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市商务发展
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襄阳市商务发展“十二五”规划
来源:市商务局 发布时间:2011-08-02
商务工作与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出口紧密相连,加强这一工作,对于推进我市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整体竞争力,促进社会就业,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为促进我市商务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商务的良好氛围,根据省商务厅对全省商务行业“十二五”规划工作的要求和市政府办关于编制“十二五”规划工作的通知精神,结合商务工作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全市商务指标的完成情况
“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商务厅的大力指导下,全市商务系统广大干部职工抢抓机遇、克服困难,积极开拓进取,以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为目标,充分发挥流通先导作用,大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利用国际国内两大市场、两种资源,各项商务工作取得了显着成绩,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对外贸易增势强劲。“十一五”期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累计达亿美元,是“十五”期间的倍,其中出口亿美元,是“十五”期间的倍,进口亿美元,比“十五”期间增长%。外贸经营主体不断壮大,2010年有155家企业发生出口业务,已形成生产企业、外商投资企业与专业外贸公司三路大军共进国际市场的局面。出口过500万美元企业28家,其中过千万美元14家。全市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实现了由主要出口初级产品向主要出口深加工产品为主的转变。
(二)利用外资节节攀升。“十一五”期间,我市大力实施开放带动主战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利用外资的规模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高。“十一五”期间累计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11家,实际使用外资亿美元,是“十五”期间实际使用外资总和亿美元的倍。通过利用外资,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设备,解决了我市建设资金不足的压力,有力地推动了我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企业生产技术、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外经工作进一步加强。“十一五”期间,我市充分利用富余劳动力资源,积极组织外派劳务,促进了我市与国际间的经贸往来,缓解了就业压力。国际工程和劳务合作累计完成营业额亿美元、合同额亿美元,劳务合作3103人次(其中:输出3083人次、引进国外技术人员20人次);核准境外投资企业6家、境外投资合同额2040万美元;国际工程带动出口1350万美元。
(四)商贸流通迅猛发展。“十一五”以来,我市商贸服务业的规模总量不断扩大,内部结构不断优化,技术水平逐渐提高,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加强。以沃尔玛、武商襄阳购物中心、华洋堂百货、银泰百货、武商量贩、中百仓储、国美电器、苏宁电器、武汉工贸、南京屈臣氏等为代表的国内外着名商业企业的进入,为我市商贸流通业增添了新的血液,提升了我市商贸服务业的档次,带来了新的理念,活跃了消费市场。“十一五”期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实现2089亿元,是“十五”期间的倍。我市商贸流通业的产业地位突显,据不完全统计,我市已建成各类连锁经营网点3500多个,限额以上贸易连锁企业35家,拥有配送中心20个,营业面积达30万平方米,实现零售额110亿元以上。批发零售贸易、酒店餐饮持续增长,连锁经营已成为我市发展流通现代化的主流。
(五)市场建设成效显着。截止2010年底,全市营业面积在5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商业零售网点157个,单体面积在2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购物中心13家;各类商品市场已达到436个,市场交易额371亿元,其中营业面积1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批发市场58个。以华中光彩大市场、中南天润国际汽车城、长虹食品城、邓城生资食品大市场、新世纪建材大市场、洪沟农产品物流市场、华中水果蔬菜批发大市场等为代表的一批大中型市场已发展壮大起来,商贸集散功能日益增强,交易规模迅速增长,为我市现代商贸物流体系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六)商务执法逐步规范。按照商务部及省市的统一部署,我们从直接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危害严重的问题入手,组建了执法支队,开展了食品药品、集贸市场、加油站、汽车拆解市场、酒类、生猪屠宰等专项整治;打破地区封锁,进行外商投资环境治理;持之以恒地开展了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经过努力,全市严重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违法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遏制,有关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执法队伍和执法力度得到加强,市场经济秩序逐步好转,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十一五”期间,我市商务事业取得较快发展,但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各项主要指标占全省总量的比重较小,流通的先导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外商投资、消费、出口对全市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还不很突出。商务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是流通业现代化水平不高。受长期以来“重生产、轻流通”思想观念的影响,对流通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够;流通企业规模偏小,组织化程度低,集约化、规模化水平低;流通资源整合性差,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够,物流配送发展缓慢;市场体系建设不够完
善,市场监测、应急调控手段不足;农村流通体系不健全,农产品销售和消费品质量安全问题比较突出。
二是开放型经济规模不大。2010年,全市出口总额亿美元(不含东风、神龙武汉出口部分),占全省总量的%,外贸出口依存度仅为%,分别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个百分点。外商直接投资总量小,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仅占全省%,且缺少技术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大、配套能力强的大项目。这些都与襄阳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地位不相匹配。
三是对外贸易结构性矛盾突出。“十一五”期间,我市外贸出口仍然以一般贸易出口为主,一般贸易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基本在90%左右,而加工贸易出口占比仅为%左右,大大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同时从出口主体结构来看,我市出口过于依赖部分大企业,不利于分散贸易风险,也直接影响全市对外贸易的稳定发展。
四是外经合作层次不高。“十一五”期间我市对外经济合作保持良好势头,但经济合作的层次低,“走出去”的能力有限,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业务规模不大,总承包工程不多,长期在低水平上参与国际竞争等。
五是商务发展环境不优。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尚未完全形成,社会诚信建设相对滞后,流通产业发展缺乏良好的法制环境、服务环境和市场环境。 二、指导思想
“十二五”期间,全市商务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抓国家扩大内需、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战略机遇,以将襄阳建成名副其实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和鄂渝豫陕毗邻地区的中心城市为切入点,以消费、投资、出口为主线,加快商务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商务发展结构的调整和商务发展方式的转变,在内外两大需求中培育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