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书心得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结合中国实际重新认识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书心得

在以往的求学生涯中,对于“实践”已有初步的认识和理解。在此基础上,学习被恩格斯称之为包含了“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结合中国实际,重新深刻认识“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

这是马克思于1845年春在布鲁塞尔写成,分为11点一共只有1156个字,但是却非常清晰的列出了对于费尔巴哈以及以往那些旧唯物主义的批判观点,并首次明确提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科学地说明了人的社会性本质,正确地阐述了社会实践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经统计“实践”一词分别在7点中共出现14次,通过不断的强调和重复,将实践的观点贯穿始终。这也是费尔巴哈以及以往的旧唯物主义最大的缺陷和局限所在,即“只是从感性直观的角度去理解一个对象,而不是当成感性的人的活动、实践活动去理解”,因此也就无法正确解决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关系,更无法阐述主观世界对于客观世界基于实践的能动性。下面将以科研工作人员的视角,结合出现“实践”的7点内容,从实践的内涵、认识世界的途径、检验真理的标准、改造世界的手段、社会生活的本质五个方面粗浅的阐述研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后所学所得所感。

一、“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对于实践内涵的重新再理解

作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实践的内涵到底是什么,这是要解释的首要问题,关乎马克思哲学思想体系的建构。通过搜集和学习西方哲学的相关资料,对费尔巴哈及其观点有一个初步了解,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虽然已经能够区别于唯心主义,清楚地意识到人是现实存在的感性实体,并主张灵魂依附于肉体而存在。在费尔巴哈的理论框架下,“实践”仅仅是一种简单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要的交往活动,这种交往活动仅局限于生理范畴,完全脱离了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来考察人类历史。

无论是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还是日新月异的当下,历史事件的发生和科学知识的创建,无不是人类主观世界在客观世界“实践”的结果。因此,真正去认识和理解历史、社会、人类,唯有踏踏实实从实践的角度出发,充分意识到连接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的存在,才能完全理解“人”和“人类”作为认识社会生产活动的主体性。马

- 1 -

克思利用第一点深刻地揭示出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一个根本性错误,即不懂得实践的真正含义,不能从实践的观点出发理解客观世界,并在第五点再次强调“(费尔巴哈)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的感性活动”。实践即人们通过自身的能动性改造客观世界的有目的的活动,是连接人与客观世界的中介。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从客观世界中获得真理,真理只有运用实践作用于客观世界,才能体现价值和生命里。

二、对“摸着石头过河”的再理解——实践是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

众所周知,环境和教育不仅决定和影响人,而且它们本身也是在人们的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建立起来的,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人不仅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而且也是环境和教育的主体。正是通过这样受教育和环境的影响,人类再“反馈”通过实践改造环境和教育,为人类提供更加优越的环境和教育,最终呈现“螺旋式”上升趋势。马克思从科学的实践观出发,科学地阐明了人与社会环境、人的改变与社会环境的改变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第三点提出“环境的改变与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进一步阐明了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在实践中主体对客体的认识,一方面要受客体的本质与规律的规定与制约,另一方面主体在实践中具有积极的,能动的反映客体的本质的功能,这是实践活动的主体,人的能动作用的重要表现。

我国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在不断实践探索中推进。“摸着石头过河”是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实践是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通过“摸着石头”这样的实践过程来找出经济社会发展固有的规律,以便利用这些规律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服务实现“过河”的目的。改革开放40年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是对“摸着石头过河”改革方法的充分肯定。

当前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发展处于关键时期,我们面对着许多从来没有遇到的重大课题。如何利用好前所未有的发展战略机遇期,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可能指望从马克思主义的书本中去寻找现成的答案,也不可能照套、照搬别国的模式。仍然需要继续“摸着石头过河”,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在实践中总结和提出新的发展思想,才能形成新思想,拿出新办法,走出新路子,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三、从“白猫黑猫论”去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在我国市场化改革初期,由于对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的理解还不够深入,一直以来社会对于“市场经济”,对于“私产”都存在较大的敏感性和抵触心理,惶恐的认为是“走资”。在当时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的完美结合,是否预示无法与社会主义兼容,中国到底应不应

- 2 -

该进行市场化改革?针对上述疑惑政府、学界进行多次激烈论战,缺乏一个最终的标准和论断,这样的争论只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市场经济是否适合中国当时的发展实际,单纯以理论基础再怎么分析客观实在,那也只是头脑中根据经验分析出来的不可靠的结果。这也正是第二点所阐述的“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直到邓小平同志提出“不管黑猫白猫,能捉老鼠的就是好猫”,突出强调“抓老鼠”这个实践的过程和结果,事实证明无论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都只是一种资源配置手段,与政治制度无关。资本主义可以有计划,社会主义也可以有市场。最终还是要靠实践才能得出对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判断,强调思维和真理的“此岸性”,只要能够发展生产力的,都可以在实践中使用。第二点出现的“思维的此岸性”,是借用康德的一个哲学术语,与“思维的真理性”、“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是一个意思,都是指人的这种认识是符合客观存在的,是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因而都应该在实践中得到证实。因此,空洞的理论和学术争论无济于事,真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应该大胆地实践,大胆地试,先不要下结论,干了再说。实践是对理论最好的诠释。

四、“敢教日月换新天”体现着实践对于世界的能动性改造

旧唯物主义总是强调用理论或经验去认识、解释世界,停留于以单纯的直观去“观看”和“说明”世界。第十一点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强调实践是人存在的根本方式。这是对于旧唯物主义的颠覆。我们在承认世界对人类社会的绝对影响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对自然尽管只是相对存在的反作用。

毛泽东同志曾说:“天灾是一件坏事,但是它里头含有好的因素,你要是没有碰到那个坏事,你就学不到对付那个坏事的本领,所以艰难困苦能使我们的事业成功。”这种“人定胜天”的精神,正是新唯物主义所强调得以人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实践去“改造”世界,在实践中不断获取新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检验真理,从而实现发展。马克思认为在实践中主体对客体的改造,一方面主体要受客体的本质与规律的规定与制约,另一方面主体在实践中具有积极能动改造客体的功能。这就是实践活动中的主体,人的能动作用的突出表现。环境压力愈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就愈能调动和激发出来,积极应对、奋发进取,就可争取到光明的前景。

五、重温“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践是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

马克思紧紧围绕“实践”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以及以往那些旧唯物主义展开批判,立足于社会实践的角度去理解人类历史、人类社会的。第八点明确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

- 3 -

质上是实践的”,在马克思看来,实践作为一种感性的现实的人类活动,是人的生命和生产活动的直接存在形式,承认了人的能动性的存在,那么也就把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双向互动的桥梁连接起来。其中,生产劳动实践是最根本的实践形式,是人类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基础。否则必然导致第九点所指出的旧唯物主义“至多也只能达到对单个人和市民社会的直观”,只能借助“宗教”等具有神秘主义色彩的东西或者是所谓的抽象的“类”概念。

无论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的崛起,还是沿海开放、经济特区开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都体现着对实践的尊重。正是因为坚持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实践观,突出人类在实践中的主题性,将人类发展视为实践的根本要求,才使得马克思主义成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不断发展的理论。正是通过这种感性的、现实的实践活动,人的感性生命存在才成为可能,真正将人的历史与社会历史联系起来,人类社会也就成为其立脚点了。

六、结语

以上便是研读费尔巴哈的思想和马克思的一些著作后,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一些领会和见解,概而言之,实践是“人的感性活动”,是能动性与受动性、主观与客观的有机统一。正如毛泽东同志说说:“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应当说明的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还结合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及其宗教观点,对费尔巴哈的历史唯心主义进行了批判,于此不做赘述。当然,受限于思想的局限性,对其中内容和观点的理解仅仅是皮毛,难言透彻。值得庆幸的是,通过这样的学习经历,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实践观有了重新而又较为深刻的认识。

- 4 -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一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活动本身的。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因此,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二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三 关于环境和教育起改变作用的唯物主义学说忘记了: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一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凌驾于社会之上。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且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四 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世界和世俗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他做的工作是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但是,世俗基础使自己从自身中分离出去,并在云霄中固定为一个独立王国,这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因此,对于这个世俗基础本身应当在自身中、从它的矛盾中去理解,并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因此,例如,自从发现神圣家族的秘密在于世俗家庭后,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在理论上和实践中被消灭。

五 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喜欢直观;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的感性活动。

六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费尔巴哈没有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因此他不得不:(1)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的东西,并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2)因此,本质只能被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

七 因此,费尔巴哈没有看到,“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的产物,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个人,是属于一定社会形式的。

- 5 -

八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九 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至多也只能达到对单个人和市民社会的直观。

十 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 十一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 6 -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书心得

结合中国实际重新认识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书心得在以往的求学生涯中,对于“实践”已有初步的认识和理解。在此基础上,学习被恩格斯称之为包含了“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结合中国实际,重新深刻认识“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这是马克思于1845年春在布鲁塞尔写成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9fw9k618by3gzju6vsv034ka295j7z00d07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