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渔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编制说明
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经济发展全局是“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和社会建设的指导思想,要求我国渔业在发展理念、发展战略和发展格局上做出相应重大转变。抓住机遇,科学规划,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渔业,加快社会主义农村渔区的建设,逐步实现渔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编制《全国渔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现将《规划》编制有关情况说明如下:
一、规划编制的总体思路
“十一五”是我国渔业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建设现代渔业的关键时期,综合分析各种因素,宏观政策环境总体上对我国渔业发展有利,但同时存在不少制约因素和困难。《规划》正是基于对目前国内外形势的客观分析确定了“十一五”我国渔业发展的总体思路。
在发展的战略上,《规划》立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要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渔业发展全局,重点落实农业“三大战略”和“九大行动”的精神,将水生生物资源保护行动、水产养殖增长方式转变行动、渔业“走出去”战略和打造“平安渔业”作为“十一五”时期渔业的中心工作,全方位地拓展渔
业经济、生态、社会功能,促进渔业的全面发展。在经济功能方面,《规划》强调要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倡导优质、高效、安全的生态渔业;同时要拓展渔业二三产业,扭转渔业经济增长过于依赖水产养殖、捕捞等资源消耗较大的第一产业的局面。在生态功能方面,《规划》强调要推进《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的实施,落实水生生物资源和水域生态环境的各项保护措施,保护和积极恢复渔业资源,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社会功能方面,《规划》力求发挥渔业在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产业基础中的作用,通过产业发展促进渔民增收和渔区社会发展,提高渔民的组织合作意识和自我发展能力,提高渔民安全生产生产力意识和防灾减灾和生产自救能力,构建平安渔业。
从发展的目标上,《规划》将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渔业,推进渔业现代化建设作为今后我国渔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以科技创新、机制创新和严格执法为保障,促进渔业经济、生态、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规划》在内容上贯穿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渔区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指出了渔业增效和渔民增收的主攻方向,突出了加强资源保护、提高质量安全等渔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强调解决渔民维权、渔业生产力安全等渔民群众关注的焦点问题的必要性和主要措施。要求正确处理渔业发展与资源养护、渔区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力求构建成“优势互补,共同繁荣”的渔业发展新局面。
在编写的形式上,《规划》力求充分体现宏观性、战略性和
政策性,力争在内容和形式上有所创新。在规划指标上提出了一些具体的预期性和约束性目标,旨在加强对行业发展的引导,并通过加强依法管理和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达到和谐发展的目的。
二、规划编制的特点
《规划》在编写过程中突出了以下特点: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渔业发展全局,是本《规划》最鲜明的主题。《规划》注重把科学发展观贯穿到渔业发展的全过程,把提高渔业的发展质量和效益、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渔业放在首要的位置。为充分体现这一指导思想,《规划》提出了“五个坚持”的原则:即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和谐发展;坚持统筹协调,实现持续发展;坚持资源节约,转变增长方式;坚持自主创新,提升发展质量;坚持对外开放,增强经济活力。这五个坚持全面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渔业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具体指导“十一五”时期我国渔业发展的重要方针政策。
—发展现代渔业、加快渔业实现增长方式第二次转变,是《规划》紧紧抓住的一条主线。1985年以来,渔业率先实施了市场化改革,推行“以养为主”的渔业发展方针,解决了大中城市“吃鱼难”的问题,渔业也完成了由“以捕为主”的狩措型渔业生产方式向“以养为主”的集约型生产方式的转型,实现了渔业增长方式的第一次转变。但长期以来,我国渔业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规模的扩张,这种粗放型增长方式,加深了生产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已经
不能再继续下去了,必须推进渔业发展由规模扩张型到质量效益型的第二次增长方式转变。《规划》强调了渔业增长方式转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指出渔业增长方式第二次转变是发展现代渔业的必然要求,是实现我国渔业由大国向强国战略发展的前提,同时提出了六项发展重点、八项重点工程和五项保障措施。
—提高渔业科技创新能力,是《规划》要突出解决的关键问题。目前,渔业增长方式的转变中的诸多问题,都需要通过不断加大渔业科技创新来加以解决。本《规划》强调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提升渔业科技水平的战略基点和促进渔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要集中优势,整合资源,力争在关键领域、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着力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要把渔业科技、推广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放在突出的位置加以建设,使其成为促进渔业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质量提高的内在动力。
—不断提高渔民收入、促进农村渔区协调发展,是《规划》要坚持实现的重点目标。增加渔民收入,提高渔民自我发展能力,促进农业渔区社会协调发展,是我国渔业保持快速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人以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的具体表现。《规划》突出了着力解决涉及渔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的措施,努力改善渔民生活,并以保障广大渔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合法权益为出发点,提出打造“平安渔业”、构建和谐渔区的设想,目地是使全体渔民能够充分享受渔业发展的成果,享受中央“惠农”政策的沐浴,
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农村渔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规划主要内容说明
《规划》共分六大部分,分别对“十五”渔业发展成就,“十一五”渔业发展形势和任务、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区域布局、发展重点、重大工程、保障措施等进行了阐述。
(一)关于形势与任务
准确把握国内外渔业发展形势,正确认清“十一五”渔业发展的战略任务,是制定“十一五”规划的依据和前提。《规划》指出,“十五”是我国渔业经济快速发展的五年,五年来,我国渔业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显著提高,渔业克服了自然灾害多发、生产资料大幅上涨、世界海洋制度变革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加快了以养为主、以外向型渔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形成了以优势主导品种养殖为主,加工、物流、远洋和休闲渔业为辅的产业格局,水产养殖持续快速发展,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渔业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资源环境保护力度加大,捕捞强度盲目增长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海洋捕捞实现了“负增长”。2002年开始,启动和实施了海洋捕捞渔民转产转业工程,压减渔船1.4万艘,转产渔民8万人;扩大了国际渔业合作领域,涉外渔业管理得到加强,签署了中日、中韩和中越双边渔业协定,顺利实现了海洋专属经济区管理制度的过渡;实施了以养殖证制度为基础的水产养殖全过程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建设,渔业依法行政能力不断加强。这些都为“十一五”渔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