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产业结构理论的观点整理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产业结构理论的观点整理

针对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学术界主要有以下几种主要观点:

(一)配第-克拉克定律(二)库兹涅茨人均收入影响论(三)罗斯托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理论和经济成长阶段论(四)钱纳里的工业化阶段理论(五)霍夫曼工业化经验法则(六)赤松要雁形形态理论 (一)配第-克拉克定律

最早注意到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是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

配第比较了英国农民的收入和船员的收入,发现后者是前者的四倍。他认为,工业的收入要比农业高,而商业的收入又比工业高,说明工业比农业,服务业比工业具有更高的附加值,这一发现被称为配第定理。这一定理第一次揭示了产业结构演变和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

英国经济学家科林·克拉克于1940年在《经济进步的条件》一书中,按照三次产业分类法,以若干国家的产业变化为依据,分析了劳动力在一、二、三产业间移动的规律性。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移动;当人均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移动,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产业比重不断减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将顺次不断增加。

劳动力在不同产业间的流动原因在于不同产业之间收入的相对差异。由于克拉克的研究只是印证了配第的发现,因此,这一研究成果就叫做“配第一克拉克定理”

评述:配第定理揭示了结构演变和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由于时代的局限性,配第未能看到结构变动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内在关联。

(二)库兹涅茨的人均收入影响论

库兹涅茨在配第、克拉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真挖掘了各国的历史资料,利用经济统计学理,对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全面的考察,考察了总产值变动和就业人口变动的规律。

他指出:在按人口平均的产值较低组距内(70~300美元),农业部门的份额显著下降,而工业和服务业的部门的份额则相应地大幅度上升,但其内部的结构比例则变化不大;在按人口平均的产值较高组内(300~1000美元)农业部门的份额与非农部门的份额之间变动不大,但非农部门的结构变化则较大。库兹涅茨的这种产业结构受人均收入变动的影响理论被称为“人均收入影响理论”。

(三)罗斯托的主导产业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在他的《经济成长的过程》和《经济成长的阶段》等著作中,提出了\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理论\和\经济成长阶段理论\罗斯托根据技术标准把经济成长阶段划分为6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存在起主导作用的产业部门,经济阶段的演进就是以主导产业交替为特征的.这六个阶段分别为:

1.传统社会

包括牛顿以前的整个世界。当时不存在现代科学技术,生产力水平低下。 2.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

近代科学技术开始在工农业中发生作用,占人口75%以上的劳动力逐渐从农业中转移到工业、交通、商业、服务业,投资率的提高明显地超过人口的增长水平 。

3.起飞阶段

相当于产业革命时期,积累率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由5%增加到10%以上,有一种或几种经济主导部门带动国民经济的增长。

4.成熟挺进阶段。

现代科学技术已经有效地应用于生产,投资率在10%~20%之间,由于技术创新和新兴产业的不断涌现和发展,产业结构发生巨大的变化。

5.高额民众消费阶段。

工业高度发达,主导部门转移至耐用消费品和服务部门。 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主导部门从耐用消费品部门转移至提高生活质量的部门,如:文教、医疗、保健、福利、文娱、旅游等部门。 (四)钱纳里的工业化阶段理论

钱纳里从经济发展的长期过程中考察了制造业内部个产业部门的地位和作用的变动,揭示了制造业内部结构转换的原因,及产业间存在着产业关联效应,为了解制造业内部的结构变动奠定了基础。

钱纳里将制造业的发展分为三个不同的时期:经济发展初期、中期和后期 制造业在三种不同的时期划分为不同类型的产业即初期产业,中期产业,后期产业。 (五)霍夫曼工业化经验法则

提出了霍夫曼比率和霍夫曼工业化经验法则。

1.霍夫曼比率=消费品工业净产值/资本品工业净产值 . 霍夫曼工业化经验法则 工业化阶段 霍夫曼系数 特 征 第一阶段 5(±1) 消费品工业占主导地位,资本品工业不发达 第二阶段 2.5(±1) 资本品工业快于消费品工业的增长,达到消费品工业净产值的50%所有 第三阶段 1(±0.5) 资本品工业继续快速增长,已达到和消费品 工业相平衡的状态 第四阶段 1以下 资本品工业占主导地位,实现工业化 评述:霍夫曼工业化经验法则在工业化前期是适用的。但在现代经济中并不适用。在现代经济中“霍夫曼定理”不能得到印证的主要原因是:第一,“霍夫曼定理”是建立在先行工业化国家早期增长模式之上的。在这些国家工业化的早期阶段,经济增长依赖于机器作业对手工劳动的替代。在这一替代过程中必然发生的资本对劳动比例,或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使资本品生产的优先增长成为必然。但是,正如20世纪50年代以来索洛、库兹涅茨、舒尔茨、萨缪尔森等一大批经济学家的研究成果所揭示的,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并不是资本投入,而是技术进步和效率提高。在这种情况下,资本品的优先增长就不再是必然的第二,霍夫曼对工业化进程中经济结构变化的研究,是在国民经济只存在工业和农业两个部门的理论框架下进行的,因此,他把资本品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的上升和居于主导地位,等同于它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上升和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运用20世纪40年代确立的“产业三分”的框架来进行分析,我们看到的真实图景是:无论是作为工业化第一梯队的英、美,第二梯队的 德、法,还是第三梯队的日本,增长得最快的产业并不是工业,更不是资本品工业或重工业,而是服务业。不论从就业结构看还是从产值结构看,服务业都很快成为 国民经济中占主要地位的产业部门。服务业,特别是其中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于先行工业化国家生产成本、特别是交易成本的降低和效率的提高,起了重要的作用。 (六)赤松要的“雁行形态理论”

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在1932年提出了产业发展模式的“雁行形态理论”。这一理论提示了后进国家参与国际分工实现产业结构高度化途径 。 该理论指出:随着比较优势的变化,后起国家或地区特定产业的生命周期通常经历了引进、进口替代(区域内生产)、出口、成熟和再进口五个阶段,形成倒“V”的雁行形态,由此区域内产业呈现出雁行形态模式发展和产业从一个区域向另一个区域的雁行转移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表现出产业结构不断高级化的演进。

第一只雁是进口和国内市场研发阶段。 第二只雁是国内市场饱和到产品出口。

第三只雁从国外市场形成到输出技术设备,就地生产和销售

第四只雁国外生产能力形成,产品以更低的价格返销国内,迫使本国该产品生产减少,促使新的研发。

评述:学者们认为,雁行形态是战后东亚地区的客观存在,曾产生过积极的影响,可以说没有雁行形态就没有“东亚奇迹”。学者们也指出了雁行形态的局限性,主要观点是:1.雁行形态只是一种过渡模式。它要求雁阵中的各国在同一时间内要处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上。各国间产业结构越是存在差距,雁行梯次的链条就越具有稳定性。这样,雁行形态本身便隐含着一种两难悖论:一方面,后发国为利用各国间互补性生产要素所带来的动态比较优势,会现实地选择维持雁行形态的稳定和均衡。另一方面,后发国为早日摆脱“雁尾”的落后位序,又会努力从其他方面获取赶超战略所必需的更大量的经济资源,因此“稳定与均衡”只是一种相对和暂时的现象。长期来看雁行格局迟早会被打破而进行区域经济重构2.雁行形态的运行具有严格的前提和约束条件。首先,雁行形态的正常运行离不开优质而持久的头雁效应,即头雁国家对雁阵其他国家的带动作用。其次,雁阵中各梯次的国家互为条件,都必须具有结构调整的能力。再次,要求高梯次国家和低梯次国家在投资和贸易方面保持相应的平衡,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良性循环。3.雁行形态容易导致被投资国本国资本的缺位。随着直接投资的展开,在后发国的产业投资中,海外FDI所占比率越来越高,多国籍子公司逐渐成为出口产业的主角,这在“广场会议”以后的ASEAN体现得尤为明显。因此有学者认为,这类国家的工业化可定义为:“基本是在民族资本被摧毁的情况下,由国家和外资相结合实现工业化的类型”(金泳镐,1988)。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先进国和后发国之间差距不断扩大的今天,后发国仅凭自身的资本积累,已难于实现工业化。 (七)里昂惕夫理论

里昂惕夫开创的投入产出分析法把封闭型产业结构理论定量化,并发展到最完美的程度。投入产业分析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投入与产业的数量关系,利用投入产业和投入产出系数推断某一部门经济活动的变化对其它部门的影响,计算为满足社会的最终需求生产的各种产品总量,并分析国民经济发展和结构变化的前景。 评述:投入产出分析法是产业结构分析的一种重要工具,但由于它是静态分析的方法,并以同质性和比例性作为分析的假定前提,因而这种方法又有一定的局限性。一般说来,它用于短期而不适用分析,适用于分析而不适用于预测

(八)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抽象而清楚地阐明了社会再生产实现的条件,但在现实生活中,产业部门众多,产业结构中包括了多种产业部门之间相互提供中间产品的错综复杂的联系,因此,运用马克思的结构均衡理论难以描述产业之间多部门的投入产出联系,对于产业结构的区际协调应用性不强。

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理论:马克思首先提出了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规律。列宁则将马克思的这一思想和资本有机构成的理论及再生产公式相结合,提出了在技术进步条件下,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规律。他指出,在扩大再生产过程中, “增长最快的是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其次是制造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最慢的是消费资料生产。”这一理论在一定前提下可以反映一国产业结构的变化情况。 (九)刘易斯理论

该理论建立在以下三个基本假定上:

1)农业的边际劳动生产率为零或接近零;

2)从农业部门转移出来的劳动力的工资水平由农业的人均产出水平决定; 3)城市工业中的利润储蓄倾向高于农业收入中的储蓄倾向。

因农业的边际劳动生产率为零或接近零,农业剩余劳动力对城市工业的供给价格低,且工业的边际劳动生产率远远高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工资,故工业发展就可以从农业中获得无限廉价劳动力供给,在劳动力供给价格与边际劳动力差额中获得巨额利润。又由于工业利润中的储蓄倾向高,使得城市工业发展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进一步提高,由此产生一种累积性效应。这种累积作用的结果是,农业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提高,工业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下降,以致达到工、农业劳动力边际生产率相等。这时,二元经济转变为一元经济。M.P.托达罗批判了刘易斯的二元结构转变理论,认为刘易斯的理论过于简单化,没有考虑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以后能否找到合适的工作。在发展中国家,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寻找工作的难度很大,从而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会出现大量的无业游民,故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一很大的阻力。

(十)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长理论

由于发展中国家资源的稀缺性,全面投资和发展一切部门几乎的不可能的,只能把有限的资源有选择地投入到某些行业,以使有限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促进经济增长的效果,此即不平衡增长。赫希曼认为,在发展中国家,有限的资本在社会资本和直接生产之间的分配具有替代性,因而一两种不平衡增长的途径:

一是“短缺的发展”,即先对直接生产资本投资,引起社会资本短缺,而社会资本短缺引起直接生产成本的提高,这便迫使投资向社会资本转移以取得二者的平衡,然后再通过对直接生产成本的投资引发新一轮不平衡增长过程;

二是“过剩的发展”,即使对社会资本投资,使二者达到平衡后再重复此过程。 不平衡增长理论基本上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因为我国40多年的经济发展走的就是一条“不平衡增长”的途径。至于选择哪一条不平衡增长途径,则应视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而定。

(十一)筱原三代平的两基准理论

两基准理论的是指收入弹性基准和生产率上升基准。收入弹性基准要求把积累投向收入弹性大的行业或部门,因为这些行业或部门有广阔的市场需求,便于利用规模经济效益,迅速地提高利润率;生产率上升基准要求积累投向生产率(指全要素生产率)上升最快的行业或部门,因为这些行业或部门由于生产率上升快,单位成本下降最快,在工资一定的条件下,该行业或部门的利润也必然上升最快。 两基准理论以下列条件为基本前提:

1)基础产业相当完善,不存在瓶颈制约;或者即使存在一定程度的瓶颈制约,但要素具有充分的流动性,资源能够在短期内迅速向颈瓶部门转移,尽快缓解瓶颈状态。

2)产业发展中不存在技术约束。

3)不存在资金约束。如果上述条件不存在,两基准理论就未必成立,利用俩个基准理论选择优先发展产业也未必比可行。

综合评述:(1)产业结构的演变与工业化发展阶段相关

产业结构的演进有如下阶段几个阶段:前工业化时期、工业化中期、工业化后期和后工业化时期五个阶段。在前工业化初期,第一产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渐缩小,其地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有较大发展,工业重心从轻工业主导型逐渐转向基础工业主导型,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第三产业也有一定发展,但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比还较小。在工业中期,工业重心由基础工业向高加工度工业转变,第二产业仍居第一位,第三产业逐渐上升。在工业化后期,第二产业不比重在三次产业中的地位占有支配地位,甚至占有绝对支配地位。在后工业化阶段,产业知识化成为主要特征。产业结构的发展就是沿着这样的一个发展进程由低级向高级走向高度在内代化的。

(2)主导产业的转换过程具有顺序性

产业结构的演进有以农业为主导、轻纺工业为主导、原料工业和燃料动力工业等基础工业为重心的重化工业为主导、低度加工型的工业为主导、高度加工组装型工业为主导、第三产业为主导、信息产业为主导等几个阶段。 (3)三大产业具有依次替代的性质

产业结构的演进史沿着以第一产业为主导到第二产业为主导,再到第三产业为主导的方向发展的。

(4)产业结构演进的阶段区间具有可塑性

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各阶段是难以逾越的,但各阶段的发展过程可以缩短。从演进角度看,后一阶段产业的发展是以前一阶段产业充分发展为基础的。只有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得到充分的发展,第二产业的轻纺产业才能得到应有的发展,第二产业的发展是建立在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基础上,其中加工组装型重化工业的发展又是建立在原料、燃料、动力等基础工业的发展基础上。同样,只有第二产业的快速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才具有成熟的条件和坚实的基础。产业结构的超前发展会加速一国经济的发展,但有时也会带来一定的后遗症。

产业结构理论的观点整理

产业结构理论的观点整理针对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学术界主要有以下几种主要观点:(一)配第-克拉克定律(二)库兹涅茨人均收入影响论(三)罗斯托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理论和经济成长阶段论(四)钱纳里的工业化阶段理论(五)霍夫曼工业化经验法则(六)赤松要雁形形态理论(一)配第-克拉克定律最早注意到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是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9fsa97kqga52amw9lhr375cln2z0an008bt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