收变化对预算盈余的影响
ΔBS?ΔTA?ΔG?t?GΔG?ΔG??I.
(1?t)(1?c)ΔG1?c(1?t)
由此式我们可以知道,增加政府采购会减少预算盈余。 II.当
t?GΔGΔG??=时,ΔBS=0,而此时G=1,这一G也称平衡预算乘数。
6.充分就业预算盈余
①当收入潜在收入水平Y时,充分就业盈余(也称校正周期的盈余、高就业盈余、标准化
**BS?tY?G?TR。 盈余与结构盈余)
**BS?BS?t(Y?Y),这表示充分就业盈余缺口BS?tY?G?TR②用上述方程减去有
*
和产出缺口的唯一差别是由所得税的征收引起的。 ③高的就业盈余并不是计量财政冲击的完善方法。 (十)货币、利息与收入 1.商品市场与IS曲线
①设定投资支出函数的结构为I?I?bi ②将投资支出函数代入总需求函数,有:
AD?C?I?G?NX?[C?cTR?c(1?t)Y]?(I?bi)?G?NX?A?c(1?t)Y?bi
③利用商品市场均衡条件,即总需求等于总产出,或
Y?AD?A?c(1?t)Y?bi
推导出IS曲线:
Y??G(A?bi)?G?
11?c(1?t)
④IS曲线公式的一个等价形式是:
S. . . . . ..
.. . .. . .
i?AY?b?Gb
这个等价形式表明,给定Y的变动,投资对利率的敏感程度b越小,乘数动就越大,IS曲线就越陡峭。
?G越小,i的变
⑤IS曲线因自主支出的变动而移位。自主支出增加,包括政府采购的增加,使IS曲线向右位移。位移的长度为乘数2.货币市场和LM曲线
①货币的实际余额需求一方面取决于实际收入水平,因为人们持有货币为购物付款之用;另一方面也取决于持有货币的成本——由于持有货币为不持有其他资产所放弃的利息。利率越高,持有货币的成本越大。因而,货币的实际余额需求与实际收入水平成正比,与利率成反比。
Ps.其本质上是一个关于持有货币的成本-收益分析。 故有:
?G与自主支出增加量ΔA的乘积。
L?kY?hi
参数k和h分别表示实际余额需求对收入水平和利率的敏感程度。
②将名义货币量给定在M水平,假定价格水平保持在P水平不变,货币的实际供给就处于
MP的水平。
Ps.为什么要假定价格水平不变呢?联系总需求曲线的定义:在既定的价格水平下,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均衡共同决定的产量水平。
③要使货币市场处于均衡状态,实际余额需求必须等于实际余额供给,故可以推导出LM曲线方程:
M?kY?hiP
④LM曲线的一个等价形式是:
i?1M(kY?)hP
这个等价形式表明,给定Y的变动,实际余额需求对实际收入的敏感程度越大,实际余额对利率的敏感程度越小,i的变动就越大,LM曲线就越陡峭。
S. . . . . ..
.. . .. . .
⑤LM曲线因实际余额供给的变动而移位。实际余额供给增加,包括政府增发货币,通货紧缩,使LM曲线向右位移。位移的长度为实际余额需求对实际收入水平敏感程度k的倒数与
M实际余额供给增加量P的乘积。
Δ3.商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均衡
①这一均衡是建立在价格水平固定不变的基础上的,即相当于假定了一个平坦的短期总供给曲线。
②自主投资支出ΔI会使得IS曲线向右移动
?GΔI,但均衡收入的移动量却小于IS曲线的
移动量。这是由于货币的实际余额供给不变,当收入上升时,利率必须上升,利率上升又会导致均衡点在IS曲线上沿左上方移动,因而均衡收入的移动量却小于IS曲线的水平移动量,即存在挤出效应。 4.总需求曲线的推导
对于同一条IS曲线,利用不同价格水平决定的LM曲线确定均衡点,所得到的点集就是总需求曲线。 5.IS-LM的规分析
M大致就是解IS-LM方程组,然后写成Y=f(A,P)的形式,其中A的系数是财政政策M乘数,P的系数是货币政策乘数。
(十一)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 1.货币政策
①货币政策的传递机制:当联储进行公开市场操作时,首先影响了实际余额。实际余额的增加(减少)产生资产组合失衡,也就是说,使人们更多地买入(卖出)债券,这会导致债券价格上升(下降),利率下降(上升)。利率下降(上升)会刺激投资需求增加(减少),进而增加(减少)产出。增加产量就要增加货币需求,开始沿新的LM曲线上升(下降),使得利率上升(下降),产出上升,直到新的均衡。
②现实当中,有些情况会使传递机制受到破坏,比如流动性陷阱会使得货币政策无力影响利率,又比如当利率下降时,银行不情愿增加其贷款,使得产量无法增加。
③在古典情况下,即LM曲线垂直时,货币数量的既定变化对收入水平的影响最大。
S. . . . . ..
.. . .. . .
2.财政政策与挤出
①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当扩性的财政政策引起利率上涨,从而减少私人支出,特别是投资支出时,就发生了挤出的情况。
②当经济处于流动性陷阱之中,LM曲线为水平的,利率不会随政府的支出而变动,因而此时完全没有挤出,财政政策效应达到最大。
③当经济处于古典情况时,LM曲线为垂直的,增加政府支出不会改变均衡收入水平,只能使利率上升,发生了完全的挤出。注意这和非充分就业时的挤出机制是不同的。在充分就业时,增加需求将引起价格水平的上涨,价格上涨,降低了实际余额,使LM曲线向左移动,从而提高利率直到初始增加的总需求被完全挤出为止。
④由于失业存在,就有可能扩大产出,当政府支出增加时,利率似乎不一定提高,因而不一定有任何的挤出。货币当局可以通过货币调节或称预算赤字货币化的手段防止利率提高。 3.产出构成与政策配合
①货币扩会使得均衡收入上升,均衡利率下降;财政扩会使得均衡收入和均衡利率都上升。 ②削减所得税和增加政府支出会增加消费,降低投资,而投资补贴会同时增加消费和投资。 (十二)消费与储蓄
1.消费与储蓄的生命周期-持久性收入理论 ①生命周期理论:
C?WLYLNL
其中WL是工作年限,YL是工作时的年收入(假定不工作的收入为0),NL是生存年数。在人的工作年限当中,人会进行储蓄,而在非工作的生存年限当中,人则会进行反储蓄,总之,消费最终是平滑的。
另外,生命周期理论意味着,产生于财富的边际消费倾向应该等于产生于暂时性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因而也是非常小的。经验数据表明,富人的边际消费倾向在某种程度上是较低的。 ②持久性收入理论:
C?cYP
持久性收入就是以一个人现有的财富水平与现在和未来挣到的收入,来维持其个人在有生之年的稳定的消费比率。
2.不确定情况下的消费:现代分析方法 ①传统模型对LC-PIH理论的回击
S. . . . . ..
.. . .. . .
经验证据表明,消费行为的一半是由现期收入而不是由永久性收入决定的。
流动性约束与缺乏远见是对其原因的两种解释。前者认为,当永久性收入高于当前收入时,消费者不能借款以提高消费水平。后者认为,消费者完全不能像LC-PIH理论假定的那样有远见。
②生命周期假说认为,人们储蓄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退休储备资金。但另外的储蓄目标也是很要紧的,比如为子女提供遗产,还比如用储蓄作为一种缓冲库存,未雨绸缪。 3.消费行为的深层方面
①证券市场对消费是非常重要的,但这种关系的重要性很难被确定。 ②利率对储蓄的影响微小,而且难以察觉。
③传统观点认为较低的税收意味着较高的总需求,利率越高,挤出效应越大,对未来的投资越少,巴罗认为赤字并不要紧,因为债券的价值恰好被它所暗含的未来的纳税义务所抵消。但反对者则提出,现代的人不会考虑后代的问题,而且许多人不能借债,因而巴罗-嘉图命题不成立。
(十三)联邦储备、货币与信用 1.货币存量的决定:货币乘数
①货币供给由通货CU加上存款D组成:
M?CU?D
高能货币由通货CU加上准备金构成:
H?CU?准备金
通货-存款比率cu:
cu?CUD
准备金比率re:
re?准备金D
高能货币存量H,货币乘数mm:
M?1?cuH?mm*Hre?cu
②准备金:由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构成,当利率高时,银行会特别努力使超额准备金缩小到一个极小值。
S.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