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纲复习资料汇编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学习-----好资料

2016年大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定义解析)

一、 绪论

1、 马克思主义的含义(P2-2);

马克思主义(Marxism)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简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覆盖了马克思本人关于未来社会形态——科学社会主义的全部观点和全部学说。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 P3-4)

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这就是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 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基础上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3,、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 P14-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实践的、科学的、革命的学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源自于它的实践性,同时它又要接受实践的检验,是真正科学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科学性和革命性,实践性和阶级性 。 4、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P15-2)

1)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和真理的客观性,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如实地认识世界;力求全面地认识客观事物,并透过现象而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自觉接受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2)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性,坚持唯物辩证法,具有彻底的批判精神,它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毫不隐讳自己的阶级本质,公开申明是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服务的,坚持了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有机统一。

3)马克思主义既具有严格的科学性,也具有高度的革命性,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高度统一,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社会理想上得到了集中的体现。

第一章

1、哲学及其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P28-4; P29-2)

①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②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 马克思主义物质定义及其现代意义;(P31-1; P32-1)

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

现代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论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3.意识的本质及特点;(P31-2) 更多精品文档

学习-----好资料

从意识的本质看,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4.运动与静止;(P33-1;2)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性质和存在方式;静止是从特定的关系考察运动时,运动所表现出的特殊形式。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但是并不否认静止。静止是运动表现出来的特殊情况,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5、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P34-2) 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他们的生命形态仍然是物质自然界的一部分,他们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资料也只能取之于物质的自然界。 6.实践的含义、类型、特点; ( P35-4; P35-5; P36-2 ) 含义: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类型:物质生存实践、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 特点:客观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7.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P36-倒1)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人类的本质力量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和确证。其次,实践集中体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时对象性的活动,人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在改造着人类社会。 8.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P37-2;P38-4)

一是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一起来的现实基础。二是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实践有三种基本形式,即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践。 9.联系与发展(P44-2—45-3;P45-4---46-1)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变化的趋势是发展。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一个过程。

10.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P47-2—3)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其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 其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其三,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11.同一性与斗争性(P47-4) 矛盾的两种属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者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者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12.普遍性与特殊性(P49-3----P49-4)

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矛盾的特殊性: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

更多精品文档

学习-----好资料

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向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13.矛盾分析法 (P56-4)

矛盾分析法是指运用对立统一规律,观察、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

14.质量互变原理、否定之否定规律及其方法论意义(P51-2;P51-5) 质量互变原理

⑴质是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规定性。

⑵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⑶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范围、幅度和限度。要掌握适度原则。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第一,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第二,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行和飞跃性的统一。

否定之否定规律及其方法论意义

规律:前进行体现在:每一次否定都是质变,都把事物推到新阶段;每一周期都是开放的,不存在不被否定的终点。曲折性体现在回复性上,其中有暂时的停顿或倒退,但是经过曲折终将为事物的发展开辟道路。这表明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式前进的而是螺旋式上升的。 意义: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原理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

15.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以及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关系;(P57-2\\3) 辩证思维方法是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基础和原则,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是辩证思维方法的深化和展开,二者的结合体现了人类思维方法在哲学与具体科学中的发展。 16.规律(P40-1)

规律是事物的本质的联系。任何规律都是事物的内在根据和本质联系。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规律是事物的稳定联系,规律是客观的,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 17.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应用;(P42-1)

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应当注意几点,第一,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第二,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第三,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第二章

1.主体与客体(P64-3\\4) 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的人,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也是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主体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地打破客体的限制,超越现实客体,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同时也使客体得到进一步改造、发展和完善。 2.实践和认识的关系;(P65-2)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 更多精品文档

学习-----好资料

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及特点(P67-2;P68-2) 本质: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特点:首先,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科学地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其次,辩证唯物主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科学地揭示了认识过程中多方面的辩证关系。

4.辩证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不同回答(P67-3;P67-4) 唯物主义坚持反映论的立场,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唯心主义认为认识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出是消极地、被动得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 5.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P72-1)

从实践到认识,在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6. .真理的检验标准;(p78-5)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7、真理的绝对性和真理的相对性;(P74-4)

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首先,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缪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其次人类认识按其本质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首先,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时有条件的,有限的。其次,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8.价值的含义及特点(P81-2;P81-3)

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价值的特性: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和多维性 9.价值评价;(P82-4)

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具有三个特点:第一,评价是以客观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第二,一般来说,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第三,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 10.人类实践活动的基本原则; (P90-4)

坚持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归根结底是要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起来。

第三章

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P95-2)

社会存在与社会的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 (P96-2;P98-3) 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3、社会意识的独立性 (P99-2)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即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 (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

(2)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并各自具有历史继承性。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地反作用。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P101-2----P104-1) 更多精品文档

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纲复习资料汇编

学习-----好资料2016年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定义解析)一、绪论1、马克思主义的含义(P2-2);马克思主义(Marxism)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简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覆盖了马克思本人关于未来社会形态——科学社会主义的全部观点和全部学说。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9fifa4mfx51cf865breu5a66i6tmb7010r2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