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医治疗口腔疾病有独到的疗效,着重于辨证治疗。不局限于口腔局部, 它更强调局部与整体的联系,如与腑脏、经络的联系等。
祖国医学认为, 齿为骨之余” 肾主骨”属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之经脉 络于龈中、上齿,手阳明大肠经之脉入于下齿,故本病与肾、胃、大肠等脏腑 关系密切。
从整体观念出发,牙痛往往与外邪侵袭、炎症、肝肾功能失调与虫蚀牙齿 不重视自我保健有关。
外感风邪:因风火邪毒侵犯,伤及牙体及牙龈肉,邪聚不散,气血滞留, 瘀阻脉络而为病;
胃火炽盛:积食、胃中积热,火热上攻,脾不统血兼火不归原!又嗜食辛 辣,积火与新热互结上冲,或风热邪毒外犯,引动胃火,循经上蒸牙床,伤及 龈肉,损及脉络而为病;
肾虚火旺:体质偏于肝肾阴虚,虚火上炎,灼烁牙体及牙龈,令骨髓空虚, 牙失荣养,致牙根浮动而隐痛。肾虚肝郁,水不涵木,虚火妄动,兼挟脾胃之 浊湿上犯所致牙痛。
牙痛有寒、热、虚、实、风、火、虫之分,治法各异。 2、医学论著:
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内经》就有齿痛的描述。其中 出自《素问缪刺论》,指牙齿蛀空朽痛。
《三因方齿病论治》、《圣惠方口齿论》、《景岳全书》、《永类铃方》 等等,都记载了牙齿与肾、胃、肠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阐明了牙齿与手阳 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和任、督二脉皆有密切关系。
《中医临证备要》指出: 虚火郁热蕴于胸胃之间则口臭,或劳心味厚之人 亦口臭,或肺为火灼亦口臭。”也就是说胃火重、肝火旺、思虑过深、精神压力 过大或者吃油腻辛辣刺激的食物,烟酒无度、饮食不节、疲劳过度的人更容易 出现口臭疾病。
齿龋”一词就
1 / 5
先调理肠胃功能,而不是一味地吃清热去火的药物。
《诸病源候论》云: 牙齿痛者,是牙齿相引痛,牙齿是骨之所终,髓之所 养。手阳明之支脉入于齿,若髓气不足,阳明脉虚,不能荣于牙齿,为风冷所 伤,故疼痛也。”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中已提到灸治牙病: 皆久(灸)臂阳明温(脉)”。
《灵枢 杂病》篇,进而加以初步辨治: 饮,取手阳明”。
《外科正宗》卷四曰:齿病者,有风,有火,亦有阳明湿热,俱能致之。风 痛者,遇风发作浮肿,随后生痛。
3、牙痛的中医辨证:新病多属实,偏属于经;久病多属虚,偏属于脏!
(一)实火牙痛:因胃、肠火上蒸,风火邪毒侵袭,龋齿、牙损伤,邪聚不 散,气血滞留,瘀阻脉络,伤及牙体及龈肉引起。实火牙痛者多为阳盛体质, 若治疗不彻底,常易反复发作。牙疼痛比较激烈,不敢吃热东西,牙龈红肿, 脉比平时有力而且快(脉洪数)。
齿痛,不恶清饮,取足阳明;恶清
病齿痛
1、胃火牙痛:
胃火素盛,胃火上蒸,又嗜食辛辣,或风热邪毒外犯,引动胃火循经上蒸 牙床,伤及龈肉,损及脉络而为病。《辨证录》卷三曰:人有牙齿痛甚不可忍, 涕泪俱出者,此乃脏腑之火旺,上行于牙齿而作痛也。又说:人有牙疼日久, 上下牙床尽腐烂者,至饮食不能用,日夜呼号,此乃胃火独盛,有升无降之故 也。
足阳明胃经循行上齿,胃火炽盛,循经上蒸齿龈,
\人身之火,惟胃最烈\,
火既升于齿牙,故牙齿痛,牙龈红肿较甚。火盛伤脉络则渗血,伤肌膜则化腐 成脓。若火热结聚不散,贝艸连腮颊;邪热上扰则头痛;热伤津液,故口渴引 饮,大便秘结,口有臭气,舌苔黄厚,脉洪数均为胃腑热盛之象。
【诊断要点】指上牙(火牙)痛,疼痛比较剧烈,呈持续性锐痛,牙齿明显 叩
2 / 5
痛,松动浮起感,甚至一般消炎药、止痛片都控制不了。牙龈红肿或出脓血, 肿连腮颊,有时咀嚼、张口困难,头痛,得冷痛减;口渴口臭,溲赤便秘,舌 红苔黄燥;脉弦数或洪数或滑数。睡中磨牙切齿。
多见于冠周炎、化脓性根尖周炎。清胃泻火、凉血止痛。要戒烟酒和辛辣 的食物,最好配合吃一点牛黄上清丸或三黄片。
按摩穴位:内庭、颊车、手三里、二间。
2、肠火牙痛:
肠火牙痛就是下牙痛,是大肠有实火造成的,手阳明大肠经的循行是 齿中”。症状与胃火牙痛差不多。
合谷、曲池、手三里,从下到上依次进行按揉,每穴 2分钟。
儒上
3、风热侵袭:
【诊断要点】牙痛突然发作,阵发性加重,风热为阳邪。热痛,得冷痛减, 遇风、热痛加重,牙龈肿胀;形寒身热,口渴;舌红苔白或薄黄,脉浮数。
痛则不通,通则不痛,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寒则热之,湿则利之,调和 营卫,扶正固本”。
是一种属于身体其他部位(主要是上呼吸道疾病)病变引起的并发症性质的 牙疼,是最痛的一种牙疼(急性牙龈炎同时引发的急性牙髓炎或急性根尖周炎): 牙龈红肿、淋巴肿痛、牙根钻心的疼、牙齿碰不得,脸面肿胀,远远超过龋齿 和牙周炎引起的牙疼,一般伴有舌苔黄厚、口苦、发烧、便秘或大便不畅等全 身症状。牙痛阵作,遇风即发,受热加重,甚则齿痛连及头部面部;或伴有牙
龈肿胀,患处红、肿、热、痛,得凉痛减;或伴有口渴喜凉饮,便干溲黄,舌 红或舍尖红,苔薄黄或苔白少津,脉浮数或脉弦。
3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