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教案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一、新课导入

播放视频《舞蹈_琵琶行》——歌曲琵琶行(不能完成背诵任务,受罚)

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夫,是音乐,让他们共享高山流水情;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是音乐,让他们再次演绎了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乐者本于声,声者发于情。”是音乐将一些素不相识的人联系在了一起。为什么音乐会让素不相识的人产生共鸣呢?今天我们进入白居易的《琵琶行》。 伯牙、钟子期;白居易、琵琶女

二、明确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基本内容,整体把握诗歌 2.诵读诗歌,初步体会诗歌情感 3.积累文言词汇、句式

三、知人论世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杜甫之后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并将这一主张付诸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他的早期政治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寄予了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代表作:《琵琶行》、《长恨歌》《卖炭翁》等 。

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唐宣宗李忱《吊白居易》

新乐府运动

唐代中期由白居易、元稹等人所倡导的以创作新题乐府诗为中心的一次诗歌革新运动。从诗歌体制上看,新乐府是指唐人自立新题而作的乐府诗。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写文章要为现在发生的天下大事而写的, 诗歌应该为社会生活中真实发生的事情写的。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被称为“老妪能解”

白居易每做一首诗都念给不识字的老婆婆,不断地修改,直到她能听懂才把诗定稿。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四、写作背景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跟拥兵割据的藩镇吴元济有勾结的朝中重臣派人刺死宰相武元衡,长安城顿时一片混乱。白居易当时任东宫赞善大夫,是个陪侍太子的闲职,不能过问朝政,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上书请求缉捕凶手,终以越职言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白居易任江州司马的第二年的秋天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叙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

五、整体感知

1.解读文题

《琵琶行》,原名《琵琶引》。歌、行、引,还有曲、吟、谣等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曲名。后来成为古代诗歌的体裁。从唐人歌行体的风格来看,“行”指那些行文自然,可歌可唱的诗篇,他的典型特点是婉转流动、纵横多姿。

2.朗读课文,明确字音(指名学生,分段朗读)——提示:注意语速

予(yú) 倡(chāng)女 贾(gǔ)人 荻(dí) 铮(zhēng) 悯然(mǐn) 转徙(xǐ) 浔阳(xún) 捻(niǎn) 抹(mǒ) 挑(tiǎo) 六幺(yāo) 舫(fǎng) 教坊(fáng) 红绡(xiāo) 谪居(zhé) 还独倾(huán) 间关(jiàn) 呕哑(ōu yā) 嘲哳(zhāo zhā) 霓裳(ní cháng) 钿头银篦(diàn bì)

六、习学序言

小组讨论

(1)结合注解、把握关键词句,翻译序言。

(2)序言部分交代了哪些内容?具有什么作用?

简明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述了琵琶女的身份和作者的心情。

说明了本诗的写作动机;奠定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追问:故事经过如何

“听其音”“有京都声”,倍觉亲切。“问其人”辨明身份。听曲“悯然”,引出凄凉身世。心意相通,顿生怅然。

追问:通过小序可以得知,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七、学习正文

朗读并翻译第一段大意(指名学生),教师提示指导

小组讨论

(1)作为叙事诗的开头,这一段都写了什么内容? (2)这段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3)请用诗句中的一个字概括这一段所渲染的气氛特点。

内容:这一段是全诗的引子,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引出琵琶声。 景物描写: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秋夜江边送客时的环境,秋夜江边,枫叶红、荻花白,万物凋零之季。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 “别时茫茫江浸月”:

别时的情景江面浩渺,月色冷寂。自然地点染出哀伤之别,同时为水上琵琶声 的出现准备好氛围。

气氛特点:一个“惨”字为琵琶女的出场营造了悲凉的氛围,而且含蓄地吐露了诗人的悲抑心情。

朗读并翻译第二段大意(指名多名学生),教师提示指导

(1)第二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与琵琶女相见,听琵琶女演奏的感受 琵琶女如何出场?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2)“寻、问、移、邀、添、回、呼、唤”……这一系列的动词,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心情如何?

急切、欣喜。

追问:琵琶女为何“千呼万唤

矛盾、含羞。

反映出琵琶女举止端庄,神态含羞,似有满腹辛酸心事的形象特点

(3)为什么演奏完毕,要添上“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两句?(讨论)

1、为了突出音乐效果。“悄无言”比报之以热烈的掌声或喝彩声更好,这就是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乐曲引人入胜,感人肺腑,它虽然结束了,但听众还是曲意未尽,仍然沉浸在动人的音乐中,神情恍惚,如醉如痴。这是一种最好的艺术反应,在直接描写之后,续以这两句精练而意味深长的间接描写,更突出了音乐的魅力, 是画龙点睛之笔。

2、为了深化诗歌的意境。它把动态的音乐凝固在静态的画面里,曲终已经收拨,乐声已经消逝,但人们的欣赏活动仍在继续。眼前是江水茫茫,无边无际,四周寥落,万籁俱寂,中天一轮明月,江心倒映一派光辉。人们凭着诗意的想象,似乎感到这秋凉的夜色中弥漫着音乐的气氛,这粼粼的波光中荡漾着动人的旋律。总之余音绕梁,不绝如缕。这两句诗里,情和景,意和景,悲怆的乐曲和凄清的画面都融为一体,这种以景结情的写法,颇有“言有尽而意无穷”之妙。

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朗读并翻译第三段大意(指名多名学生),教师提示指导

(1)找出写琵琶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分析其作用。(形象)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琵琶女空船为伴,唯有明月、江水绕船,孤单冷寂之意不言自明,渲染了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境。

(2)诗人塑造了一个怎样的琵琶女形象?为什么要着力刻画这一形象?

琵琶女年轻时曾是京城名噪一时的歌女,色艺双绝,生活充满了欢乐。待到年老色衰,又值社会发生动乱,不得已嫁作“商人妇”,过着凄惨的生活。诗人着力刻画琵琶女的目的只是为了更好地抒写自己的“同是天涯沦落人”之恨。

朗读并翻译第四段大意(指名多名学生),教师提示指导

(1)找出描写诗人生活环境的句子,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诗人的失意寂寞,孤苦无聊,通过这些景色描写来反映,其遭际与琵琶女何其相似。

(2)诗人为何认为自己和琵琶女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他们同在何处?

1、都来自京都。 “本是京城女”和“去年辞帝京” 2、皆有出色才华。\名满京都的艺人\和“ 才华横溢的诗人”

3、如今都落泊失意。“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和“ 因直言进谏而遭贬谪” 所以诗人才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共鸣。

朗读并翻译第五段大意(指名多名学生),教师提示指导

讨论

(1)诗人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呢?

诗人泪洒青衫,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①伤琵琶女:正如诗中所写:“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卿卿。”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本引发诗人情感的共鸣,在听了琵琶女的苦楚身世的倾诉后,更是激起诗人深深的怜悯。(琵琶女也深深怜悯诗人)

②伤己:诗人才华横溢,誉满天下,然而今朝沦落,幽愁悲愤;再加上朋友一别,更感孤寂难耐。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教案

一、新课导入播放视频《舞蹈_琵琶行》——歌曲琵琶行(不能完成背诵任务,受罚)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夫,是音乐,让他们共享高山流水情;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是音乐,让他们再次演绎了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乐者本于声,声者发于情。”是音乐将一些素不相识的人联系在了一起。为什么音乐会让素不相识的人产生共鸣呢?今天我们进入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9fjoq2vkkz9pugm7qnnb9acj39qq6000efb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