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目的
公司职业危害分析及控制办法
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止职业病,保护员工身体健康,促进公司经济发展,依据国家有关职业卫生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制定本办法。 2适用范围
本办法适用于集团公司及各车间职业卫生管理工作。 3 防治方针
职业病的防治工作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 4 生产性毒物主要职业危害及其控制办法 生产性毒物的来源
生产或使用的有毒物质称为生产性毒物,其产生来源则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在生产过程中,可在原料、辅助材料、夹杂物、半成品、成品、废气、废液及废渣中存在,其形态可以固体、液体、气体、蒸汽、烟雾等形式存在于生产环境中。主要氨、甲醇、等。 生产性毒物对人体作用的影响因素
毒性是指一种物质侵入人体体表或体内某个部位时产生伤害的能力。一种物质所能产生的伤害作用的程度,不仅与它固有的伤害性质有关,而且也与其侵入人体的路径及速度相关。生产性毒物对人体的影响取决如下:(1)物质的数量或者浓度;(2)暴露时间;(3)物质的物理状态,如粒径;(4)物质与人体组织的亲和力;(5)物质在人体体液中的可溶性;(6)物质对人体组织及器官攻击的敏感性。 4.2.1生产性毒物进人人体的途径
生产性毒物是通过3种主要的途径吸收进入人体,这3种途径是:(1)呼吸道:这是最常见最重要的途径。凡呈气体、蒸汽和气溶胶形态的毒物都可经呼吸道进入人体。整个呼吸道都能吸收毒物。肺泡总面积很大(约50—100米’),肺泡壁很薄(约1—4微米),肺泡又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所以肺泡对毒物的吸收极为迅速。通常空气中的毒物浓度越高,毒物粒子越小,毒
物在体内的溶解度越大,经呼吸道吸收的越多。毒物经呼吸道吸收后,可不经肝脏转化、解毒即可直接进入血液循环中,分布于全身。(2)皮肤:有些生产性毒物可通过无损伤的皮肤及皮脂腺进入人体。通常毒物的浓度越高,脂溶性越大,污染皮肤的面积越大,皮肤吸收的量也就越多。高温、高湿的环境条件,可促使毒物经皮肤吸收。尤其当皮肤有损伤或患病时,毒物更容易经皮肤进人体内。毒物经皮肤吸收后,同样也不经肝脏转化而直接进入血液循环。(3)消化道:在生产环境中毒物经消化道进人体内的不多见。但由于经毒物呼吸道吸入时有部分贴着鼻咽部和口腔而被吞下;另外不良的卫生习惯(车间进食等),也可使毒物经消化道进入体内。经消化道进入体内的毒物,大多经肝脏转化、解毒后才进入血液循环。
危害:(1)职业中毒:生产性毒物可引起职业中毒,职业中毒按发病过程可分为三种病型。急性中毒:由毒物一次或短时问内大量进入人体所致。多数由生产事故或违反操作规程所引起。慢性中毒:慢性中毒指长期小量毒物进入机体所致。绝大多数是由蓄积作用的毒物引起的。亚急性中毒:亚急性中毒介于以上两者之间,在短时间内有较大量毒物进人人体所产生的中毒现象。(2)带毒状态:接触工业毒物,但无中毒症状和体症,尿中或其他生物材料中所含的毒物量(或代谢产物)。(3)其他职业病。(4)致突变、致癌、致畸。(5)对生殖功能的影响 生产性毒物控制措施。
生产过程的密闭化、自动化是解决毒物危害的根本途径。尽可能以无毒、低毒的工艺和物料代替有毒、高毒工艺和物料,是防毒的根本性措施。用无毒、低毒物质代替剧毒物质是从根本上解决毒物危害的首选办法,但不是所有毒物都能找到无毒、低毒的代替物。常用的控制措施有密闭、通风排毒系统及个体防护等措施。
5噪声的主要职业危害及其控制办法
在生产中,由于机器转动,气体排放,工件撞击与摩擦所产生的噪声,称为生产性噪音或工业噪声。
噪声可归纳为以下三类:(1)空气动力噪声,由于气体压力变化引起气体扰
动,气体与其它物体相互作用所致。例如,各种风机、压缩机等,由于压力脉冲和气体排放发出的噪声。(2)机械性噪声、机械撞击、摩擦或质量不平衡旋转等机械力作用下引起固体部件振动所产生的噪声。(3)电磁性噪声由于磁场脉冲,导致伸缩引起电气部件振动所致。如大型电动机、发电机和变压器等产生的噪声。 噪声对人体的影响
噪声对人体的作用分为特异的(对听觉系统)和非特异的(其他系统)两种。暴露在噪声环境下,会造成下述听力损伤。(1)急性反应:1)急性听力损伤,由爆炸等造成,通常是可以恢复的;2)暂时听阈位移:短期暴露在噪声中,引起听觉疲劳,离开噪声环境后可恢复,恢复时间长短根据接触噪声的强度和时间而不同;(2)长期效应:1)永久性听闻位移,因长时间暴露而造成,影响内耳感音器官,由功能性改变发展为器质性退行性病变,听力损失不能完全恢复;2)噪声性耳聋,因长时间暴露而造成; 3)耳鸣,耳鸣也会在没有预兆的情况下,从急性的短期效应变成长期的,甚至是不可恢复的。因此,暴露于强噪声环境的作业人员应定期检查听力。
噪声的控制:(1)工程控制,在设备采购上,要考虑设备的低噪声、低振动。对噪声问题寻找从设计上的解决方案,包括使用更为“安静”的工艺过程,设计具有弹性的减振器托架和联轴器,在管道设计中,尽量减少其方向及速度上的突然变化。在操作旋转式和往复式设备时,要尽可能地慢。(2)方向和位置控制,把噪声源移出作业区或者转动机器的方向。(3)封闭,将产生噪声的机器或其他噪声源用吸音材料包围起来。不过,除了在全封闭的情况下,这种做法的效果有限。(4)使用消声器,当空气、气体或者蒸气从管道中排出时或者在其中流动时,用消声器可以降低噪声。 (5)外包消声材料,作为替代密封的办法,用在运送蒸气及高温液体的管子的外面。 (6)减振,采用增设专门的减振垫、坚硬肋状物或者双层结构来实现。(7)屏蔽,在减少噪声的直接传递方面,是有效的。(8)吸声处理,从声学上进行设计,用墙壁和天花板来吸收噪声。(9)隔离作业人员,在高噪声作业环境下,无关人员不要进入。短时间地进入这种环境而暴露在高声压的噪声下,也会超过
允许的每日剂量。(10)个体防护,提供耳塞或者耳罩。这应该被看成是最后一道防线。需要配戴个体防护用具的区域要明确标明,对用具的使用及使用原因都要讲清楚,要有适当的培训。。 6粉尘主要职业危害及其控制办法 生产性粉尘的来源
6.1.1固体物质的机械加工、粉碎,金属的研磨等的生产过程; 公司生产性粉尘主要是原料煤的加工过程。
粉尘抵达危害:粉尘对人体的危害,根据其理化性质、进入人体量的不同,可引起不同的病变。如呼吸性系统疾病、局部作用、中毒作用等。 粉尘危害的控制措施
对于粉尘的危害,在生产过程中可采用如下技术措施防尘:
6.3.1技术革新:改革工艺设备和工艺操作方法、采用新技术是一项彻底消除粉尘污染、搞好防尘工作的技术措施。在工艺改革中首先应当使生产过程不产生粉尘危害的治本措施,其次才是产生粉尘以后通过治理消除或减少其危害的措施。
6.3.2湿法防尘:这是一项简便、经济、有效的防尘措施。粉尘遇水后很容易吸收、凝聚、增重,这样可大大减少粉尘的产生及扩散,改善作业环境的空气质量。
6.3.3密闭尘源:将尘源有效的封闭,是防止粉尘外逸的一项有效的技术措施,它常与通风除尘技术措施配合使用。
6.3.4通风除尘:这是目前工业生产中应用最为普遍、效果最好的一种技术措施。通风除尘就是用通风的方法将尘源予以有效的控制,并将含尘气体抽出,经除尘器净化后排入大气,使作业区空气含尘浓度达到卫生标准的要求,并使尾气达到排放标准的要求。
6.3.5个人防护:这是一项辅助性的措施。通常是在其他技术措施的基础上,对从事粉尘作业的人员通过各种防护用品(如口罩、防尘口罩、防尘面具、防尘头盔等),进一步防止粉尘的吸入,减少粉尘对人体的危害。
职业危害分析及控制办法
××××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