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提优专题复习之非文学类文本阅读(含参考答案)
非文学类文本阅读
(一)涵养几分静气(25分)
①一则故事,读来耐人寻味。父亲丢了一块表,抱怨着四处寻找,可怎么也找不到;等他出去后,儿子悄悄进屋,不一会儿就找到了。父亲很好奇,儿子则回答:我就安静地坐着,听到滴答滴答的声音,表就找到了。
②这就是“心静”的力量。“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一事当前,苦恼抱怨无济于事,烦躁惊慌也于事无补,唯有稳住阵脚、静下心来、凝神细思,方能寻觅解决之道。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一语道破“静”的重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坚守内心的宁静,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见天地之精微,察万物之规律。那么,“静心功夫”从何处得来?
③涵养静心功夫,离不开严格的自律。毛泽东同志在湖南一师求学时,特意到最喧闹的地方读书,目的就是锻炼意志,让自己能够胸怀静气,心绪不受外界所扰。为了让自己安静下来,有人给自己定下“静坐”的“日课”,坚持每天独坐两小时,终于改掉了身上浮躁的毛病。严格的自律,助人逐渐养成宁静、专一的心态,让人虽得意而不忘形、处困顿而不沉沦、临诱惑而不摇摆,也因静而明志,因静而生慧。
④有人说,每临大事有静气。大事当前的静心功夫,往往得益于艰难困苦的历练。苏轼《书舟中作字》记载,一次乘船途中,滩险舟危,舟中士子面无人色,唯独他“作字不少衰”。这份从容盖因其“更变亦多矣”,所以能临事不惧,处变不惊。可见,不惮于在难事、烦事、急事、苦事上多磨炼,就能将内心打磨得成熟豁达,沉稳有定力,不再拘泥于一时一事的得失;多经历几番雨疏风骤的洗礼,耐得几回兴衰荣辱的打磨,就能在大事来临之时,气定神闲、沉着冷静,抵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
⑤读书以养性,书画以养心。“静心功夫”,还可从读书中来。寂寞忧愁时读一阙《定风波》,心会变得豁达敞亮;委屈不平时读一卷《宽容的哲学》,能收获“既忍且耐”的智慧。身处低谷之时,从书中汲取前行的力量,纵使“山重水复”也终将迎来“柳暗花明”;得意之时,时常读书以自省,也才能“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端起沉甸甸的书本,走进书中的世界,浮躁之气便能荡涤一空,久而久之,自然能寻得“此心安处”。
⑥古人云:“人心多从动处失真。若一念不生,澄然静坐,云兴而悠然共逝,雨滴而冷然俱清,鸟啼而欣然有会,花落而潇然自得。何地无真境,何物无真机。”涵养几分静气,绝非暮气沉沉,而是多一些沉潜、少一些浮躁,多一些从容不迫、少一些进退失据。“静心”的功夫,助人眼界开阔,胸襟豁达,挺过如磐风雨,包容万千气象,寻得生命真谛。
(文/宋威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1月16日04版)
1.阅读全文,请谈谈如何才能做到“涵养静气”。(6分)
2.文章首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6分)
3.文中第③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8分)
4.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再写出一个“涵养静气”的方法。(5分)
(二)(25分)
【文本一】
刚刚过去的劳动节,家长们带着孩子们出去游玩,但又有多少家长在劳动节上好了“劳动”这一课呢?
放学途中,书包在父母长辈的肩上,孩子们却两手空空:午餐时,小学一年级的众多孩子不会剥虾,导致无从下口;更有甚者,大学生不会自己洗衣服,每周带一大包脏衣服回家。 对于劳动,家长们各有说法。
家长1:儿子从2岁多。开始自己用微波炉热牛奶。4岁多,站在小板凳上煎鸡蛋。现在6岁,可以自己煮西红柿鸡蛋面。
家长2:儿子10岁了,还不太会系鞋带。每次看他系得那么费动,我很着急。干脆所有的鞋子都买成带粘扣的。男孩就是没有女孩那么细心,生活能力差点儿就差点儿吧。
家长3:作为80后,因为有超能干的妈妈,导致我的个人生活能力很差。我倒是挺想教会孩子一些生活技能,问题是我自己也不太会做。对此我也很无奈。
家长4:我觉得孩子的任务就是读书。只要学习成绩好。长大了自然有出息。至于劳动教育,对孩子没什么意义。
(摘自“校长会”微信公众号)
【文本二】
2017年9月到12月期间,××省在八所中小学对450名师生就学校劳动教育的实施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
××省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现状调查统计表
调查项目 学生对开设劳动课的看法 很有必要 13% 学校劳动教育课的开设情况 开设了 33% 劳动教育课程是否作为考核科目 是 3% 统计数据 没有,瞎耽误工夫 16% 未开设 33% 否 79% 无所谓或讨厌 71% 不清楚 34% 不清楚 18% (节选自《追寻教育之源:对当前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审思》)
【文本三】
①劳动教育为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这已成为现代教育的共识。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劳动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综合素质、成就幸福圆满人生的有效途径。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指出,“劳动永远是人类生活的基础,是人类创造幸福的基础”
②劳动教育对于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劳动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形成勤俭节约、踏实肯干、意志坚定、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使之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品德修养需要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踏踏实实地磨炼达成。
③劳动可以促进学生形成基本的生活生产劳动技能、初步的职业意识、创新创业意识和动手实践的能力。劳动教育要在增长青少年的知识见识上下功夫,引导青少年在做中学,学中做,在社会劳动实践中增长见识,丰富学识、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
④劳动可以促进学生强健体魄,形成健康身心和健全人格。劳动教育要引导学生在劳动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⑤劳动教育利于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形成以劳育美、以美育人、以文育人的育人模式,促进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劳动审美观,让青少年学生在劳动创造中形成发现美、体验美、鉴赏美、创造美的意识和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离不开劳动教育的支撑。要把劳动教育融入劳动课程、校内劳动、校外劳动实践、家务劳动各环节,整体构建起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
(选自《光明日报》2018年10月11日有删改)
1.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文本三第③⑤段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5分) A.文本一的第二段列出了有关劳动的种种现象,意在引起大家对劳动教育的关注。 B.“家长2”忽视孩子的劳动教育,这样做不利于培养孩了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 C.要增长青少年的劳动知识和见识,主要靠社会劳动实践,在做中学,学中做。
D.青少年学生只有在劳动创造中才能形成发现美、体验美、鉴赏美、创造美的意识和能力。 2.当前不少中小学生劳动能力较差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本一和文本二作答。(6分) 3.请写出文本三中画线句运用的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5分)
4.针对文本中“家长4”关于劳动教育的看法,请运用文本三的相关内容予以反驳。(9分) (三)(25分)
共享单车动了谁的奶酪
徐潇
①共享单车在经历了“乱停乱放”“装私锁”“维修不及时”等诸多乱象考验后,如今在全国各大城市终成“现象级”,逐渐成熟运营下来,很大程度上方便市民解决了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
②然而,一个新生产业的诞生和得以存在,必然对其相关产业带来不可回避的冲击和影响,共享单车也不例外。逐渐“走红”之后,自然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倒逼公共自行车二次发力
③有关数据显示,目前国内至少有400个城市开通了公共自行车服务,仅杭州就有车辆租借点3770个,公共自行车总投放量达到8.58万辆。
④这样一个庞大的公共自行车集群,在更加便捷的共享单车时代受到冲击无疑是“首当其冲”。原先在各大城市公共交通中备受市民欢迎的公共自行车,顿时鲜有人问津。
⑤在杭州,原来的公共自行车“小红车”就正在进行一场针对传统公共自行车运行模式的“革命”:淘汰了固定自行车桩和办卡消费等不便利因素,同样采用智能锁,可通过移动扫码租借,实现了与互联网共享单车类似的使用体验。
⑥而针对共享单车屡遭诟病的随意停放等问题,杭州公共自行车应用智能化的虚拟电子围栏,限定可停放区域,否则车辆无法上锁,运营管理无疑相比于共享单车更为有序。
⑦共享单车倒逼下的公共自行车二次发力,无疑也将其本身的推广带向一个更加疯狂的节奏:“摩拜单车”近日宣布推出“摩拜红包车”,满足要求的用户不仅可以在2小时内免费骑车,还可随机获得1到100元不等的现金红包。
⑧“这样的竞争显然不是坏事,最终受益的仍然是社会公众。”有专家评论认为,共享单车适应了民众寻求方便的诉求,也在撬动政府、社会及市场上其他主体的意识。可以断言,最终发生变化的,绝对不仅仅是数目庞大的公共自行车,还有政府的管理思维、其他市场主体的求变本能,以及社会公众的认知水平。
冷热不均的自行车从业者
⑨厦门的湖滨南路裕盛园附近有一条远近闻名的“自行车一条街”,如今却是门可罗雀,不少自行车店陆续关门,只有屈指可数的店铺开门营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寒冬期”。
⑩“以前一个月可以卖100多辆,现在一个月最多只能卖30辆,每个月都处于亏损状态。”一家车行老板坦言,相比于几年前自行车网店对车行带来的冲击,共享单车的大量投放,无疑成为压垮自行车销售门店的最后一根稻草。
?去年年底开始,共享单车逐渐进入厦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扫码支付“短期租赁”自行车,而不是以往那样购买一辆属于自己的自行车。
?但相比于“凄惨”的自行车销售门店,自行车维修行业却是另一番“风风火火”景象。在共享单车修理点,记者见到遍地被损坏等待修理的共享单车——维码损毁、零部件丢失和私加车锁,共享单车折射出国民素质的问题,让修理自行车的师傅成为“香饽饽”。
?在北京某共享单车修理点,4000多辆受损单车在等候修理。“每天都有400多辆受损的共享单车,我每天只能修20多辆。”张师傅表示,送来这里的自行车有近两成报废,“这个维修点就这么多人,不吃不喝也修不完。过一段时间,公司肯定还要招人。”
苦恼的摩的司机