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第11册数学《比的意义》导学
案
小学六年级第11册数学《比的意义》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认识比,知道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法、写法。 2、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3、理解比、分数和除法之间的关系,明白比的后项不能是零的道理。
学习重点:理解比各部分的名称,正确求比值 学习难点:比、分数和除法之间的关系。 导学流程: 一、前提测评
谈话(出示课件1:我会说。) 二、激趣定标 1、导语激趣:
2、明确目标:【出示(课件3)学习目标,生齐读目标,师板书课题:比】
三、自学互动(适时点拨) (任务一):学习比的意义
学习 方式: 先自学课本48页,然后集体交流 1、学习同类量的比。
A、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出示课件4),这是谁?
第1页/共7页
关于杨利伟,你们都知道些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教师板书:15÷10 10÷15)
B、师:这两个关系都是用什么方法来求的?(除法) C、师:比较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除了除法,还有一种表示方法,即“比”。可以说成是:长和宽的比是15比10(师板书:15比10 ) ,宽和长的比是10比15。 (师板书:10比15 )
议一议:长与宽的比,宽与长的比一样吗?为什么?说明什么?
2、学习不同类量的比。
A、(课件出示):“神舟”五号进入运行轨道后,在距地350km的高空作圆周运动,平均90分钟绕地球一周,大约运行42252km。飞船进入轨道后平均每分钟飞行多少千米?怎样用算式表示?( 生说师板书:42252÷90) B、点拨:
3、观察、比较,归纳比的意义。
交流:(1)比是有顺序的。(2)比可以是相同量之间的比,也可以是不同量之间的比。不同量之间的比会产生一种新的量。
A、你能说说什么是比吗?(板书;揭题并引导抓住:相除、比)
B、齐读比的意义。
第2页/共7页
4、课堂训练一:(出示课件6)
(任务二):学习比的读写法和比的各部分名称。
方式:先独学、后群学(出示课件7)小组内合作学习,并概括相关知识点,看看哪个小组最能干。
【1、几比几怎样写、怎样读? 2、比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3、怎样求比值? 4、比值可以怎样表示?】 1、独学、群学。 2、学生代表汇报,
3、小组讨论交流:比值是什么得来的?比与比值有什么区别吗? 意义不同 表现形式也不同
比:两个数相除又叫做这两个数的比
比表示一种关系,它包括前项,后项;它可以写成比的形式和分数的形式.
比值: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
比值是一个数;通常写成分数、整数、或小数。 4、课堂训练二:(卡片出示) (1)、读一读,写一写。 5:3 读作: 10:11读作: 35比36记作: 55比39记作:
(2)、口头判断:是比还是比值(卡片出示:1:7、 、7、0.5)
第3页/共7页
(任务三):学习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方式:小组讨论、交流 1、(出示课件10)小组讨论:
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分别相当于除法算式和分数中的什么?
小组代表汇报,完成下表。(课件出示11)
B、师:如果用字母表示比与除法、分数这三者的内在关系,应该怎样表示?
2、想一想:比的后项可以是0吗?为什么?师补充板书:a ∶ b = a ÷ b =(b≠0)
3、质疑:(出示课件12)可是,在比赛场上,我们常常用比分的形式来表示两个队的比赛结果,这里的比和我们这节课学习的比一样吗?这里的4∶ 0是什么意思?谁能说说看。 四、测评达标
完成课本49页做一做1、2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课件13展示) 完成课件14。
作业:课本52页1、3题。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能和大家分享一下吗?(组内交流) 板书:
第4页/共7页
比的意义
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前项 比号 后项 比值 15÷10 15 : 10 =15∕10 10÷15 10 : 15 =10∕15 42252÷90 42252 : 90 =42252∕90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
第5页/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